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农村劳动力非永久性转移行为实证分析

作 者: 林赛
导 师: 吴柏均
学 校: 华东理工大学
专 业: 应用经济学
关键词: 非永久性转移 转移效用 社会排斥
分类号: F323.6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152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镇,从事第二、三产业生产,为城镇经济发展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但大批农村劳动力无法在城镇永久定居,在经济收入、社会保障、文化融合等方面存在着与城镇居民巨大的差异,回流现象明显,形成了以非永久性转移为特点的流动形式。因此加速劳动力城市化转移进程,对于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本文以慈溪作为研究区域,在已有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建立涵盖经济、文化和心理等因素的劳动力转移效用理论模型,探讨劳动力转移行为的策略选择。以实地调研数据为基础,通过数据挖掘方法和计量方法,对理论模型中的各个变量与系数进行测量并做出经济学解释,同时对劳动力转移意愿与劳动力转移效用进行相关分析,对本地农村劳动力和外地农村劳动力就业现状进行对比分析,以期拓展农村劳动力非永久性转移问题的研究方法。本文认为实行非永久性转移不仅是劳动力在现行的制度制约下的举措,更是其主动地追寻效用最大化的理性选择,同时文章提出提出分类管理,分步实施的政策建议,促进农村劳动力城市化进程。

全文目录


摘要  5-6
Abstract  6-9
第一章 引言  9-17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9-11
  1.2 案例区域特点  11
  1.3 农村劳动力非永久性转移的概念界定  11-13
  1.4 研究思路与结构框架  13-15
  1.5 研究方法  15-16
  1.6 研究创新点  16-17
第二章 劳动力转移理论和研究文献综述  17-27
  2.1 劳动力转移理论  17-21
  2.2 Stark劳动力季节性迁移模型  21-23
  2.3 研究文献综述  23-27
第三章 慈溪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及特征分析  27-31
  3.1 慈溪市外来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  28
  3.2 外来农村劳动力来源地空问格局分析  28-29
  3.3 外来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行业特征分析  29-31
第四章 农村劳动力转移行为效用模型构建  31-37
  4.1 模型构建  31-33
  4.2 劳动力不同转移行为策略的效用函数模型构建  33-35
  4.3 基于社会排斥的劳动力转移行为决策分析  35-37
第五章 劳动力非永久性转移实证分析  37-59
  5.1 数据来源  37
  5.2 数据描述统计性分析  37-38
  5.3 劳动力非永久性转移影响因素分析  38-39
  5.4 效用函数各因素取值  39-47
  5.5 劳动力转移效用与转移意愿相关分析  47-51
  5.6 慈溪本地户籍在业人员与外来就业人员特征对比分析  51-56
  5.7 模型的经济学解释  56-59
第六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59-65
  6.1 农村劳动力非永久性转移的政策建议  59-64
  6.2 结论与不足  64-65
参考文献  65-70
致谢  70-72
附录(一)  72-73
附录(二)  73-74
附录(三)  74

相似论文

  1. 社会排斥视角下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新探,G521
  2. 外商直接投资与技术转移效用影响因素研究,F273.1
  3. 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D412.6
  4. 农民工市民化过程社会公正实现研究,D412.6
  5. 社会排斥视角下的中国农村贫困,C912.82
  6.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当代中国城市贫困问题研究,F299.2
  7. 上海市残疾人社会空间研究,D669.69
  8. 当代青年农民工政治参与问题研究,D412.6
  9. 受艾滋病影响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研究,B844.2
  10. 城市新贫困家庭子女教育的社会排斥,G521
  11. 农村妇女教育地位的达致与被排斥,C913.68
  12. 社会学视野下的法国穆斯林移民问题,D756.5
  13. 社会排斥与残疾人就业困境成因分析,D669.69
  14. 我国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体系构建,D632.1
  15. 社会排斥与自我内化,G455
  16. 文凭主义与当代中国社会分层,D663
  17. 同性恋人群的生存状况研究,C913.1
  18. 廉租住房供给模式的适用性研究,F293.3
  19. 社会排斥与流动儿童的教育公平,G521
  20. 转型期滞后的农村义务教育,G522.3

中图分类: > 经济 > 农业经济 > 中国农业经济 > 农业经济建设与发展 > 农业劳动力与农业人口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