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插电式混合动力车电池的试验和充电方法

作 者: 朱剑超
导 师: 唐厚君
学 校: 上海交通大学
专 业: 电气工程
关键词: 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 锂离子电池 试验方法 充电方法
分类号: TM91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223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随着经济发展,社会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活动范围和出行的要求也一直在提高,这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私人轿车的快速增长在满足人们出行需求、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重大的问题和挑战,主要表现在石油资源匮乏,汽车尾气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等方面。在开发替代能源和“清洁”汽车的过程中,多种解决方案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目前得到普遍重视和大力发展的是混合动力/电动车技术,其中插电式混合动力车(Plug-in Hybrid Electric Vehicle,简称PHEV)结合了混合动力车和纯电池电动车的各自优点,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发展分支。锂离子电池以其高能量密度、高功率密度、寿命长等优点,已经成为包括PHEV在内的各种新型混合动力/纯电动车的首选储能系统。本文以USABC(United States Advanced Battery Consortium)设定的PHEV电池目标为基础,结合国内某款磷酸铁锂电池,以基于USABC的测试方法来分析该款电池的性能指标,包括容量、能量、内阻、功率性能和寿命性能等。利用电池的Rint模型对电量维持状态下的循环试验方法进行了改进。针对铅酸电池充电速度慢的问题,人们发展了多种新型充电方法。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锂离子动力电池几乎都采用传统的“恒流充电至限压,再恒压充电至截至电流”的方法。本文结合试验,介绍了和分析了磷酸铁锂电池充电中所表现出来的特性。在按照动态工况进行的循环寿命试验中,对前800次循环中的典型充电曲线进行了对比,分析了电池在不同荷电状态区域(State Of Charge,SOC)的电压特征和SOC误差范围。提出了通过充电过程中的负载电压值来标定电池荷电状态值SOC的设想,并提出了相应的公差范围。最后讨论了PHEV对外接充电设施的需要;影响充电速度的各个环节;对外部电网的需求;充电接口的标准化工作情况;以及智能充电的前景。

