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受艾滋病影响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研究

作 者: 张红
导 师: 曾凡林
学 校: 华东师范大学
专 业: 特殊教育学
关键词: 受艾滋病影响青少年 自我同一性 家庭亲密度 社会排斥
分类号: B844.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8年
下 载: 200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埃里克森认为自我同一性是人毕生追求的心理社会发展任务,而青少年期是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关键期。父母因患艾滋病甚至因艾滋病去世,造成家庭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儿童可能受到各种社会排斥,以致影响到自我同一性发展。本研究旨在探讨受艾滋病影响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发展特点及重要影响因素。选取艾滋病感染严重地区5~9年级111名父母一方或双方是AIDS患者或HIV病毒携带者的青少年,即受艾滋病影响青少年,简称“涉艾青少年”;对照组为相同班级157名父母不是AIDS患者或HIV病毒携带者的非艾青少年,另有19名教师接受了问卷调查。以自我同一性状态量表EOM-EIS-Ⅱ(Adam,1986)调查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发展状况及特点,以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中文版FACESⅡ-CV(Olson,1982),自编的青少年社会排斥问卷、基本信息问卷和教师问卷,及青少年个别化访谈提纲进一步探讨受艾滋病影响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受艾滋病影响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随年级而发展。人际关系领域同一性延缓与获得状态得分随年级升高显著增加,但初三在人际延缓上出现后退;意识领域及总的自我同一性的发展上小学和初中无显著差异。2.受艾滋病影响青少年在总的自我同一性发展状态上并无性别差异;在人际关系延缓状态,女生显著高于男生;在意识领域,受艾滋病影响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发展并没有性别差异。3.小学阶段,同一性早闭状态,受艾滋病影响青少年得分高于非艾青少年,但到初中阶段,结果刚好相反。无论小学还是初中,同一性扩散、延缓及获得状态,受艾滋病影响青少年与非艾青少年无显著差异。4.父母去世对受艾滋病影响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具有消极作用;尤其是在总的同一性获得状态,母亲去世对受艾滋病影响青少年影响显著。5.家庭亲密度同意识扩散、总的扩散状态呈显著的正相关,而与人际关系早闭、意识延缓、人际关系延缓、以及总体的早闭、延缓、获得状态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家庭适应性对意识领域和总的同一性获得状态显著负相关。6.从总体上看,社会排斥促进了受艾滋病影响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形成。根据研究结果和理论分析,提出了促进受艾滋病影响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发展的一些对策和建议,并对此研究的创新和不足作了简要总结。

全文目录


摘要  6-7
Abstract  7-10
第一部分 研究综述  10-21
  1.选题缘由  10-12
  2.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研究概述  12-21
第二部分 理论背景和研究假设  21-25
  1.理论背景  21-23
  2.研究假设  23-25
第三部分 实证研究  25-33
  1.研究对象  25
  2.研究工具  25-31
  3.施测程序  31-32
  4.数据处理  32-33
第四部分 研究结果  33-50
  1.受艾滋病影响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发展特点  33-35
  2.受艾滋病影响青少年和非艾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发展的比较  35-36
  3.家庭环境对受艾滋病影响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影响  36-43
  4.社会排斥对受艾滋病影响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影响  43-44
  5.青少年个别化访谈  44-46
  6.教师问卷  46-50
第五部分 结论与讨论  50-57
  1.受艾滋病影响青少年的自我同一性发展特点  50-52
  2.受艾滋病影响青少年和非艾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发展比较  52-53
  3.家庭环境对受艾滋病影响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影响  53-54
  4.社会排斥对受艾滋病影响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影响  54-57
第六部分 研究的创新和不足  57-58
  1.研究的创新之处  57
  2.研究的不足之处  57-58
参考文献  58-63
附录  63-72
  附录一 基本信息问卷  63-64
  附录二 自我同一性问卷(部分)  64-65
  附录三 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问卷  65-66
  附录四 社会排斥问卷  66-67
  附录五 青少年个别化访谈提纲  67-68
  附录六 个别化访谈结果  68-71
  附录七 教师问卷  71-72
后记  72

相似论文

  1. 社会排斥视角下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新探,G521
  2. 大学生自我同一性、社会适应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B844.2
  3. 大学生疏离感现狀调查及与家庭功能及人际信任的关系研究,B844.2
  4. 我国残疾人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D669.69
  5. 城市新移民社会融入研究,C913
  6. 大学生家庭亲密度、心理分离与网络成瘾的关系,B844.2
  7. 大学生亲子依恋、自我同一性与职业探索的关系研究,B844.2
  8. 福州市硕士研究生择偶焦虑及其与一般自我效能感、自我同一性地位的关系研究,B844.2
  9. 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理论与大学生心理需求研究,B844.2
  10. 社会排斥与农民工市民化的制度分析,D412.6
  11. 基于社会排斥视角下的城市贫困空间问题研究,C912.81
  12. 90后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自我同一性和社交焦虑的关系研究,B844.2
  13. 羞耻与内疚的认知评价过程研究,B842.1
  14. 社会排斥视角下的失地农民与城市融合问题研究,F299.2
  15. 我国海洋渔民社会地位研究,F326.4
  16. 大学生元情绪、自我同一性与职业成熟度的关系研究,B842.6
  17. 论赫伯特·乔治·威尔斯《吉普斯》中吉普斯的心理嬗变,I561
  18. 社会排斥视角下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研究,D412.6
  19. 城市独居老人的社会排斥问题研究,C913.6
  20. 大学生自我同一状态与家庭功能、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B844.2
  21. 社会排斥视阈下农村妇女成人教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442.6

中图分类: > 哲学、宗教 > 心理学 > 发展心理学(人类心理学) > 青少年心理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