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环境雌激素与抗雌激素对斑马鱼胚胎的复合效应研究

作 者: 向霄
导 师: 周培
学 校: 上海交通大学
专 业: 农药学
关键词: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斑马鱼胚胎 复合效应 形态学观察 基因表达
分类号: X174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2年
下 载: 186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目前有关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 EDCs)的复合效应研究主要集中于同类EDCs的联合效应,不同种类EDCs复合效应研究亟需加强。将经典模式生物斑马鱼胚胎暴露于雌激素17β-雌二醇(E2)、o,p’-DDT,抗雌激素它莫昔芬(TAM)、氟维司群及其二元混合物中。观察胚胎孵化率、孵化时间和总畸形率,并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检测VTG1、VTG2、ERα等雌激素效应相关基因mRNA转录水平。对四种EDCs间复合效应进行分析、评价,以期为全面了解雌激素类与抗雌激素类的复合效应提供一定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单一EDCs作用对斑马鱼胚胎发育形态学有不同程度的影响;VTG基因被雌激素诱导表达量增加,ERα基因表达被抗雌激素氟维司群所抑制。单独存在的TAM表现出弱雌激素效应。(2)传统观点认为,环境雌激素效应可能会被抗雌激素等物质所平衡,但在胚胎发育形态学水平上,雌激素与抗雌激素混合物并没出现因为雌激素与抗雌激素相互作用而使繁殖毒性减轻的情况。另外,和胚胎孵化时间相比,胚胎孵化率、总畸形率更好地体现出联合毒性效应。(3)在基因转录水平上,雌激素与抗雌激素二元混合物中总体上二者表现出了相互拮抗的效应,即抗雌激素的存在减轻了雌激素效应。不过o,p’-DDT与TAM共暴露组中,高浓度的TAM显示了弱雌激素的作用。上述结论表明抗雌激素并非简单地抑制环境雌激素的生态毒性效应,在进行生态风险评价时需全面评估雌激素与抗雌激素的复合效应。

全文目录


摘要  5-7
ABSTRACT  7-12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2-28
  1.1 引言  12-13
  1.2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概述  13-19
    1.2.1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定义  13
    1.2.2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来源和分类  13-14
    1.2.3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危害  14-17
      1.2.3.1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对动物的危害  14-16
      1.2.3.2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对人类的危害  16-17
    1.2.4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的作用机制  17-18
    1.2.5 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复合效应的研究  18-19
  1.3 斑马鱼及其胚胎发育技术  19-27
    1.3.1 斑马鱼简介  19
    1.3.2 斑马鱼的生物学特征  19-20
    1.3.3 斑马鱼的研究发展历程  20-22
    1.3.4 斑马鱼及其胚胎在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  22-26
      1.3.4.1 在一般生态毒性评价中的应用  22-24
      1.3.4.2 在神经毒性、心血管研究等方面的应用  24-25
      1.3.4.3 在环境内分泌干扰物研究中的应用  25-26
    1.3.5 斑马鱼胚胎在毒理学试验中的特点和优势  26-27
  1.4 论文选题依据及意义  27-28
第二章 四种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单一作用对斑马鱼胚胎的毒性研究  28-47
  2.1 引言  28-30
  2.2 材料和方法  30-33
    2.2.1 实验药品  30
    2.2.2 仪器设备  30-31
    2.2.3 实验用鱼及其养殖  31
    2.2.4 雌雄鱼配对及胚胎的收集  31
    2.2.5 暴露实验  31
    2.2.6 斑马鱼胚胎形态学观察  31-32
    2.2.7 RNA 的提取与反转录  32
    2.2.8 基因表达分析  32
    2.2.9 数据分析  32-33
  2.3 结果与分析  33-46
    2.3.1 单一化合物暴露对斑马鱼胚胎的形态学影响  33-43
      2.3.1.1 E_2暴露对斑马鱼胚胎的形态学影响  33-37
      2.3.1.2 TAM 暴露对斑马鱼胚胎的形态学影响  37-39
      2.3.1.3 o,p'-DDT 暴露对斑马鱼胚胎的形态学影响  39-41
      2.3.1.4 氟维司群暴露对斑马鱼胚胎的形态学影响  41-43
    2.3.2 单一化合物暴露对斑马鱼胚胎雌激素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43-46
      2.3.2.1 E_2暴露对斑马鱼胚胎雌激素效应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43-44
      2.3.2.2 TAM 暴露对斑马鱼胚胎雌激素效应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44
      2.3.2.3 o,p'-DDT 暴露对斑马鱼胚胎雌激素效应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44-45
      2.3.2.4 氟维司群暴露对斑马鱼胚胎雌激素效应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45-46
  2.4 本章小结  46-47
第三章 E_2与TAM、氟维司群共暴露对斑马鱼胚胎的毒性研究  47-59
  3.1 引言  47-48
  3.2 材料和方法  48-49
    3.2.1 实验药品  48
    3.2.2 仪器设备  48
    3.2.3 实验用鱼及其养殖  48
    3.2.4 雌雄鱼配对及胚胎的收集  48
    3.2.5 暴露实验  48
    3.2.6 斑马鱼胚胎形态学观察  48
    3.2.7 RNA 的提取与反转录  48-49
    3.2.8 基因表达分析  49
    3.2.9 数据分析  49
  3.3 结果与分析  49-57
    3.3.1 E_2和TAM共暴露对斑马鱼胚胎形态学的影响  49-52
      3.3.1.1 E_2和TAM共暴露对斑马鱼胚胎孵化率的影响  49-50
      3.3.1.2 E_2和TAM共暴露对斑马鱼胚胎总畸形率的影响  50-51
      3.3.1.3 E_2和TAM共暴露对斑马鱼胚胎孵化时间的影响  51-52
    3.3.2 E_2和TAM共暴露对斑马鱼胚胎雌激素效应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52-53
    3.3.3 E_2和氟维司群共暴露对斑马鱼胚胎形态学的影响  53-56
      3.3.3.1 E_2和氟维司群共暴露对斑马鱼胚胎孵化率的影响  53-54
      3.3.3.2 E_2和氟维司群共暴露对斑马鱼胚胎总畸形率的影响  54-55
      3.3.3.3 E_2和氟维司群共暴露对斑马鱼胚胎孵化时间的影响  55-56
    3.3.4 E_2和氟维司群共暴露对斑马鱼胚胎雌激素效应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56-57
  3.4 本章小结  57-59
第四章 o,p'-DDT 与TAM、氟维司群共暴露对斑马鱼胚胎的毒性研究  59-69
  4.1 引言  59
  4.2 材料和方法  59-60
    4.2.1 实验药品  59
    4.2.2 仪器设备  59-60
    4.2.3 实验用鱼及其养殖  60
    4.2.4 雌雄鱼配对及胚胎的收集  60
    4.2.5 暴露实验  60
    4.2.6 斑马鱼胚胎形态学观察  60
    4.2.7 RNA 的提取与反转录  60
    4.2.8 基因表达分析  60
    4.2.9 数据分析  60
  4.3 结果与分析  60-68
    4.3.1 o,p'-DDT 和TAM 共暴露对斑马鱼胚胎形态学的影响  60-63
      4.3.1.1 o,p'-DDT 和TAM 共暴露对斑马鱼胚胎孵化率的影响  60-62
      4.3.1.2 o,p'-DDT 和TAM 共暴露对斑马鱼总畸形率的影响  62
      4.3.1.3 o,p'-DDT 和TAM 共暴露对斑马鱼孵化时间的影响  62-63
    4.3.2 o,p'-DDT 和TAM 共暴露对斑马鱼胚胎雌激素效应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63-64
    4.3.3 o,p'-DDT 和氟维司群共暴露对斑马鱼胚胎形态学的影响  64-67
      4.3.3.1 o,p'-DDT 和氟维司群共暴露对斑马鱼孵化率的影响  64-65
      4.3.3.2 o,p'-DDT 和氟维司群共暴露对斑马鱼总畸形率的影响  65-66
      4.3.3.3 o,p'-DDT 和氟维司群共暴露对斑马鱼孵化时间的影响  66-67
    4.3.4 o,p'-DDT 和氟维司群共暴露对斑马鱼胚胎雌激素效应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67-68
  4.4 本章小结  68-69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69-71
  5.1 结论  69-70
  5.2 展望  70-71
参考文献  71-84
致谢  84-85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论文  85-87

