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形象关注与视觉传播

作 者: 包雷晶
导 师: 郑欢
学 校: 上海师范大学
专 业: 传播学
关键词: 形象关注 视觉传播 国家馆 建筑形象 上海世博会
分类号: G206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75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伴随信息技术的发展,视觉形象席卷全球,人们在享受“读图时代”所带来的资讯便捷时,也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注意力资源争夺。在视觉传播中,形象是信息的视觉载体,关注是受众对信息的主动获取,两者的连接,开启了视觉信息在传播系统中的信息传递过程,并对受众的认知结果产生重要影响。为了对形象关注与视觉传播的作用机制有一番系统性地认识,本课题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传播学与心理学知识,提出了“视觉传播认知模型”。通过该模型,可以发现,视觉传播中的核心问题主要集中在:由关注引发的信息传播问题,和由认知反映出的受众接受问题。为了使研究更具现实意义,本课题结合多种定性定量研究方法,选择“上海世博会国家馆建筑形象”作为实证案例,从整体和个案两个层次,对视觉传播的核心问题展开研究。整体研究主要从上海世博会国家馆建筑形象的分类入手,将国家馆依建筑风格分类为现代几何型、实体仿生型、民俗附着型、立面装饰型和环境开放型,通过问卷调查与眼动实验,探讨怎样的建筑形象能够引起受众关注。个案研究主要针对中国馆、英国馆和日本馆,这三个国家馆建筑形象,探讨传者的意图是否与观众的认知结果相一致。前者注重形象对于受众关注的刺激作用,后者则分别从颜色和感知、符号和功能、个性与气质,这三个维度给出受众认知实践的反馈。两方面的实证研究,由表及里,深入探讨了视觉传播中的关注行为,并指出传播效果的产生是由一系列复杂的认知判断综合作用的结果,涉及到多个环节。最后,本文针对实证研究的现实意义,对国家形象的传播给出了相关建议,认为就目前的传播环境而言,国家形象的传播并不是传而必达、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需要跨越思想、观念等各方面的问题,在进行视觉编码时,就重视受众的主导地位,积极借力关注效应,鼓励符号创新,树立起循环发展的传播意识,从而促进中国国家形象在国家竞争视野下的时代转型。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4-6
Abstract  6-13
第一章 绪论  13-17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13-14
    1.1.1 研究背景  13
    1.1.2 选题意义  13-14
  1.2 研究目的及研究方法  14-15
    1.2.1 研究目的  14
    1.2.2 研究方法  14-15
  1.3 研究创新及论文结构  15-17
    1.3.1 论文创新  15-16
    1.3.2 论文结构  16-17
第二章 形象关注视觉传播概述  17-24
  2.1 相关概念的阐释与界定  17-18
    2.1.1 形象关注及其研究向度  17
    2.1.2 视觉传播及其研究范围  17-18
    2.1.3 世博案例及其研究内容  18
  2.2 相关研究的梳理与综述  18-23
    2.2.1 认知理论中关于注意的研究  18-20
    2.2.2 学术文献中关于视觉传播的研究  20-21
    2.2.3 世博案例中关于建筑形象的研究  21-23
  2.3 小结  23-24
第三章 视觉传播认知模型的构建及核心问题的提出  24-29
  3.1 视觉传播认知模型的构建  24-27
    3.1.1 关注在视觉传播中的作用  24
      3.1.1.1 吸引视线,优先处理  24
      3.1.1.2 引导认知,加速理解  24
      3.1.1.3 强化记忆,巩固传播  24
    3.1.2 形象在认知循环中的加工  24-25
    3.1.3 视觉传播认知模型的构建  25-27
  3.2 小结:视觉传播中核心问题的提出  27-29
    3.2.1 问题一:信息竞争环境下,怎样的形象特征能够引起关注?  27
    3.2.2 问题二:信息解码过程中,传者的意图是否与受众的认知一致?  27-29
第四章 实证研究的案例背景及方法概述  29-37
  4.1 世博会国家馆的历史沿革  29-32
    4.1.1 国家馆的提出:从参展商到参展国的角色转换  29-30
      4.1.1.1 “国家馆”的释义  29
      4.1.1.2 国家馆的形成  29-30
    4.1.2 建筑形象的关注:从展览容器到国家展品的形象转变  30-32
      4.1.2.1 以纳物为功能价值的世博展馆  30
      4.1.2.2 以风俗为形象价值的世博展馆  30-32
      4.1.2.3 以传播为展示价值的世博展馆  32
  4.2 “上海世博会国家馆建筑形象”的实证研究方法  32-37
    4.2.1 研究框架的构建与阐释  33-34
      4.2.1.1 研究对象与范围的界定  33
      4.2.1.2 研究框架与内容的制定  33-34
    4.2.2 研究方法的选择与实施  34-37
      4.2.2.1 研究方法概述  34
      4.2.2.2 研究方法设计  34
      4.2.2.3 研究方法实施  34-37
第五章 上海世博会国家馆建筑形象的整体研究  37-49
  5.1 上海世博会国家馆建筑形象的分类  37-41
    5.1.1 现代几何型  38-39
    5.1.2 实体仿生型  39-40
    5.1.3 民俗附着型  40
    5.1.4 立面装饰型  40-41
    5.1.5 环境开放型  41
  5.2 实证研究的结果  41-48
    5.2.1 上海世博会国家馆建筑形象的分类情况  41-42
      5.2.1.1 现代风格受青睐,仿生设计成新锐  41-42
      5.2.1.2 亚非钟情民俗味,租赁延续装饰风  42
      5.2.1.3 城市空间添绿意,环境开放新体验  42
    5.2.2 上海世博会国家馆建筑形象被关注情况  42-44
      5.2.2.1 场馆建筑博眼球,视觉外形获首肯  42-43
      5.2.2.2 仿生建筑受欢迎,民俗附着显特色  43-44
    5.2.3 上海世博会国家馆建筑形象的认知反馈  44-48
      5.2.3.1 现代几何型:眼动轨迹依结构分散,材质颜色成关注重点  45
      5.2.3.2 实体仿生型:造型特征借符号描述,再认识别易匹配成功  45-46
      5.2.3.3 民俗附着型:关注热点以特征聚焦,形象同质致国家混淆  46-47
      5.2.3.4 立面装饰型:关注兴趣受造型局限,立面元素为信息通道  47
      5.2.3.5 环境开放型:开放外形无目标可循,边界模糊致识别不利  47-48
  5.3 分析与讨论:上海世博会国家馆中,怎样的建筑形象能够引起关注?  48-49
第六章 上海世博会国家馆建筑形象的个案研究  49-58
  6.1 个案研究案例的选择与阐释  49-51
    6.1.1 中国馆  49
    6.1.2 日本馆  49-50
    6.1.3 英国馆  50-51
  6.2 实证研究的结果  51-55
    6.2.1 关于国家馆吸引因素的评价  51-52
    6.2.2 关于国家馆建筑形象的调查  52-55
      6.2.2.1 关注——颜色与感知  52-54
      6.2.2.2 理解——符号与功能  54-55
      6.2.2.3 提炼——个性与气质  55
  6.3 分析与讨论:国家馆在传播中,传者的意图是否与观众的认知相一致?  55-58
第七章 中国国家形象展示的建议  58-64
  7.1 实证研究的启发  58-59
    7.1.1 国家形象的传播不是传而必达的  58-59
    7.1.2 国家形象的塑造不是一蹴而就的  59
  7.2 相关原因的探析  59-61
    7.2.1 目无传播,舍本逐末  59-60
    7.2.2 胸无受众,闭门造车  60-61
  7.3 中国国家形象展示的建议  61-64
    7.3.1 借力关注效应,形成利于传播的国家形象  61-62
    7.3.2 鼓励符号创新,塑造与时俱进的国家形象  62
    7.3.3 注重认知反馈,构建循环发展的国家形象  62-64
第八章 结语  64-66
致谢  66-67
参考文献  67-69
附录  69-75
  附录一:关于国家馆建筑形象符号与功能认知的调查结果  69-71
  附录二:调查问卷  71-75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75

