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基于参与观察的新媒体沟通形态对媒体组织中团队满意度和绩效的影响研究
作 者: 张丽
导 师: 姜进章
学 校: 上海交通大学
专 业: 传播学
关键词: 团队 新媒体沟通形态 沟通满意度 合作绩效 参与观察法
分类号: G206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2年
下 载: 41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研究通过对《青年社交》团队编辑部及印务部两个团队的参与观察研究,结合访谈方法,运用媒体丰富度、沟通满意度、团队合作理论,探讨在自我管理型团队和职能型团队两种团队中,三种新媒体沟通形态:MSN、QQ聊天软件代表的文本+语音形式、手机电话为代表的语音形式以及以手机短信为代表的文本形式,对团队沟通满意度以及合作绩效的影响,并对不同的沟通形态进行比较。通过研究得出四个结论:(1)三种沟通形态,在不同的团队中,都能提高团队的沟通满意度。其中,在自我管理型团队中,MSN、QQ聊天软件及手机电话的语音通话比手机短信的沟通满意度高。在职能型团队中,手机、电话语音通话的沟通满意度比MSN、QQ聊天软件及手机短信的高。(2)三种沟通形态,在不同的团队中,对合作绩效都有影响。其中,在自我管理型团队中,MSN、QQ聊天软件对合作绩效的影响高于手机、电话语音通话,手机、电话语音通话对合作绩效的影响高于手机短信。在职能型部门中,手机、电话语音通话对合作绩效的影响高于MSN、QQ聊天软件及手机短信形式。(3)两种团队中,沟通满意度对合作绩效都呈现正相关。(4)两种团队,相同的沟通形态,所产生的沟通满意度和合作绩效的影响不尽相同。本研究的意义: (1)在新媒体沟通形态的运用中,应根据不同新媒体沟通特点,以及团队自身类型和特点,妥善选择不同的沟通方式。(2)各团队可以发挥各新媒体沟通形态的优势,在日常工作中综合运用新媒体沟通形态。(3)两个团队都应努力提高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满意度,以提高合作绩效。希望本案例研究可以促进《青年社交》团队的管理和绩效提高,同时也能为其它团队的管理实践提供借鉴和帮助。
|
全文目录
摘要 2-3 Abstract 3-8 1. 绪论 8-12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8-10 1.2 研究内容、目标和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10-11 1.3 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11-12 2. 理论综述 12-21 2.1 媒体丰富理论 12-15 2.2 沟通满意度 15-17 2.3 沟通形态和沟通满意度对合作绩效的影响 17-21 2.4 团队类型划分理论 21 3. 研究方法与设计 21-30 3.1 研究对象 22 3.2 变量定义 22-24 3.3 焦点小组访谈 24-25 3.4 参与观察法 25-27 3.5 深度访谈法 27-28 3.6 其他资料收集分析 28 3.7 研究步骤 28-30 4、研究发现及讨论 30-36 4.1 研究发现 30-35 4.2 研究讨论 35-36 5. 研究结论及未来研究展望 36-38 5.1 研究结论 36-37 5.2 未来研究展望 37-38 附录 1 38-39 附录 2 39-40 附录 3 40-41 附录 4 41-44 附录 5 44-46 附录 6 46-48 附录 7 48-51 附录 8 51-53 参考文献 53-55 致 谢 55-56 学术论文 56-57 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决议书 57
|
相似论文
- 中学教师团队心理授权、组织公民行为与团队绩效的关系研究,G443
- 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人力资源领导研究,G632.3
- 高校本科教学团队建设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G647
-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高校学科团队绩效评价研究,G647
- 中职学校教学团队合作的现实问题与发展途径研究,G712.4
-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科团队管理与支持机制研究,G647
- 以团队训练为载体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G711
- 团队内情绪智力、员工效能感和工作绩效的多水平研究,B849
- 电视综艺节目导演团队探析,G222
- 东软集团华南大客户部销售团队管理方案设计,F426.672
- 上市公司高管更替模式与企业绩效关系研究,F276.6;F224
- T直销公司营销管理机制的研究,F713.32
- CP软件评测中心绩效考核体系研究,F272.92
- 方大新材料(江西)有限公司营销团队绩效考核体系研究,F426
- 互联网时代企业自主经营团队的构建,F272
- 寿险公司销售团队管理模式研究,F842.3
- 射频滤波器优化设计的研究,TN713
- 学生创新团队对本科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影响研究,G642.0
- 我国企业团队沟通与人的全面发展,F272
- 引导基金下创业投资管理团队的选择与评价研究,F224
- 我国举重运动团队文化建设研究,G884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信息与知识传播 > 信息与传播理论 > 传播理论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