相似论文

  1. 多转录因子组合调控研究,Q78
  2. 调和玉米油对肉仔鸡抗氧化应激、脂质代谢酶及免疫基因表达的影响,S831.5
  3. 河南和云南烤烟碳氮代谢比较研究,S572
  4. 犬细小病毒2型VP2基因在昆虫细胞中的表达及血清抗体间接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S852.65
  5. 基因表达谱数据聚类分析方法比较与大豆疫霉基因的网络构建,S435.651
  6. 甘蓝型油菜线粒体DNA提取及基因表达分析研究,S565.4
  7. 小麦Na~+/H~+逆转运蛋白TaNHX2的功能验证及功能域分析,S512.1
  8. 蝴蝶兰花序分生组织基因LFY表达载体构建及对蝴蝶兰的遗传转化,S682.31
  9. 萝卜霜霉病抗性遗传标记与Rs-AFPs基因表达分析,S631.1
  10. 太湖猪卵巢组织FSHR基因表达水平与5’调控区多态性分析,S828
  11. 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对鸡软骨细胞增殖、分化及凋亡的影响,S858.31
  12. WWOX在胆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胆管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R735.8
  13. 新型气体信号分子对非甾体抗炎药引起的胃损伤的保护作用,R96
  14. Bicluster数据分析软件设计与实现,TP311.52
  15. 语音情感识别的特征选择与特征产生,TP18
  16. 两个玉米转录因子ZmC4HC3和ZmNAC的克隆与表达分析,S513
  17. 大鼠肝再生与肝肿瘤发生的基因转录谱相关性及其意义研究,R735.7
  18. HDAC1特异性抑制Runx2介导的OPN的转录活性,R392.1
  19. 手性有机磷农药对映体间联合毒性作用研究,X174
  20. 两种酚类有机物臭氧氧化及其急性毒性研究,X703
  21. 防龋用转基因番茄中外源目的蛋白表达稳定性研究,R781.1

中图分类: > 环境科学、安全科学 > 环境科学基础理论 > 环境生物学 > 环境动物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