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阅读与反思:读者与作者对话的个案研究

作 者: 曹惠
导 师: 刘燕
学 校: 山东农业大学
专 业: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关键词: 巴赫金 对话 反思性写作 美文
分类号: H319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44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传统的二语习得研究将语言看作是由一系列固定的结构成分及相关组合规则组成的抽象的封闭体系。二语习得或外语学习则往往被视作学习者内在的心理过程,独立存在于学习者个体的大脑当中,甚少受社会文化环境因素的影响。然而在过去的二十年中,这一固有观念不断受到社会文化视角的冲击。这一视角下的学习的过程被看作是在特定物质、社会环境下的社会实践活动,知识的产生靠学习者的协同共建,与学习者紧密相连。其主要理论来源包括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语言社会化理论、情景学习理论、批判理论及巴赫金对话理论。本研究正是基于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巴赫金认为语言具内在的对话性。它既是结构的也是生成的,是实现、维持、改变我们的文化世界的工具。学习外语不应是积累脱离语境的语言形式的过程而应是在特定的经济、政治及历史环境下进行对话交流的过程。本研究旨在将巴赫金的对话理念引入中国外语教学与研究,倡导将语言学习置于真实的对话交流之中的理念,探索学习者在对话环境下各方面的发展与生成。巴赫金的语言观与内在对话的概念对本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者选取反思性写作作为本研究中的对话形式,因为这一写作过程包含了阅读、思考与产出,是内在对话的完美外壳。研究环境是以网络为基础的写作课,学生可以将自己的习作发表在网上与同学分享。参与此项研究的是某大学25名英语专业学生。研究设计分为两个环节。第一环节是学生与伟人的对话,这一环节中学生首先阅读美文之后写出反思,其对话主体是学生与美文作者。第二环节是学生与学生对话,即学生阅读第一环节中的美文反思之后写出第二次反思。两轮对话后,研究者抽取了5名学生进行访谈以便更全面了解学生在对话中的生成。本研究采用了扎根理论对材料进行分析。研究者对资料进行逐级编码、抽象、分类、模块化之后发现在两个环节的对话中,学生都有四个方面的产出。在第一轮对话中,学生的产出包括:视域共融、自我反观、情感共鸣及修辞同化。在第二环节的对话中,学生的产出包括:意义共建、认知技能发展、同辈学习及自我反观。从这一研究结果可以归纳出学生在两轮对话中有三方面的收获:(1)认知技能的运用。学生在对其同学反思文章进行分析时,运用了理解、分析、分类、概括、评价等多种认知技能。(2)生活信念的完善。通过与伟人及同辈的对话,学生对美文主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理解,完善了自己的生活信念。(3)写作技巧的提高。第一轮对话中学生受美文风格影响,在写作过程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第二轮对话中学生从同辈身上汲取营养并同时对自己写作技能进行了反思。此外研究者还探讨了学生所处的对话空间的特点及反思性写作的作用。本研究对外语教学有以下启示:(1)教师应创设真正的对话空间促进学习过程中的互动交流,这些语境的动态交互能赋予语言结构以意义。2)读、思、写结合的反思写作是学生与文本的真正对话,对话使新的思想与语言生成。(3)要重视对话资源的质量,对话文本中情感、认知、语言给学生带来的美感既是促进生成的助推器,也是语言选择、内化的摹本。本研究的局限性在于资料收集的广度与深度不够,且对学生语言发展方面的探讨不甚充分。此研究的理论价值在于拓展了中国外语学习语境下二语学习研究的视角和方法。其实践意义在于通过倡导将学习之于真实对话环境当中,焕发了语言在外语教学与学习中的生命力。

