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民科技素质的提升问题研究
作 者: 张新蕾
导 师: 易启洪
学 校: 江西农业大学
专 业: 科学技术哲学
关键词: 农民科技素质 新型农民 新农村建设 科技服务 农业现代化
分类号: F323.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20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重点和难点在农村,而关键在农民。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农民问题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问题。要想真正发挥农民核心力的作用,塑造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农民,关键是要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不仅能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步伐,而且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小康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当前,我国农民科技素质普遍偏低,农民科技素质建设的基础也非常薄弱,因此在新农村建设这个大背景下,探索如何提升农民科技素质迫在眉睫。本文将从以下五个方面探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民科技素质的提升问题。第一部分:对农民科技素质进行概述。主要阐述科技素质以及农民科技素质的内涵、农民科技素质的现状与问题。通过该部分的论述,关键是为了后面农民科技素质的提升和对策研究做铺垫。第二部分:从我国农民科技素质的现状及提升的社会意义分析农民科技素质提升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第三部分:新农村建设对农民科技素质的现实要求。本章通过对新农村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四个方面对农民科技素质提升的必然与现实做了阐述,从而为后面制约因素的提出做铺垫。第四部分:现阶段我国农民科技素质提升的制约因素。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阐述目前农民科技素质提升的制约因素,为后面农民科技素质结构的提升方式与策略做了理论参考。第五部分:农民科技素质的提升方式与策略。这是本文的重点,提出了解决对策,针对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科技素质较低的现状以及新时期必须要提升农民科技素质的要求和意义,从科普、培训、科技服务、社会互动四方面切入得出答案,希望能对新农村中农民科技素质提升有所帮助和裨益。
|
全文目录
摘要 3-4 Abstract 4-8 引言 8-11 1 农民科技素质的概述 11-17 1.1 科技素质与农民科技素质 11 1.1.1 科技素质的含义 11 1.1.2 农民科技素质的含义 11 1.2 当前我国农民科技素质的现状与问题 11-17 1.2.1 农民自身文化素质较低 11-13 1.2.2 农村良好氛围不强 13-14 1.2.3 基层农村科技推广体系不够健全 14-15 1.2.4 政府科技投资力度弱 15-17 2 农民科技素质提升的社会意义 17-21 2.1 对新型农民形成的意义 17 2.2 对生产方式变革的意义 17-18 2.3 对生活方式变革的意义 18-20 2.4 对公民意识培育的意义 20-21 3 新农村建设对农民科技素质的现实要求 21-34 3.1 新农村物质文明建设对农民科技素质的要求 21-25 3.1.1 生产建设的要求 21-22 3.1.2 健全的经济制度建设的要求 22-23 3.1.3 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3-25 3.2 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对农民科技素质的要求 25-26 3.2.1 农民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25 3.2.2 农民思想道德建设的要求 25-26 3.3 新农村政治文明建设对农民科技素质的要求 26-28 3.3.1 农民政治生活进步的要求 26-28 3.3.2 农村政治制度逐步健全的要求 28 3.4 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对农民素质的要求 28-34 3.4.1 生态意识文明需要逐步提高的要求 29-31 3.4.2 生态行为文明需要农民履行的要求 31-32 3.4.3 生态制度文明需要深入贯彻的要求 32-34 4 农民科技素质提升的制约因素 34-40 4.1 外在制约因素 34-36 4.1.1 生产力发展的制约 34 4.1.2 历史文化因素的制约 34-35 4.1.3 传统政策的制约 35-36 4.2 内在制约因素 36-40 4.2.1 身体素质的制约 36-37 4.2.2 心理素质的制约 37-38 4.2.3 文化素质制约 38 4.2.4 思想道德素质的制约 38-40 5 农民科技素质的提升方式 40-54 5.1 科普方式 40-43 5.1.1 加大农民科普财政投入力度 40 5.1.2 扩充农村科技普及队伍 40-41 5.1.3 完善学校科普教育方式 41-42 5.1.4 发挥社会各种公益机构的优势,探索更有效的科普方式 42-43 5.2 培训方式 43-46 5.2.1 完善资料扩充与编写,形成特色资料培训 43 5.2.2 点、线、面培训相结合,促进农村科技培训一体化 43-44 5.2.3 完善农村培训制度,实现"科技活跃"新貌 44-45 5.2.4 特色宗族影响,突出祠堂效应 45-46 5.3 科技服务方式 46-49 5.3.1 新型的科技服务组织下的科技服务方式 46-47 5.3.2 政府切入提高科技素质的科技服务方式 47-48 5.3.3 农业龙头企业、特色产业的科技服务方式 48-49 5.3.4 社会力量的科技服务方式 49 5.4 社会互动方式 49-54 5.4.1 政府与农民的互动 49-50 5.4.2 企业与农民之间的互动 50-51 5.4.3 科技服务组织与农民之间的互动 51-52 5.4.4 农民与农民之间的互动 52-54 结论 54-55 参考文献 55-57 致谢 57
|
相似论文
- 城郊型新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研究,D267.2
- 乡村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与研究,X171
-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哲学思考,B03
- 丽江市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D67
- 新农村建设中完善大学生村官工作长效机制研究,D422.6
- 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法制教育研究,D920.0
- 盐城市新农村建设中基层组织建设研究,D422.6
- 新农村建设视角下农业高职院校发展研究,G718.5
- 盐城市农业信息化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F320.1
- 农业信息化发展障碍与对策研究,F320.1
- 温州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F327
- 高校科技服务企业绩效考核评价研究,G644
-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女性职业教育与培训研究,G725
- 南马匠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启示,F327
- 对随州市吉祥寺村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与研究,F327
- 一个山村的民居自发更新与设计参与研究,TU241.4
- 社会主义新型农民培养研究,F323.6
- 哈尔滨市农业技术推广与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F323.3
- 辽宁省瓦房店市农民培训问题初探,F323.6
- 北京郊区新农村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F327
- 新农村建设中湖南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研究,F321.42
中图分类: > 经济 > 农业经济 > 中国农业经济 > 农业经济建设与发展 > 农业技术改造、农业技术经济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