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主体间性视域下的高校师生沟通研究

作 者: 朱园园
导 师: 龚怡祖
学 校: 南京农业大学
专 业: 行政管理
关键词: 主体间性 教育思想 高等学校 师生沟通 教学活动
分类号: G645.6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365次
引 用: 5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关系,一切教育的行为和结果最终是在师生的关系中实现并获得的。从“主体间性”的视角看,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作为主体,以主体间关系为纽带共同作用于教学资源,以认识客观世界和提升主观世界为目的的实践活动。“主体间性”思想为认识教学活动的主动性、丰富性、建构性等,提供了一个阐释的理论基点。高校师生沟通是高校教学质量保证的重要基础,实现教育真义的重要途径,有利于促进师生身心健康发展,为和谐校园与和谐社会做出贡献。在“主体间性”思想的指导下,师生沟通具有真诚性、平等性与民主性、技巧性、发展性和主动性等特质,同时由“主体性思想”向“主体间性思想”过渡对于教育教学过程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沟通的平等性、互动性以及发展性等不同角度进行剖析,分析了影响高校师生沟通的“主体间性”因素,如师生在沟通中的地位不平等、学生互动过程中的主体性缺失等,提出了构建“主体间性”思想指导下的师生新关系的一些想法和建议。论文最终得出以下结论:1、“教育主体间性”思想抛弃了传统教学过程的主客关系认识,以其对教育主体的新理解超越了以往的教育主体观。以往的教育理论都是在主体—客体的框架中解释教育活动的,旧的教育主体观认为教育主体是单子的,它关注的重点是教育主体对教育客体的作用,其本质是将师生关系视为一种“我-它”性质的对象化关系,对教育过程中实际存在着的“我-你”性质的主体间关系明显认识不足,因而陷入了困境。“教育主体间性”思想在对旧的教育主体观进行扬弃的基础上,实现了师生关系观念的重大超越。按照“主体间性教育”思想,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彼此都是作为独立的、完整的、具体的、现实的人而存在,教育教学应该是在“我-你”主体不能分离、不可或缺的状况中进行的,是一种“人对人”的关系的活动,学生与教师的人格都是独立而完整的。在教育过程中,任一主体被客体化、对象化,都必然导致教育的扭曲、僵化、失败,丧失了教育的本真意义。2、“主体间性”思想把教育教学看作是师生主体间的一种沟通、交流活动,改变了原有的教育实践观。教学活动是一种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为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师生沟通是这一实践活动中“主体间性”的关键生成机制。“主体间性教育”必须把“沟通”引入教育教学过程,使其从对象性过程变成主体间性过程,真正体现主体与主体之间相互尊重、理解、融合、共进的关系。沟通是人的本性的需要,更是教育的本质需要。交往使教育主体双方都进入了一种属于人的存在方式。在精神的相遇中,双方都需要把对方当作知己,充分地理解对方,也理解自我。教育通过对他人与自我的真正理解,达致对生存意义的本真领悟。教育的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交往关系,这种关系结成的“主体间性”体现着民主、平等、自由、和谐,使教育关系真正成为人与人的关系,教育真正实现人与人心灵的交融。3、师生沟通弘扬了主体间性教育的中心——师生主体间性:师生沟通的过程体现了师生主体间性的两个基本特征——师生皆为主体和主体间性原则对主体性发挥的规约。师生沟通创设了实施主体间性教育所需要的环境。如今,在我们所倡导的师生主体间沟通中,教师与学生互相承认与尊重对方的主体地位,也以主体间性规约双方主体性的发挥,师生关系走向主体间意义。既然教育教学活动所展开的背景——师生关系已走向主体问意义,那么教育教学关系也必然走向主体间意义,这就创造了教育主体间性生存与发展的最佳环境。

