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玉米储藏期霉菌活动、品质变化及挥发性物质成分分析

作 者: 王改利
导 师: 胡元森
学 校: 河南工业大学
专 业: 微生物学
关键词: 储藏霉菌 发芽率 脂肪酸值 微生物活性值 蛋白组分 挥发性物质
分类号: S51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180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玉米籽粒的胚部较大,在储藏过程中极易从环境中吸湿,导致种子含水量升高,霉菌活动旺盛,最终致使其储藏稳定性降低。本文以郑单958、浚单20及中科4号玉米种子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储藏年度、水分含量及环境温度等方面考查了种子主要品质变化、霉菌活动情况及储藏过程挥发性物质种类,获得了玉米储藏过程中品质劣变的初步数据,可为玉米安全储藏及品质分析提供参考。不同储藏年限种子的品质变化研究表明:2个玉米品种储藏3个月霉菌种类多,发芽率均达96%以上,脂肪酸值为20个单位左右。储藏27个月的玉米种子,2个品种间稍有不同,浚单20发芽率为74%,低于郑单958,脂肪酸值为34.5个单位,高于郑单958;不同储藏年限2个玉米品种水溶、盐溶蛋白组分含量变化不大,醇溶蛋白组分含量有较明显下降。不同水分含量及储藏温度对玉米品质的影响表明:在相同储藏条件下,中科4号品质劣变速度快于郑单958和浚单20。在储藏期,低水分含量时,品质变化不明显,随着温度、水分升高,品质也发生明显变化。当水分含量升高至17%左右时,霉变程度进一步加深,玉米中的串珠镰刀菌、灰绿曲霉等霉菌逐渐被青霉、黑曲霉和白曲霉等霉菌所替代;25℃时,中科4号储藏35天微生物活性值从100u以下升高至1353u,脂肪酸值比原始样品增加了4.2倍,种子几乎完全丧失发芽能力;浚单20在20天时水溶、盐溶和醇溶性蛋白组分含量均开始下降,在45天时分别降低了17%、18.1%和25%。蛋白组分发生较大程度水解,大分子量蛋白数目减少,条带灰度减弱,中、小分子量蛋白短暂增强,后随着温度、水分的升高而减弱。玉米储藏过程中挥发性物质测定结果表明:玉米经高压灭菌后接种青霉和黄曲霉,不接种的灭菌玉米做对照,在30℃高温下模拟储藏。玉米纯培养产生的典型挥发性物质有苯系物酮、醛、醇、酚、小分子酮、烷烃及部分脂类等物质,未接种的灭菌玉米与接种霉菌的玉米产生的挥发性物质差异较大,他们与接种霉菌的玉米相比,烃类物质较多,接种青霉的玉米产生的挥发性物质成分较黄曲霉多。水分含量13.5%和15.5%玉米在40℃高温下模拟储藏。2个不同水分含量的玉米检出的挥发性物质有苯系物酮、醛、酚、烷烃及部分脂和酸类等物质,他们产生物质种类相似,只是量上存在着差异。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9
第一章 前言  9-16
  1.1 粮食储藏过程中品质变化研究概况  9-11
    1.1.1 粮食中淀粉含量及性质的变化  9
    1.1.2 粮食储藏中脂肪的变化  9-10
    1.1.3 蛋白质的变化  10
    1.1.4 其它品质变化  10-11
  1.2 粮食气味及粮食中挥发性物质研究概况  11-12
  1.3 粮食微生物活动检测方法概况  12-13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4
  1.5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14-16
第二章 不同储藏年限玉米种子主要品质变化研究  16-22
  2.1 材料  16-17
    2.1.1 玉米品种  16
    2.1.2 培养基  16
    2.1.3 主要试剂及仪器  16-17
  2.2 实验方法  17-19
    2.2.1 玉米种子储藏条件  17
    2.2.2 粮食水分测定  17
    2.2.3 脂肪酸值测定  17-18
    2.2.4 发芽率测定方法  18
    2.2.5 蛋白质组分含量测定方法  18-19
  2.3 结果与分析  19-21
    2.3.1 主要储藏型霉菌种群分布  19
    2.3.2 发芽率变化情况分析  19-20
    2.3.3 脂肪酸值变化情况分析  20
    2.3.4 蛋白变化情况分析  20-21
  2.4 讨论  21-22
第三章 不同储藏条件下霉菌活动对玉米主要品质的影响  22-52
  3.1 材料  22-23
    3.1.1 玉米品种  22
    3.1.2 培养基  22
    3.1.3 SDS-PAGE 凝胶电泳试剂  22-23
    3.1.4 主要仪器与设备  23
  3.2 试验方法  23-26
    3.2.1 获得不同水分玉米的方法  23
    3.2.2 玉米模拟储藏方法  23-24
    3.2.3 霉菌种群的鉴定方法  24
    3.2.4 粮食带菌量检测  24
    3.2.5 微生物活性值的检测  24-25
    3.2.6 SDS-PAGE 凝胶电泳  25
    3.2.7 水分测定方法  25
    3.2.8 脂肪酸值测定方法  25
    3.2.9 发芽率测定方法  25-26
    3.2.10 蛋白质含量测定方法  26
  3.3 结果与分析  26-47
    3.3.1 20 ℃储藏条件下玉米各品质变化情况  26-32
    3.3.2 25 ℃储藏条件下玉米各品质变化情况  32-38
    3.3.3 30 ℃储藏条件下玉米各品质变化情况  38-46
    3.3.4 霉菌活动对玉米胚的侵染  46-47
  3.4 讨论  47-52
    3.4.1 玉米不同储藏条件下霉菌种群和数量变化  47-48
    3.4.2 玉米不同储藏条件下发芽率变化  48-49
    3.4.3 玉米不同储藏条件下微生物活性值变化  49
    3.4.4 玉米不同储藏条件下脂肪酸值变化  49-50
    3.4.5 玉米不同储藏条件下蛋白组分变化  50-51
    3.4.6 品种间差异分析  51-52
第四章 玉米储藏期微生物活动及挥发性物质成分分析  52-64
  4.1 材料  52
    4.1.1 玉米品种  52
    4.1.2 主要试剂  52
    4.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52
  4.2 试验方法  52-55
    4.2.1 霉菌分离培养方法  52-53
    4.2.2 霉菌孢子分离及计数  53
    4.2.3 吸附剂的活化  53
    4.2.4 实验装置  53
    4.2.5 霉菌纯培养条件下的挥发性物质成分分析  53-54
    4.2.6 玉米储藏期间挥发性物质成分分析  54
    4.2.7 解吸处理  54
    4.2.8 气质联用条件  54
    4.2.9 水分测定方法  54
    4.2.10 脂肪酸值测定方法  54
    4.2.11 微生物活性值的测定  54
    4.2.12 发芽率测定方法  54
    4.2.13 SDS-PAGE 凝胶电泳  54-55
  4.3 结果与分析  55-62
    4.3.1 霉菌纯培养条件下微生物活动及挥发性物质成分分析  55-58
    4.3.2 玉米储藏期主要品质品质变化及挥发性物质成分分析  58-62
  4.4 讨论  62-64
第五章 结论  64-66
参考文献  66-69
致谢  69-70
附录  70-77
个人简历  77

