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云南大象山红层滑坡稳定性研究

作 者: 张贵新
导 师: 季荣生
学 校: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专 业: 地质工程
关键词: 大象山红层滑坡 稳定性影响因素 破坏机制 SARMA法 FLAC法
分类号: P642.2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151次
引 用: 3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红层是指外观以红色调为主的陆相碎屑沉积地层。红层具有遇水软化、崩解,失水收缩、开裂等特殊的工程特性,属典型的易滑地层。在雨季,红层地区经常发生数量众多的滑坡灾害。论文在分析红层类滑坡特殊的工程特性和机理、研究国内外有关红层滑坡的现状和目前常用滑坡稳定性分析方法的基础上,以云南大象山红层滑坡为例展开研究。首先依据现场调查结果,分析滑坡所在区域的工程地质概况、滑坡的基本特征,找出影响该红层滑坡稳定性的主要因素为暴雨和地震,滑坡的演化过程经历古滑坡的形成阶段、泥村河滑坡坝的形成与上游堰塞湖的消亡阶段及堆积物质局部失稳阶段。滑坡的破坏机制总结为塑流、滑移-拉裂式。然后根据主要影响因素选择SARMA法FLAC法作为稳定性计算方法,计算工况考虑自重、暴雨、地震及其组合工况。最后根据滑坡的地质剖面地形、地质特性建立计算模型,计算出相应滑坡剖面的稳定性,并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总结,提出滑坡的防治建议及措施。计算结果表明,大象山古滑坡稳定性较差,容易产生滑动破坏,这与实际现象吻合较好。目前滑源区滑坡稳定性较好,但地震或强降雨对滑坡稳定性影响巨大。滑坡一旦发生将威胁大象山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故需对滑源区滑坡采取一定的治理措施。堆积区滑坡的稳定性不足,应防止滑落的岩土体堵塞泥村河的正常流通。研究发现,红层滑坡容易发生多级、多期次滑动,存在多处滑动面,并且滑动面不仅仅或者不一定处于岩土层分界面。故在对类似滑坡做稳定性计算过程中,建议首先采用FLAC数值模拟法真实再现滑坡的应力状态、滑动形状,通过塑性区分布图找出滑坡的潜在滑动面,将确定的滑动面用于SARMA法计算中。这样计算结果将更加符合实际,且易于对比、总结。

全文目录


摘要  5-6
Abstract  6-9
1 绪论  9-16
  1.1 研究的意义及选题依据  9-10
  1.2 国内外红层滑坡研究现状  10-14
    1.2.1 红层滑坡的研究现状  10-11
    1.2.2 红层滑坡稳定性分析方法  11-13
    1.2.3 目前滑坡稳定性研究所存在的问题  13-14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思路及技术路线  14-16
    1.3.1 研究内容  14
    1.3.2 研究思路  14-15
    1.3.3 技术路线  15-16
2 滑坡区域工程概况及滑坡体特征  16-27
  2.1 滑坡区域工程概况  16-22
    2.1.1 自然地理  16
    2.1.2 地形地貌  16-17
    2.1.3 地层岩性  17-18
    2.1.4 地质构造  18-19
    2.1.5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活动性  19-21
    2.1.6 水文地质条件  21-22
  2.2 滑坡基本特征  22-26
    2.2.1 滑坡形态、规模及边界特征  22-23
    2.2.2 滑坡表部及内部特征  23-25
    2.2.3 滑坡变形活动特征  25-26
  2.3 本章小结  26-27
3 滑坡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27-33
  3.1 地形地貌特征  27
  3.2 地层岩性特征  27-28
  3.3 地质构造特征  28
  3.4 滑坡形态特征  28-29
  3.5 水文地质条件特征  29-30
  3.6 地震特征  30-31
  3.7 人类活动特征  31
  3.8 地表植被特征  31-32
  3.9 本章小结  32-33
4 红层滑坡成因机制分析  33-38
  4.1 红层滑坡的力学特征  33
  4.2 红层滑坡变形机制  33-34
  4.3 常见滑坡失稳破坏模式  34
  4.4 大象山滑坡形成、演化及破坏机制  34-37
    4.4.1 大象山滑坡形成及演化过程  34-36
    4.4.2 滑坡形成机制  36-37
  4.5 本章小结  37-38
5 滑坡稳定性分析  38-76
  5.1 稳定性分析方法介绍  38-46
    5.1.1 极限平衡法(Sarma 法)  38-41
    5.1.2 有限差分FLAC 法  41-46
  5.2 滑坡稳定性计算  46-75
    5.2.1 古滑坡稳定性分析  48-59
    5.2.2 目前滑坡稳定性分析  59-75
  5.3 本章小结  75-76
6 滑坡治理建议及措施  76-80
  6.1 常见滑坡处理方法  76
  6.2 大象山滑坡治理建议  76-79
    6.2.1 大象山滑坡目前的状况  76-77
    6.2.2 滑坡的防治方案选择与推荐  77-79
  6.3 本章小结  79-80
7 本文结论  80-82
致谢  82-83
参考文献  83-85

相似论文

  1. 钢杆件轴向荷载作用下低周塑性双重破坏机制的试验研究,TU391
  2. 结合Morgenstern-Price法与Sarma法计算岩质—土质混合边坡稳定性研究,TU457
  3. 三峡库区典型顺层岸坡变形破坏机制及稳定性研究,TV221.2
  4. 人工堆填陡立高边坡支挡结构优选研究,TU472
  5. 不同施工条件下围岩变形破坏机制研究,TV221.2
  6. 青龙水电站引水隧洞围岩变形破坏机制及稳定性研究,TV223.1
  7. 列车振动荷载作用下软硬互层边坡的变形破坏机制与稳定性分析,U212.2
  8. 嗜水气单胞菌毒力特性研究,S941
  9. 爆破震动对高陡边坡稳定性影响的试验研究,TD854.7
  10. 浙江某高速公路岩质边坡稳定性研究,U416.14
  11. 泸定水电站右岸泄洪洞出口边坡稳定性研究,TV223
  12. 木材和竹材的断裂与损伤,TB322
  13. 汽车产品开发联盟稳定性机理及运行机制研究,F407.471
  14. 公路岩质边坡性状分析研究,U416.1
  15. 高填石路堤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研究,U416.1
  16. 基坑工程施工阶段的破坏机制及应急预案研究,TU753
  17. 杭金衢高速公路K103破碎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U416.14
  18. 星载天线在轨热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V443.4
  19. 锦屏一级水电站Ⅳ-Ⅳ山梁边坡稳定性分析,TV223
  20. 江南隆起北缘油气成藏带解剖及成藏规律探讨,P618.13

中图分类: > 天文学、地球科学 > 地质学 > 水文地质学与工程地质学 > 工程地质学 > 动力地质及工程地质作用 > 滑坡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