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论“有+N”结构中N的语义偏移

作 者: 孙娜娜
导 师: 匡鹏飞
学 校: 华中师范大学
专 业: 汉语言文字学
关键词: 语义偏移 具体名词 抽象名词 制约因素 语用价值
分类号: H146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63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有想法”“有水平”中的“意见”“水平”都是中性词语,它们进入“有+N”结构后会发生语义偏移。这在现代汉语中是一种很常见的情况:名词进入某些结构后会发生语义偏移。名词发生语义偏移是一种跨语言的现象,很多国内外的学者都对此进行过研究。本文研究的就是“有+N”结构中N的语义偏移。首先对该结构中的名词从音节数量和语义特征上进行分析。能够进入“有+N”结构发生语义偏移的名词包括单音节词、双音节词和多音节词。在语义特征上,把名词分为具体名词抽象名词,对能进入该结构的具体名词和抽象名词进行了穷尽式列举。分别总结出它们的特点:能进入该结构发生语义偏移的具体名词是因为其自身可以进行联想,具有联想义;抽象名词一般具有表示心理感受的义项。发生了语义偏移的“有+N”结构具有了凝固性,“有”后边的“N”一般不省略。对于名词进入“有+N”结构的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一是使用频率要高;二是能够与“有”进行搭配;三是要有相对固定的形容词与之搭配。在分析了大量的预料后,归纳总结得出,“有+N”结构中N偏移的方向有:积极方向、消极方向、积极消极兼有、“更”义,但是积极方向占多数。对于这一现象,不同的学者做出了不同的解释,本文同意邹韶华先生的意见:语用频率效应是影响它们偏移方向的重要原因。名词之所以能够发生语义偏移,是人们为了追求言语表达的效益最大化,即用最少的词语表达尽可能多的意思。发生了语义偏移的“有+N”结构在语法上有着不同于没有发生语义偏移的“有+N”结构的特点:可以充当更多的语法成分;可以受副词的修饰;数量短语修饰N受到限制。发生了语义偏移的“有+N”之所以能够长期存在并且能产是因为它具有独特的语用表达效果。发生了语义偏移的“有+N”结构可以使句子表达含蓄内敛、简洁明快同时能够强调突出所要表达信息。发生了语义偏移的“有+N”结构对一个名词变成名兼形具有促进作用,并且对词典编撰有影响。发生了语义偏移的“有+N”结构受副词修饰后可以与“副词+名词”结构进行转换,但是有条件限制。

全文目录


摘要  5-6
Abstract  6-9
0. 引言  9-12
1. "有+N(+)"结构的构成形式  12-32
  1.1 "有+N(+)"中的N  12-30
    1.1.1 音节特点  12-15
    1.1.2 语义类别  15-30
  1.2 "有+N(+)"的凝固性  30-32
2. "有+N(+)"结构的语义偏移  32-40
  2.1 偏移的方向  32-38
    2.1.1 积极意义  32-33
    2.1.2 消极意义  33-34
    2.1.3 积极、消极兼有  34-36
    2.1.4 "更加"义  36-37
    2.1.5 结合语境判定  37-38
  2.2 偏移的原因  38-40
3. "有+N(+)"结构的语法特点  40-45
  3.1 可以充当多种句子成分  40-42
    3.1.1 "有+N(+)"可以做主语  40
    3.1.2 "有+N(+)"做谓语  40-41
    3.1.3 "有+N(+)"做补语  41
    3.1.4 "有+N(+)"做定语  41-42
  3.2 可以受程度副词修饰  42-43
  3.3 数量短语修饰N受到限制  43-45
    3.3.1 "有+N(+)"中,N前可以插入的数词不能是表示确数的数词,只能是表示概数的数词或者数词短语,如"一点、点、一些、有些"  43
    3.3.2 原因分析  43-45
4. "有+N(+)"结构的语用效果  45-50
  4.1 含蓄内敛  45-47
  4.2 强调突出  47-49
  4.3 明快简洁  49-50
5. "有+N(+)"结构与相关现象  50-53
  5.1 与名形兼类词的关系  50-51
  5.2 与"副词+名词"结构的关系  51-53
6. 名词语义偏移的其他结构  53-55
7. 结语  55-56
参考文献  56-58
致谢  58

相似论文

  1. 我国碳减排服务外包理论与对策探索,X321
  2. 关于我国情景喜剧传播问题及对策研究,J905
  3. 单音动词初步介词化研究,H146
  4. 辽宁省丹东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研究,F323.6
  5. 我国公务员录用竞争机制研究,D630.3
  6. 我国商业银行消费信贷业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F832.4
  7. 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制约因素分析,F323.6
  8. 当前我国农民增收问题与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思考,F323.8
  9. 福建省茶叶产业化融资体系实证研究,F426.82
  10. 中国畜产品国际竞争力研究,F752.6
  11. 中国大学生英语名词的磨蚀研究,H319
  12. 动词后带“过”的“把”字句研究,H146
  13. 中国农产品对韩出口贸易问题研究,F752.731.26
  14. 吉林省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研究,F321.1
  15. 华坪县烤烟生产可持续发展研究,F326.12
  16. 新农村建设中实现农民主体地位研究,F320
  17. 可持续发展视域下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对策研究,F205
  18. 新疆城镇化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对策研究,F299.27
  19. 长株潭城市群竞争力研究,F299.2
  20. 类词缀“度”的研究,H146
  21. 人民监督员监督效力研究,D926

中图分类: > 语言、文字 > 汉语 > 语法 > 近代、现代语法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