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中华鳖暴发性败血症的研究

作 者: 胡广洲
导 师: 李登峰
学 校: 宁波大学
专 业: 水产养殖
关键词: 中华鳖 败血症 球状病毒 病理 鸡胚培养 测序 细菌
分类号: S947.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49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中华鳖(Trionyx sinensis)暴发性败血症进行了研究,该病是2005年来发生于浙江宁波等地区中华鳖生态养殖场的一种暴发性疾病,病鳖主要的症状为出血性败血,死亡严重。对中华鳖暴发性败血症流行情况,主要组织病理变化和超微病理变化进行了研究,确定了该病病原,并对病原进行了研究。流行病学调查表明,中华鳖暴发性败血症主要流行浙江宁波等地区的中华鳖生态养殖场,病鳖主要为体重150-200 g的幼鳖,成、亲鳖也有患病感染。发病季节为6-10月份,其中6-9月份为发病高峰期,发病池塘10天内累积死亡率可达90-100%,主要的症状为出血性败血,常规药物进行治疗无效,给养殖生产带来很大经济损失。对病鳖组织涂片,镜检观察未发现寄生虫。病鳖组织通过电镜检测病原,观察可见病鳖心、肝、肠及胃等组织内存在大量90-100 nm的球状病毒颗粒,未发现气单胞菌等的感染,且从病鳖组织中分离纯化到了大小、形态相同的病毒颗粒。用病鳖组织匀浆液和组织匀浆滤液对健康鳖进行回归感染,都可引起鳖死亡,死亡的中华鳖解剖观察结果与之前患病中华鳖症状基本一致,其中组织匀浆液攻毒组中华鳖死亡率比组织匀浆滤液组高15%。上述结果表明病毒是原发性病原,细菌加重病情。组织病理研究结果表明,患病中华鳖肝脏、肠、胃均表现出非常明显的病理学变化。肝脏、肠、胃等组织细胞肿胀充血,排列松散,并可见破坏的血细胞,呈败血症状,胃、心等组织细胞出现空泡化,心脏中血细胞减少,肾小球失血萎缩,还有部分肾小球坏死解体、消失,肾小管破裂,脾髓中部分血细胞破裂。超微病理研究结果表明,患病中华鳖的肝脏组织细胞病变最为严重,在各组织细胞中均观察到了球状病毒颗粒。从各组织细胞的病理变化来看,主要表现为线粒体减少,嵴断裂,甚至呈空泡化,溶酶体增多,细胞发生坏死、凋亡。使用SPF鸡胚对败血症病毒进行培养研究,采用卵黄囊接种法和羊膜腔接种法接种鸡胚,36℃培养。收获接种后第2-7天死亡的鸡胚,7天内不死的鸡胚第8天停止培养。对鸡胚的培养时间进行方差分析可知,实验组和对照组的鸡胚培养时间差异极显著(p<0.01),两种方法接种的鸡胚培养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实验组鸡胚的卵黄囊膜中经电镜观察可见大量病毒,和病鳖组织中的病毒大小、形态基本相同;将实验组鸡胚制成攻毒液对中华鳖进行回归感染成功,死亡的中华鳖症状与该病例基本相同;并采用卵黄囊接种法对病毒进行两次传代培养,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的鸡胚培养时间差异均极显著(p<0.01)。上述结果表明鸡胚培养中华鳖球状病毒成功,卵黄囊膜接种法和羊膜腔接种法接种效果基本相同,病毒能够在鸡胚中传代培养。对病毒的理化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病毒对热(56℃)、酸(pH 3.0)和碱(pH 11.0)表现不稳定;对脂溶剂(氯仿)敏感;紫外线照射30 min可使大部分病毒灭活。对病毒进行了初步纯化,提取病毒DNA,采用6条随机引物,对病毒的核酸进行了扩增和测序初步研究,除两条引物没有扩增和测序成功外,共测得4条基因序列,Blastn结果表明,4条序列与Genebank中的序列同源性或覆盖率不高。4条序列中仅有1条氨基酸序列可以通读,Blastp结果表明该序列和甲基化酶家族基因同源。测序结果结合电镜观察结果,说明所测病毒应该是一种新病毒。从病鳖体内分离到8株细菌,对细菌进行形态观察,结合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8株细菌分别为为格氏乳球菌、假单胞菌、海氏肠球菌、屎肠球菌、人苍白杆菌、惰性嗜血杆菌、弗氏柠檬酸杆菌和迟钝爱德华氏菌。对格氏乳球菌、弗氏柠檬酸杆菌和迟钝爱德华氏菌进行药敏试验发现,格氏乳球菌对青霉素等4种药物敏感,弗氏柠檬酸杆菌对头孢唑啉等13种药物敏感,迟钝爱德华氏菌对新霉素等3种药物敏感,药敏结果可对该病的治疗起到帮助。采用16S rDNA分析方法,构建了病鳖体表和体内细菌克隆文库。结果表明,中华鳖体表和体内文库克隆子分别归为15和11类OTU,体表和体内菌群多样性较强,优势细菌类群分别为拟杆菌类群和变形菌类群,并在文库中检测到了几株益生菌和条件致病菌。