全文目录


摘要  7-9
ABSTRACT  9-10
引言  10-19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阐述  10-12
    (一) 研究目的  10-12
    (二) 研究意义  12
  二、文献综述  12-15
    (一) 国外研究  13-14
    (二) 国内的研究  14
    (三) 对现有文献资料的思考  14-15
  三、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16
    (一) 研究方法  15
    (二) 技术路线  15-16
  四、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结构  16-17
  五、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7-19
    (一) 本文可能的创新  17
    (二) 本文可能存在的不足  17-19
第一章 “主体间性”的理论分析  19-27
  一、个人主体性的“黄昏”与“主体间性”的出现  19-21
    (一) 个人主体性的“黄昏”  19-20
    (二) 主体间性思想的出现  20-21
  二、“主体间性”的理论内涵  21-24
    (一) “主体间性”概念解释与理解  21-23
    (二) “主体间性”的合理内核  23-24
    (三) “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的联系  24
  三、“由主体性向主体间性转化”对教育教学过程的意义  24-27
    (一) 转变教育价值取向  25
    (二) 转变教育实践观  25
    (三) 改造教育方法  25-26
    (四) 丰富教育内容  26-27
第二章 高校师生沟通  27-37
  一、“沟通”及“高校师生沟通”的界说  27-28
    (一) “沟通”的界说  27-28
    (二) “高校师生沟通”的界说  28
  二、高校师生沟通的目标诉求  28-31
    (一) 满足教学效能的价值追求  29-30
    (二) 实现教育的本来真义  30
    (三) 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30-31
  三、高校师生沟通的分类  31-33
    (一) 按其行为划分:单主体沟通与多主体沟通  31-32
    (二) 按其功能划分为两大类:工具式沟通与感情式沟通  32
    (三) 按照沟通是否进行反馈划分为:双向沟通和单向沟通  32
    (四) 按照沟通的方式划分为:书面沟通、口头沟通与非语言沟通  32-33
  四、教育主体观的回溯与反思  33-37
    (一) 教育主体观的回溯  33-35
    (二) 对教育主体观的思考:师生沟通是教学过程的实质  35-37
第三章 “教育主体间性”:师生沟通的现代取向  37-46
  一、“主体间性教育”的内涵与价值  37-39
    (一) 师生既是教育的主体,又是主体间性关系  37-39
    (二) “主体间性教育”的价值体现  39
  二、“主体间性”关照下的师生沟通特性  39-44
    (一) 真诚性  39-40
    (二) 平等性  40-41
    (三) 民主性  41-42
    (四) 技巧性  42-43
    (五) 发展性  43-44
    (六) 主动性  44
  三、师生沟通在实施“主体间性教育”中的作用和意义  44-46
    (一) 师生沟通弘扬了“主体间性教育”的中心——师生主体间性  44-45
    (二) 师生沟通创设了实施“主体间性教育”所需要的环境  45-46
第四章 影响师生沟通的“主体间性”因素  46-55
  一、师生在沟通中的地位不平等  46-50
    (一) 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与制约,师生对各自地位有着固有的认识  47
    (二) 在学校内部的权力生态系统中,学生权力被忽视、缺失  47-48
    (三) 学生始终处在被压抑的状态,自我的主体意识淡薄  48-50
  二、学生在互动过程中的主体性缺失  50-53
    (一) 教学价值观中学生主体性的缺失  50
    (二) 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性的缺失  50-52
    (三) 情感沟通缺失导致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缺失  52-53
  三、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不完善  53-55
第五章 构建“主体间性教育”思想指导下的师生沟通新关系  55-66
  一、回归“主体间性”:重塑“师道”和“学道”两种尊严  55-57
    (一) 在“教育主体间性”思想下建立“学道尊严”之意识  55
    (二) 在“教育主体间性”思想下恢复“师道尊严”之风气  55-57
  二、情感融通: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互相触摸对方的心灵  57-59
    (一) 情感融通在高校师生沟通中的作用  57-58
    (二) 实施情感融通在高校师生沟通中的方法  58-59
  三、教学模式:各自走向反思性教学与研究性学习  59-62
    (一) 教师主体:实施反思性教学  59-61
    (二) 学生主体:实施研究性学习  61-62
  四、沟通内容:由片面的知识传授向完整的“生活世界”转变  62-63
  五、教师角色:加强和完善教师的职业要求  63-64
    (一) 教师职能的转变  63-64
    (二) 教师自身形象的转变  64
  六、学生地位:提升学生权力,实现学生主体地位  64-66
主要结论  66-67
结束语  67-68
参考文献  68-7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71-72
致谢  72

相似论文

  1. 儒家教育思想中的主体间性思想研究,G40-09
  2. 道德榜样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效性研究,G641
  3. 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作用研究,G647.38
  4. 裴斯泰洛齐与陶行知教育思想和实践及比较,G40-09
  5. 初中名著阅读有效教学初探,G633.3
  6. 胡适语文教育思想研究及当代启示,G633.3
  7. 主体间性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构建的探索,G641
  8. 陶行知社会教育思想简论,G40-092
  9. 孔子教育思想研究,G40-092
  10. 山西省高等学校学前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问题研究,G61-4
  11. M大学财务预算管理研究,G647.5
  12. 陈宝琛教育思想研究,G529
  13. 高等学校会计准则构建研究,G647
  14. 论我国高校自主办学的权利能力与行为能力,G649.2
  15. 颜文樑美术教育思想研究,J20-4
  16. 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研究,F810.6
  17. 先秦儒家教育思想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启示,G633.3
  18. 思想政治课课堂提问设计研究,G633.2
  19. 隐性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应用与创新研究,G641
  20.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考试制度改革研究,G642.4
  21. 教育社会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G641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教育 > 高等教育 > 教师与学生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