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小麦骨干亲本碧蚂4号及其姊妹系遗传差异分析

作 者: 王庆专
导 师: 王洪刚
学 校: 山东农业大学
专 业: 遗传学
关键词: 小麦 碧蚂4号 骨干亲本 姊妹系 遗传差异分析
分类号: S512.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18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碧蚂4号是我国优异的小麦骨干亲本之一,它综合性状优良,遗传基础丰富,以其为亲本选育的衍生品种已达到68个。为了揭示碧蚂4号成为骨干亲本的遗传学基础,深入开展小麦骨干亲本的研究与利用,并为骨干亲本的定向创制提供依据,本研究以碧蚂4号及其4个姊妹系品种碧蚂1号、碧蚂2号、碧蚂5号和碧蚂6号为材料,利用SSR、EST-SSR和STS三种分子标记对其在基因组水平上进行了分析,比较其基因组结构特点,获得以下结果:1.主要农艺性状比较结果表明,在千粒重性状上,碧蚂1号和碧蚂4号继承了其亲本碧玉麦千粒重高的优良特点,碧蚂4号比碧蚂1号千粒重略高,但都明显高于其他姊妹系。5个姊妹系品种都继承了蚂蚱麦穗粒数较多的优点。2.总体上蚂蚱麦对5个姊妹系品种的遗传贡献率高于碧玉麦。其中碧蚂1号和碧蚂2号比其他姊妹系更多的继承了蚂蚱麦的遗传成分,分别为47.9%和47.7%;碧蚂2号和碧蚂4号比其他姊妹系更多的继承了碧玉麦的遗传成分,分别为41.1%和39.5%,碧蚂5号中来自碧玉麦的遗传物质最少,为32.4%。3.从遗传相似系数可以看出,碧蚂4号与其4个姊妹系的遗传差异较大,其中与碧蚂2号的遗传差异最小,平均遗传相似系数为0.823,其次为碧蚂1号和碧蚂5号,平均遗传相似系数分别为0.799和0.786;而与碧蚂6号的遗传差异最大,平均遗传相似系数为0.779。4.在碧蚂4号中检测到188个特异位点,其特异位点的来源有三个:即35.1%的位点来源于亲本碧玉麦,50.5%的位点来源于亲本蚂蚱麦,14.4%的位点是碧蚂4号的等位变异位点。在碧蚂4号的部分染色体上,有些特异位点遗传距离很近,构成了标记位点较密集的特异染色体区段,如Xmwg60-1A-Xwmc329、BARC101-2BL-Xwmc501、Xgwm570-6AL-Xpsp3152、Xmag794-7AL- Xmag4044等染色体区段。根据小麦基因组上已定位的与重要农艺性状相关的基因和QTL位点信息,发现碧蚂4号特异位点/区段上富集了许多与产量、适应性和品质等重要农艺性状相关的基因和QTL。可能是使碧蚂4号在杂种后代中被优先选择,并且成为骨干亲本的遗传基础。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7-9
ABSTRACT  9-11
1 前言  11-28
  1.1 小麦骨干亲本及其育种价值  11-14
  1.2 小麦骨干亲本研究的现状  14-18
    1.2.1 骨干亲本重要基因组区段及其在衍生后代中的传递  14-16
    1.2.2 骨干亲本的QTL 定位  16-17
    1.2.3 骨干亲本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17-18
  1.3 分子标记及其在小麦遗传研究中的应用  18-25
    1.3.1 分子标记的类型  18-22
    1.3.2 分子标记在小麦遗传研究中的应用  22-25
  1.4 小麦骨干亲本碧蚂4 号及其姊妹系的特点与利用  25-27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27-28
2 试验材料和方法  28-34
  2.1 试验材料  28
  2.2 试验设计  28-29
  2.3 试验地点  29
  2.4 试验方法  29-34
    2.4.1 农艺性状调查  29
    2.4.2 基因组DNA 的提取  29-30
    2.4.3 DNA 分子标记分析  30-33
    2.4.4 数据分析  33-34
3 结果与分析  34-53
  3.1 农艺性状特点  34-37
  3.2 多态性分子标记的筛选  37-40
    3.2.1 EST-SSR 引物的缺体-四体定位  37-39
    3.2.2 碧蚂4 号及其姊妹系的多态性分析  39-40
  3.3 亲本对碧蚂4 号及其姊妹系的遗传贡献率  40-43
  3.4 碧蚂4 号与其4 个姊妹系的遗传差异  43-44
  3.5 碧蚂4 号的特异遗传位点  44-51
  3.6 碧蚂4 号特异遗传位点与农艺性状的相关性  51-53
4 讨论  53-55
  4.1 亲本对后代的遗传贡献率  53-54
  4.2 变异带的产生  54
  4.3 骨干亲本的特点  54-55
5 结论  55-57
参考文献  57-66
致谢  66-67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67

相似论文

  1. 小麦黄花叶病毒(WYMV)RNA2编码基因的功能研究,S435.121
  2. 河南省小麦纹枯病菌致病力分化及遗传多样性研究,S435.121
  3. 河南省小麦根腐线虫病原鉴定和RAPD分析,S435.121
  4. 高产小麦—玉米轮作体系氮素的调控与管理,S512.1
  5. 施氮模式对冬小麦/夏玉米农田土壤硝态氮变化及产量的影响,S512.11
  6. 10t/hm~2冬小麦氮素营养特性及诊断和氮肥运筹研究,S512.1
  7. 重组脂肪氧合酶的培养条件优化及其在小麦粉中的应用,TS201.25
  8. 解磷菌K3的溶磷特性及其在不同土壤中定殖研究,S144.9
  9. 豫、鄂、渝三省(市)小麦白粉菌群体遗传结构研究,S435.121
  10. 新疆小麦1Dx5基因的分离克隆及表达载体构建,S512.1
  11. 涉及大赖草7Lr染色体的普通小麦—大赖草易位系的分子细胞学鉴定,S512.1
  12. 基于小麦群体指标及氮营养状况的籽粒产量和品质预测研究,S512.1
  13. 水肥耦合对半冬性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调控效应,S512.1
  14. 小麦近缘材料及CIMMYT种质资源对两种禾谷孢囊线虫的抗性鉴定,S512.1
  15. 小麦茎腐病抗性鉴定及QTL初步定位,S512.1
  16. 小麦籽粒硬度相关基因分子鉴定及PINA蛋白缺失分子机制研究,S512.1
  17. 苏麦3号矮秆密穗突变体NAUH164的遗传分析及突变座位的分子标记定位,S512.1
  18. 小麦Na~+/H~+逆转运蛋白TaNHX2的功能验证及功能域分析,S512.1
  19. 望水白×Alondra’s RIL群体分子标记遗传图谱构建及小麦赤霉病抗性相关EST定位,S512.1
  20. 江苏省水稻、小麦施肥现状的分析与评价,S511
  21. 小麦抗性淀粉含量的差异及其与面粉品质的关系,S512.1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农作物 > 禾谷类作物 > > 小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