全文目录


摘要  2-4
ABSTRACT  4-9
第一章 绪论  9-27
  1.1 对汽车需要的增长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9
  1.2 汽车对人们生活和社会带来的影响  9-10
  1.3 汽车增长带来的主要挑战  10-12
    1.3.1 石油资源问题  10
    1.3.2 环境污染  10-11
    1.3.3 全球变暖  11-12
    1.3.4 拥堵问题和对土地资源的占用  12
  1.4 发展新能源车受到普遍重视  12-13
  1.5 车用能源多样化途径  13-16
    1.5.1 天然气(CNG)  13-14
    1.5.2 生物燃料  14
    1.5.3 燃料电池和氢燃料  14
    1.5.4 电能驱动  14-16
  1.6 混合动力和电动车综述  16-22
    1.6.1 电动车和混合动力车简史  16-18
    1.6.2 混合动力车和电动车的分类  18-20
    1.6.3 微混合系统(Micro hybrid)  20
    1.6.4 轻度混合系统(Mild hybrid)  20-21
    1.6.5 全混合系统(Full hybrid)  21
    1.6.6 插电式混合系统(Plug-in hybrid)  21
    1.6.7 纯电动系统(Pure electric)  21-22
  1.7 插电式混合动力PHEV 介绍  22-26
    1.7.1 对PHEV 的市场预测  23
    1.7.2 PHEV 纯电动行驶里程的需求  23
    1.7.3 PHEV 电池组的两种工作模式  23-24
    1.7.4 PHEV 的控制策略  24-25
    1.7.5 PHEV 电池组的电量使用区间  25
    1.7.6 PHEV 对充电的要求  25-26
  1.8 本章小结  26-27
第二章 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  27-42
  2.1 车用储能装置概述  27
  2.2 化学电池  27-33
    2.2.1 化学电池简介  27-28
    2.2.2 铅酸电池  28-29
    2.2.3 镍氢(Ni-MH)电池  29-30
    2.2.4 锂离子电池  30-33
  2.3 锂离子电池的外特性  33-37
    2.3.1 电动势  33
    2.3.2 电压  33-34
    2.3.3 内阻  34
    2.3.4 充放电速率  34-35
    2.3.5 荷电状态(SOC)和放电深度(DOD)  35
    2.3.6 容量,能量和功率  35-36
    2.3.7 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比能量和比功率  36
    2.3.8 库仑效率和能量效率  36
    2.3.9 寿命  36-37
    2.3.10 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能  37
  2.4 锂离子动力电池的等效电路模型  37-39
    2.4.1 Rint 模型  38
    2.4.2 Thevenin 模型  38-39
    2.4.3 PNGV 模型  39
  2.5 PHEV 对电池的要求  39-41
  2.6 本章小结  41-42
第三章 PHEV 锂离子电池的试验分析  42-61
  3.1 测试标准和方法概况  42
  3.2 USABC 及其测试手册  42-43
  3.3 USABC 的 PHEV 动力电池目标  43-44
  3.4 测试电池样品的信息和测试设备  44-46
    3.4.1 测试电池样品  44
    3.4.2 PHEV 的电池组  44-45
    3.4.3 试验设备  45-46
  3.5 PHEV 锂离子动力电池性能指标及测试技术  46-60
    3.5.1 容量测试  46-47
    3.5.2 混合脉冲功率测试(HPPC)  47-52
    3.5.3 循环寿命—动态负载试验DST  52-56
    3.5.4 荷电维持阶段的循环试验  56-60
  3.6 本章小结  60-61
第四章 锂离子动力电池充电方法  61-70
  4.1 动力电池常用的充电方法  61-62
    4.1.1 麦斯充电定理和脉冲充电  61
    4.1.2 常用的充电方法和充电结束判断  61-62
  4.2 锂离子电池采用的充电控制方法  62
  4.3 对具体磷酸铁锂电池充电方法的讨论  62-69
    4.3.1 单次充电  62-63
    4.3.2 对DST 寿命循环试验中的充电情况进行讨论  63-69
  4.4 本章小结  69-70
第五章 外部充电设施  70-77
  5.1 PHEV 和纯电动车电能补给模式  70-72
    5.1.1 影响PHEV 电池充电速度的因素  70-71
    5.1.2 整车充电方式  71-72
    5.1.3 电池组更换方式  72
  5.2 充电接口的标准化  72-74
  5.3 对基础设施要求和影响  74-76
    5.3.1 充电量的总体需求分析  74
    5.3.2 目标用户和车辆运行模式  74-75
    5.3.3 充电通用化和智能化  75
    5.3.4 对电力系统的影响  75-76
  5.4 本章小结  76-77
第六章 总结  77-79
  6.1 本文总结  77-78
  6.2 研究展望  78-79
参考文献  79-81
致谢  81-8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82-85
附件  85

相似论文

  1. 锂离子电池用多元Sn合金基碳复合材料的研究,TM912.9
  2. 锂离子电池硅碳负极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TM912.9
  3. 用于回收废旧锂离子电池中贵金属钴的螯合剂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X76
  4. 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黑磷与LiMn2O4的第一性原理研究,TM912
  5. 氟代碳酸乙烯酯对锂离子电池低温性能的影响及其机理的研究,TM912
  6.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FePO4及Li2FeSiO4的合成及改性研究,TM912
  7. 纳米磷酸铁锂的制备与改性,TM912
  8. LiFePO4正极材料的制备与改性研究,TM912
  9.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FePO4的合成及电化学性能研究,TM912
  10. 石墨烯及其它基底上二氧化锡纳米棒阵列的生长、性能及器件,TB383.1
  11. 多孔五氧化二钒电极材料的合成、表征及性能研究,O614.511
  12. 石墨负极低温性能影响因素及改进研究,TM912
  13. 新型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Li4Ti5O12的制备与改性研究,TM912
  14. 道路结构层间性能评价方法,U411
  15. 路面加速加载试验设备装配与使用技术,U416.03
  16. 锡纳米阵列电极制备及作为锂电池负极的电化学性能研究,TM911.1
  17. 三价铁合成LiFePO_4及其性能的研究,TM912
  18. MgMn双元素掺杂改性LiFePO_4的研究,TM912
  19.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MPO_4(M=Mn,Fe)的第一性原理研究,TM912
  20. 三元熔融盐在LiNi_(0.8)Co_(0.2)O_2和LiNi_(1/3)Co_(1/3)Mn_(1/3)O_2制备中的应用,TM912
  21. 前躯体的处理对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Ni_(0.5)Mn_(1.5)O_4电性能的影响,TM912

中图分类: > 工业技术 > 电工技术 > 独立电源技术(直接发电) > 蓄电池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