相似论文

  1. 大花萱草品种筛选与制种技术研究,S682.19
  2. 不同种源山桐子种子休眠的温度特性研究,S792.99
  3. 离子束介导大豆DNA转入番茄的初步研究,S641.2
  4. 谷物脂肪酸值自动测定仪的研究与设计,TS210.7
  5. 糟鱼发酵过程中微生物菌群和风味变化的研究,TS254.4
  6. 旋毛虫成囊前期幼虫抗原的初步研究,S852.7
  7. 白三叶卫星搭载诱变效应的研究,S541.2
  8. Cu、Zn、Cd、Pb对三种豆科植物生长的影响及其吸附性能的研究,X173
  9. 甘肃高山细毛羊肉质特性及其钙激活蛋白酶活性变化研究,S826
  10. 兰州沙枣花挥发性物质的分析,S793.9
  11. 电场及介电分选复合处理对棉花种子活力的影响,S562
  12. 稻瘟菌侵染初期宿主细胞微丝骨架及挥发性代谢物的研究,S435.111.41
  13. 小叶杨气味物质诱集棉铃虫成虫的机理研究,S435.622.3
  14. 曼陀罗组织培养及两种方法测定4种植物种子含油量的比较研究,Q949.93
  15. 燕麦淀粉及其抗性淀粉的制备与理化特性分析,TS231
  16. 不同储藏条件对干辣椒品质的影响,S641.3
  17. 蓖麻耐盐性的初步研究,S565.6
  18. 干制加工对龙眼品质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TS255.42
  19. 草鱼鱼丸加工过程中品质变化的研究,TS254.4
  20. 一株微生物胞外多糖产生菌的研究及应用,TQ929.2
  21. 两种蓟马的日活动规律及其对植物挥发物的趋性研究,S433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农作物 > 禾谷类作物 > 玉米(玉蜀黍)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