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针刺经穴与非穴治疗偏头痛的效应及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

作 者: 蒋萃
导 师: 李瑛
学 校: 成都中医药大学
专 业: 针灸推拿学
关键词: 针刺 偏头痛 经穴 非穴 fMRI 脑功能连接网络
分类号: R246.6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108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目的:本研究通过针刺经穴非穴治疗偏头痛,观察针刺治疗该病的临床效应;并应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观察针刺对偏头痛患者大脑功能连接网络的影响,以探讨针刺治疗偏头痛的中枢机制。方法:1.24例偏头痛患者,将其随机分为A组(经穴组)12例和B组(非穴组)12例。A组针刺双侧风池、角孙、外关、丘墟。B组针刺相应经穴旁开且在相邻两经之间的非穴点。每周治疗4次,每次30min,连续治疗16次。分别于入组0周、4周、8周时对头痛情况进行评价。临床效应评价标准包括患者治疗前后的头痛次数、VAS评分、综合计分、偏头痛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MSQ)等指标。2.偏头痛患者在针刺治疗介入前的3天内及针刺治疗结束后的3天内完成功能磁共振扫描检查。健康受试者不做任何针刺干预,只进行功能磁共振扫描检查,其扫描数据作为两组偏头痛患者分析时的基线对照。结果:1.入组4周时,头痛次数与治疗前相比,A组减少,B组增多,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2.入组4周时,两组VAS分值减少,MSQ评分均增高,A组在MSQ评分方面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在MSQ方面除情感领域外,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3.入组4周时,综合计分与治疗前相比,A组减少,B组增多,A组组内前后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4.入组8周时,两组头痛次数、VAS分值、综合计分均减少,MSQ评分均增高,除B组在VAS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三项指标两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5.针刺后A组受试者的脑部的大部分区域与右侧脑岛存在功能连接。具体为双侧前扣带回、后扣带回,左侧海马旁回,右侧尾状核,双侧屏状核、豆状核、丘脑;左侧黑质,双侧丘脑底核,双侧脑桥;双侧额下回、额中回、额内侧回、额上回、中央前回:双侧颞上回:双侧顶下小叶:左侧山顶、山坡、小脑扁桃体,双侧锥体。而B组受试者针刺后与右侧脑岛存在着功能连接的脑区为:双侧前扣带回,左侧后扣带回,右侧海马旁回,双侧尾状核、屏状核,右侧豆状核;双侧额下回、额中回、额内侧回、额上回、中央前回:双侧颞上回;左侧梭状回、舌回;双侧顶下小叶、中央后回;双侧山顶、山坡、小脑扁桃体;右侧脑桥。6.与健康受试者相比,A组与原有的大部分脑区功能连接强度增强:而B组出现功能连接度增强的脑区较少,且出现了功能连接强度减弱的脑区。结论:1.针刺经穴与非穴,均能改善头痛次数、综合计分以及MSQ评分。在降低头痛程度方面,仅经穴组的治疗前后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项指标经穴组与非穴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本研究初步表明了针刺预防性治疗偏头痛有效,能提高偏头痛患者的生活质量,但针刺经穴与非穴是否存在效应差异尚需进一步研究。2.针刺经穴与非穴对偏头痛患者所形成的与右侧脑岛相关的脑功能连接网络存在共同与不同的脑区。针刺经穴引起更多与疼痛相关脑区的联系以及功能连接度增强,说明了经穴对于中枢机制的调节作用有优于非穴的趋势,经穴有一定的特异性。3.针刺经穴可能通过右脑岛-边缘系统-小脑的脑功能连接网络发挥对偏头痛的镇痛效应。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3-5
ABSTRACT  5-8
目录  8-12
缩略词表  12-13
引言  13-15
第一部分 针刺经穴非穴治疗偏头痛的临床观察  15-32
  1 研究对象  15-17
    1.1 受试者来源  15
    1.2 偏头痛受试者的选择  15-17
      1.2.1 无先兆偏头痛的诊断标准  15
      1.2.2 纳入标准  15-16
      1.2.3 排除标准  16
      1.2.4 受试者的剔除与脱落标准  16
      1.2.5 剔除脱落病例的处理  16-17
      1.2.6 研究中止标准  17
  2 研究方法  17-22
    2.1 样本含量与分组  17
    2.2 盲法设计及实施  17-18
    2.3 治疗方案  18-20
      2.3.1 穴位定位及操作  18-19
      2.3.2 针具  19
      2.3.3 针刺操作规范  19-20
    2.4 观察周期  20
    2.5 观察项目  20-22
      2.5.1 一般项目  20
      2.5.2 效应指标  20-21
        2.5.2.1 主要指标  20-21
        2.5.2.2 次要指标  21
      2.5.3 头痛日记  21-22
    2.6 统计方法  22
      2.6.1 统计软件  22
      2.6.2 统计分析内容  22
      2.6.3 统计分析方法  22
  3. 研究结果  22-32
    3.1 临床试验完成情况  23
    3.2 基线分析  23-24
      3.2.1 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23
      3.2.2 治疗前观察指标组间比较  23-24
    3.3 治疗后组间比较  24-28
      3.3.1 主要指标  24-25
      3.3.2 次要指标  25-28
    3.4 两组治疗前后比较  28-32
      3.4.1 主要指标  28-29
      3.4.2 次要指标  29-32
第二部分 针刺经穴与非穴治疗偏头痛的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  32-46
  1. 研究对象  32-33
    1.1 受试者来源  32
    1.2 健康受试者的选择  32-33
      1.2.1 纳入标准  32
      1.2.2 排除标准  32-33
    1.3 偏头痛受试者的选择  33
      1.3.1 无先兆偏头痛的诊断标准  33
      1.3.2 纳入标准  33
      1.3.3 排除标准  33
      1.3.4 受试者的剔除与脱落标准  33
      1.3.5 剔除脱落病例的处理  33
      1.3.6 研究中止标准  33
  2. 研究方法  33-36
    2.1 样本含量与分组  33
    2.2 实验器材及实验地点  33-34
    2.3 扫描时间  34
    2.4 检测前准备工作  34
    2.5 扫描方法  34-35
    2.6 观察项目  35
    2.7 磁共振图像数据处理  35-36
  3 磁共振成像数据的结果  36-46
讨论  46-64
  1 中医对偏头痛的认识  46
  2 西医对偏头痛的认识  46-48
  3 针刺治疗偏头痛的机制探讨  48-49
  4 关于经穴与非穴针刺疗效的现状分析  49-50
  5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在针灸领域中的应用  50-52
  6 关于本实验的研究方案设计  52-57
    6.1 关于实验设计  52-53
    6.2 关于经穴的选择  53
    6.3 关于非穴的选择  53-54
    6.4 关于临床效应指标的选择  54-55
    6.5 关于选取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的思考  55-56
    6.6 关于本研究的质量控制  56-57
  7 经穴与非穴干预偏头痛临床效应结果的分析  57-58
  8 经穴与非穴干预偏头痛脑功能成像结果的分析  58-64
    8.1 针刺经穴与非穴在前扣带回与额叶的脑功能连接存在共性  58-59
    8.2 右脑岛-丘脑是经穴调节的主要脑功能网络之一  59-60
    8.3 右脑岛-脑干是经穴调节的主要脑功能网络之一  60-61
    8.4 右脑岛-边缘系统是经穴发挥积极激发作用的主要脑功能网络之一  61-62
    8.5 右脑岛-小脑是经穴发挥积极激发作用的主要脑功能网络之一  62-64
结论  64-65
问题与展望  65-66
致谢  66-67
参考文献  67-72
附件一:综述  72-79
  参考文献  75-79
附件二:  79-83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83-84