全文目录


List of Abbreviations  4-5
List of Tables and Figures  5-9
Abstract in English  9-12
Abstract in Chinese  12-14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4-17
  1.1 Research Background  14
  1.2 Research Purpose  14-15
  1.3 Research Significance  15
  1.4 Overall Organization of the Thesis  15-17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17-31
  2.1 Overview of Sociocultural Turn in SLA Research  17-18
  2.2 Some Varieties of Dialogue  18-24
    2.2.1 Dialogue as Shared Inquiry  18-19
    2.2.2 Dialogue as Opposed to Monologue  19-20
    2.2.3 Dialogue as an Epistemological Paradigm  20-22
    2.2.4 Dialogue as a Social Ontology  22-23
    2.2.5 The Interpretation of Dialogue in This Research  23-24
  2.3 Some Key Concepts in Bakhtin’s Dialogic Theory  24-25
  2.4 Bakhtin’s View of Language and Its Implication in SLA  25-27
  2.5 Previous Studies  27-31
Chapter Three Methodology  31-35
  3.1 Grounded Theory  31-32
  3.2 Research Context and Procedures  32-33
  3.3 The Choosing of Classic Proses  33
  3.4 Participants  33
  3.5 Data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33-35
Chapter Four Results  35-53
  4.1 The Author-student Dialogue  35-46
    4.1.1 Fusion of Horizon  35-41
      4.1.1.1 Reflecting on One’s Previous Experience  36-38
      4.1.1.2 Exploring the Underlying Meaning of the Text  38-39
      4.1.1.3 The Emergence of a New Horizon  39-41
    4.1.2 Self-reflection of Students  41-43
    4.1.3 Emotional Resonance  43-44
    4.1.4 Assimilation of Rhetoric Devices  44-46
  4.2 The Student-student Dialogue  46-53
    4.2.1 The Joint-construction of Meanings  46-47
    4.2.2 Cognitive Skills Demonstrated  47-50
    4.2.3 Learning from Peers  50-51
    4.2.4 Self-reflection on One’s Own Writing Skills  51-53
Chapter Five Discussion  53-60
  5.1 The Outcom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as a Whole Person  53-56
    5.1.1 Common Features of Students’Production in Two Dialogic Rounds  53-54
    5.1.2 Differences Between Students’Production in Two Dialogic Rounds  54
    5.1.3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as a Whole Person  54-56
  5.2 The Environment: Setting-up a Dialogic Space  56-59
    5.2.1 Characteristics of a Genuine Dialogic Space  56-58
      5.2.1.1 Democracy and Equality  56-57
      5.2.1.2 Openness and Continuant  57
      5.2.1.3 Emergence and Creation  57
      5.2.1.4 Human-orientation  57-58
    5.2.2 The Motivation System in This Space  58-59
  5.3 The task: Function of Reflective Writing in the Dialogic Space  59-60
Chapter Six Conclusion  60-63
  6.1 Summary of Major Findings  60
  6.2 Implications for Teaching  60-62
  6.3 Limitations of the Research  62
  6.4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62-63
Bibliography  63-68
Appendix  68-69
Acknowledgements  69-70
Publications  70-71
硕士学位论文内容简介及自评  71

相似论文

  1. 对话教学理论在中等职业学校旅游英语课堂上的应用研究,G633.41
  2. 当代公共行政的形态与挑战,D035
  3. 对话理论视域下的高中作文教学研究,G633.34
  4. 中学文言文古今转换与古今对话教学方式研究,G633.3
  5. 电视访谈节目主持人语言策略研究,G222.2
  6. 《唐诗宋词选读》对话教学策略探究,G633.3
  7. “同阅一卷书 各自领其奥”,G633.33
  8. 政府网络发言人制度的民主价值及路径选择研究,D630.1
  9. 巴赫金对话理论视角下的英汉小说翻译批评,I046
  10. 巴赫金超语言学理论与文艺思想研究,I045
  11. 基于会话含义理论的小说对话翻译研究—,H059
  12. 顺应论视角下的小说对话翻译研究,I046
  13. 对《女勇士》的对话解读,I712
  14. 康拉德小说中狂欢化人物的解析,I561
  15. 全球化与文明对话,D81
  16. 科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对话的策略研究,G633.98
  17. 对中国医患对话中模糊限制语的语用研究,H030
  18. 藏传佛教不分宗派运动的特点及影响研究,B948
  19. 福建与西班牙东来者的自我诠释,K248
  20. 婚姻对话中的指令性言语行为研究,H030
  21. 新感觉派小说与市场的关系研究,I207.42

中图分类: > 语言、文字 > 常用外国语 > 英语 > 语文教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