相似论文

  1. 残疾人游客满意度研究,D669.69
  2. 基于语料库的上海世博会新闻报道的互文性分析,H052
  3. 国内地铁报的视觉传播研究,G210
  4. 对建筑形式认知差异的思考—建筑师的“换位思考”与“意象翻译”,TU-0
  5. 大学校园建筑形象的个性化问题研究及案例分析,TU984.14
  6. 《河南日报》视觉传播现状及发展研究,G213
  7. 上海世博会生态设计研究,TU201.5
  8. 基于批判的地域主义苏州新城区建筑形象塑造策略研究,TU981
  9. 现代互动媒体展示研究,J524
  10. 基于2010年上海世博会谈城市语言环境建设,H102
  11. 品牌城市,品牌国家:国家与城市品牌的含义就从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西方观众,G206
  12. 视觉传播时代的新闻摄影语言探析,J419.1
  13. 论电视传播艺术中的视听关系,G222
  14. 专题博物馆视觉形象系统设计研究,TU242.5
  15. 《新京报》和《今日美国》视觉传播策略比较分析,G219.1
  16. 后现代视觉传播的碎片化特征研究,G206
  17. 《西游记》的视觉传播研究,I207.419
  18. 视觉创新及其对社会的实际应用意义,G206
  19. 电视时政新闻视觉传播语言研究,G222
  20. 发展古筝艺术之我见,J632.32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信息与知识传播 > 信息与传播理论 > 传播理论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