相似论文

  1. 针刺配合中药湿热敷法与单纯中药湿热敷法治疗面神经炎的临床观察,R277.7
  2. 原络配穴加常规取穴治疗面神经炎的疗效观察,R246
  3. 荥合配穴加常规取穴治疗面神经炎的疗效观察,R246
  4. 针刺夹脊穴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研究,R246
  5. 分期针刺法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观察,R246
  6. 头部腧穴配合循经远近配穴法治疗神经性耳鸣耳聋的临床研究,R246
  7. 针刺治疗对中风恢复期伴发抑郁及肢体障碍的影响,R246.6
  8. 基于聚焦扫描光声成像的光声信号分析及医学应用,R318.51
  9. 电针治疗单纯性肥胖症的临床观察,R246.1
  10. 针刺联合微创血肿抽吸术对家兔急性期脑出血灶周围脑组织损伤的影响,R245
  11. 感觉刺激诱发脑电特征研究,R318.0
  12. 视觉线索诱发网络游戏成瘾青年渴求感的功能性核磁共振研究,R749.6
  13. 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研究,R737.25
  14. MMP-1和TIMP-1在末端病大鼠跟腱末端组织的表达及其针刺干预作用,R87
  15. 针刺土工织物垂直渗透率理论研究,TS176.5
  16. 偏头痛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研究,R747.2
  17. 慢性内脏痛敏及针刺缓解内脏痛的神经生物学机制,R245
  18. 胆总管结石术后胃肠功能紊乱的针刺研究,R246.2
  19. 氟骨症脾肾论治针刺临床研究,R246.1
  20. 针刺对青少年近视患者眼调节幅度的影响,R246.8
  21. 眼针结合中药治疗肝阳上亢型偏头痛的临床疗效观察,R277.7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中国医学 > 中医临床学 > 针灸学、针灸疗法 > 针灸疗法临床应用 > 神经精神病科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