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政治动员研究
作 者: 王雅楠
导 师: 杜仕菊
学 校: 华东理工大学
专 业: 政治学理论
关键词: 政治动员 社会动员 政治参与 政治发展
分类号: D62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188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政治动员机制是社会发展的前提。政治动员作为政府独特的领导方式,在中国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多年里发生了重大的转变,政治动员主体由政府领导向社会组织、团体转变,方式也由传统的鼓动式向宣传参与式发展,动员的手段更加的多样化。网络、传媒已铺天盖地渗透到社会的每个角落,使得每个社会成员都成为政治行为的发起者和参与者。随着政治的发展,中国的政治动员更倾向于民主参与和文化认同趋势发展,不断地促进整个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政治过程理论、资源动员理论、集体行动理论是本文理论的基础,并借鉴社会学等相关学科分析思路,运用史实材料,对政治动员进行研究。从变迁、结构、话语三方面对政治动员的社会环境进行分析,将政治动员与政治发展、社会结构、社会成员利益相结合,分析其在政治发展视角下的优势力量和现实意义。本文在层次结构上可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着重阐述政治动员的涵义、要素及政治动员类型。第二部分,分三个阶段重点分析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政治动员的变迁、实践及特点:第一阶段(1978—1992)改革开放初期的政治动员,主要社会环境特点是从封闭到开放;第二阶段(1993—2002)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治动员,主要社会特点是由计划到市场。第三阶段(2003—至今)科学发展理念下的政治动员,主要特点是由增长到发展。第三部分,结合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政治动员的实践与特点,分析中国政治动员的正面和负面效应。第四部分,结合中国政治发展现状,从宏观层面探讨动员机制的新方式和新转型,提出政治动员发展的新模式。
|
全文目录
摘要 5-6 Abstract 6-9 引言 9-15 1. 选题目的及意义 9-10 1.1 理论意义 9-10 1.2 现实意义 10 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综述 10-13 2.1 国外政治动员的研究现状 11-12 2.2 国内政治动员的研究现状 12-13 3. 研究的目标、基本方法 13-15 3.1 研究目标 13 3.2 研究基本方法 13-15 第1章 政治动员概述 15-20 1.1 政治动员的基本涵义 15-16 1.1.1 动员的涵义 15 1.1.2 政治动员的涵义 15-16 1.2 政治动员的要素 16-18 1.2.1 政治动员主体 16 1.2.2 政治动员客体 16-17 1.2.3 政治动员内容 17 1.2.4 政治动员方式 17-18 1.3 政治动员类型 18-20 1.3.1 竞选动员与群众运动 18-19 1.3.2 常规动员与逆境动员 19 1.3.3 政府动员与社会动员 19-20 第2章 政治动员在不同时期的表现形式及特点分析 20-36 2.1 改革开放初期的政治动员(1978—1992):封闭——开放 22-26 2.1.1 社会环境分析 22-24 2.1.2 政治动员表现形式 24-25 2.1.3 改革开放初期政治动员的特点 25-26 2.2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治动员(1993—2002):计划——市场 26-30 2.2.1 社会环境分析 26-28 2.2.2 政治动员表现形式 28-29 2.2.3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治动员新特点 29-30 2.3 科学发展理念下的政治动员(2003—至今):增长——发展 30-36 2.3.1 社会环境分析 30-32 2.3.2 政治动员表现形式 32-33 2.3.3 科学发展理念下的政治动员新突破 33-36 第3章 中国政治动员的效应分析 36-42 3.1 中国政治动员的正面效应 36-38 3.1.1 解决社会重大问题 36-37 3.1.2 形成政治认同 37 3.1.3 促进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 37-38 3.1.4 推进政治发展 38 3.2 中国政治动员的负面效应 38-42 3.2.1 公共资源消耗大 39 3.2.2 权力人格化与行政化 39-40 3.2.3 忽视动员形成的文化可持续性效益 40-42 第4章 中国政治动员机制的模式展望 42-49 4.1 网络政治动员:政治动员的创新 42-44 4.1.1 网络政治动员及其特征 42-43 4.1.2 网络政治动员的创新 43-44 4.1.3 网络政治动员的作用、缺陷与有效控制 44 4.2 社会动员:政治动员的发展与转型 44-47 4.2.1 社会动员的特点 45-46 4.2.2 社会动员机制的效应 46 4.2.3 完善社会动员机制 46-47 4.3 动员机制:政治发展的动力 47-49 结语 49-50 参考文献 50-54 致谢 54-55 附录 55
|
相似论文
- 民进党民粹式政治动员研究,D675.8
- 村民自治背景下妇女政治参与研究,D442.6
- 网络问政视野下我国政府治理优化研究,D630
- 互联网时代下的中国网络政治发展研究,D621.5
- 网络政治参与分析,D621.5
- 论农民政治参与冷漠对村民自治目标实现的影响,D422.6
- 现阶段青年农民工政治心理研究,D412.6
- 高校大学生政治参与研究,G641
- 政府转型中的人大监督研究,D622
- 网络执政兴起原因探析,D630
- 试论基督教右翼的政治参与路径及其对美国外交的影响,B978
- 当代中国网络政治参与治理中的政府角色定位分析,D630;G206
- 我国民间组织政治参与问题研究,D621.5
- 网络民主中的公民政治参与探析,D621.5
- 当代中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621.5
- 新时期农村妇女政治参与研究,D442.6
- 社会组织政治参与的机制与对策,D630
- 公共政策中的公民网络参与研究,D621.5;G206
- 新中国外交档案的解密与开放及其影响分析,D829
- 新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意识与政治参与渠道研究,D663
- 中国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问题研究,D663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中国政治 > 政治制度与国家机构 > 政治制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