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当代发展

作 者: 孙志强
导 师: 李德栓
学 校: 漳州师范学院
专 业: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关键词: 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 中国共产党 运用 发展
分类号: D6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56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是新时期中国社会发展的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坚持这一理论,并在实际工作中发展了它,最终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最突出的贡献之一。中国共产党探索和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是将发展和应用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相统一的过程。我们不能只讲中国共产党对社会形态理论的应用,而很少讲对这一理论的发展。因为马克思主义不发展,就很难说上是成功应用的,或者说是应用成功的。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发展是多方面的。在社会形态组成要素层面,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小康”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体现了是社会形态的多样性的统一。在社会形态发展规律层面,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深化了社会形态发展的一般性规律,解答了社会形态如何衔接的问题。在社会形态演变过程层面,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提出经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然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过程中逐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的目标。在此演变过程中,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提出新民主主义理论和总路线等理论,强调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革开放等理论,注重中国实际,强调中国特色;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跨越式发展、“三个代表”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等理论,强调全面发展;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生态文明等理论,注重方法,强调科学发展。

全文目录


摘要  5-6
Abstract  6-10
绪论  10-18
  一、问题的提出及选题的意义  10-11
  二、选题的研究现状及其问题  11-15
  三、选题的研究方法、创新及不足  15-17
  四、本文相关概念和研究视阈的界定  17-18
第一章 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概论  18-26
  第一节 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相关概念、考察视角及发展脉络  18-24
    一、马克思“社会形态”相关概念  18-21
    二、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考察视角  21-22
    三、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发展脉络  22-24
  第二节 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方法论  24-26
    一、正确把握社会形态发展多样性和统一性的辩证关系  24
    二、正确把握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24-25
    三、正确处理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辩证关系  25-26
第二章 毛泽东对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丰富与发展  26-36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理论: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中国化进程中的创新发展  26-32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发展中的崭新内容  26-28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与相对独立性相统一的社会  28-32
  第二节 过渡时期总路线:对马克思过渡时期理论的运用与发展  32-36
    一、马克思过渡理论是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理论依据  32-34
    二、过渡时期的国情是制定总路线的现实依据  34-36
第三章 邓小平对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丰富与发展  36-48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对社会形态衔接路径的探索  36-44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对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继承与超越  37-41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形态衔接的有效途径  41-44
  第二节 改革开放理论:马克思社会形态演变理论的生动体现  44-48
    一、改革:对社会结构和社会动力理论的运用和发展  45-46
    二、开放:社会形态演变中从封闭式发展到开放式发展的过程  46-48
第四章 江泽民对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丰富与发展  48-54
  第一节 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统一的最佳选择  48-50
    一、生产力跨越式发展是社会制度跨越的出发点和归宿  48-49
    二、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是社会形态演变进程中的必然选择  49-50
  第二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当代实践  50-54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形态的现实表现  50-52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形态演进的基本保证  52-54
第五章 胡锦涛对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丰富与发展  54-62
  第一节 科学发展观:社会形态多样性成份如何科学发展的探索  54-56
    一、科学发展观是对社会形态理论的继承与升华  54-55
    二、科学发展观为社会形态多样性成分的科学发展提供了方法论  55-56
  第二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新发展  56-62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依据  57-59
    二、和谐社会是对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创新发展  59-62
结语  62-64
参考文献  64-70
致谢  70-72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72

相似论文

  1. 基于SWOT分析的南宁市商业健身俱乐部发展对策研究,G80-05
  2. 云南普通高等教育区域均衡发展研究,G649.2
  3. 基于福利经济学的旅游循环经济发展研究,F590
  4. 我国大众媒介对农村公共政策传播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422.0
  5. 佛山市班主任专业发展现状调研报告,G451.1
  6. 中山市区域性推进班主任专业发展的实践与探索,G451.1
  7. 我国研究型大学国际化发展战略研究,G647
  8. 论职业学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G715
  9. 桂林市户外运动俱乐部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G895
  10. 福州市区老年体育开展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G812.48
  11. 教师专业成长积分制的实践探索,G451.1
  12. 粤东地区农村生物教师行为发展问题研究,G633.91
  13. 中职教育服务县域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研究,G718.3
  14. 从历届世界健美操规则看健美操难度动作发展态势,G831.3
  15. 社会消费方式变迁下的服装终端空间变化之研究,TS941.1
  16. 云南天然橡胶产业发展战略研究,F326.2
  17. 福建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研究(1949-1976),D665
  18.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阈下的增量民主研究,D621
  19. 论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体系的发展与完善,D630
  20. 胶南市中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G719.2
  21. 竞技体操单杠技术发展规律的研究,G832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中国政治 > 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