全文目录


摘要  4-6
Abstract  6-12
第一章 绪论  12-22
  1.1 中华鳖分类地位及养殖概况  12
  1.2 中华鳖疾病研究进展  12-21
    1.2.1 病毒性疾病  13-14
    1.2.2 细菌性疾病  14-17
    1.2.3 真菌性疾病  17-18
    1.2.4 寄生虫疾病  18-19
    1.2.5 非生物性疾病  19-20
    1.2.6 小结  20-21
  1.3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1-22
第二章 中华鳖暴发性败血症流行情况及病原的确定  22-28
  2.1 实验材料  22
    2.1.1 实验用鳖  22
    2.1.2 试剂与仪器设备  22
  2.2 实验方法  22-23
    2.2.1 病鳖症状观察与初步镜检  22
    2.2.2 流行情况  22
    2.2.3 电镜观察检测病原  22
    2.2.4 病毒感染试验  22-23
    2.2.5 病毒纯化  23
  2.3 结果  23-26
    2.3.1 病鳖症状观察与初步镜检  23-24
    2.3.2 流行情况  24
    2.3.3 病原电镜观察结果  24-25
    2.3.4 病毒感染试验结果  25-26
    2.3.5 纯化病毒负染结果  26
  2.4 讨论  26-28
第三章 中华鳖暴发性败血症的病理研究  28-33
  3.1 中华鳖暴发性败血症的组织病理研究  28-31
    3.1.1 实验材料  28-29
    3.1.2 实验方法  29
    3.1.3 实验结果  29-30
    3.1.4 讨论  30-31
  3.2 中华鳖暴发性败血症的超微病理研究  31-33
    3.2.1 实验材料  31
    3.2.2 实验方法  31
    3.2.3 实验结果  31-32
    3.2.4 讨论  32-33
第四章 中华鳖球形病毒的研究  33-53
  4.1 中华鳖球形病毒的鸡胚培养研究  33-42
    4.1.1 实验材料  33
    4.1.2 实验方法  33-35
    4.1.3 结果  35-41
    4.1.4 讨论  41-42
  4.2 病毒理化特性的研究  42-44
    4.2.1 实验材料  42
    4.2.2 实验方法  42-43
    4.2.3 结果  43-44
    4.2.4 讨论  44
  4.3 随机引物扩增病毒核酸、测序的初步研究  44-53
    4.3.1 实验材料  44-45
    4.3.2 实验方法  45-46
    4.3.3 实验结果  46-51
    4.3.4 讨论  51-53
第五章 患暴发性败血症中华鳖体内外细菌研究  53-73
  5.1 体内细菌的分离培养  53-63
    5.1.1 实验材料  53
    5.1.2 方法  53-55
    5.1.3 实验结果  55-61
    5.1.4 讨论  61-63
  5.2 体内外细菌的菌群分析  63-73
    5.2.1 实验材料  63-64
    5.2.2 实验方法  64-65
    5.2.3 实验结果  65-71
    5.2.4 讨论  71-73
第六章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73-76
  6.1 主要结论  73-74
    6.1.1 流行情况调查  73
    6.1.2 病原的确定  73
    6.1.3 致病机理的探讨  73
    6.1.4 中华鳖球状病毒的研究  73-74
    6.1.5 患病中华鳖体内外细菌分析  74
  6.2 论文创新点  74
  6.3 研究展望  74-76
    6.3.1 对该病的流行病学进行更加深入、系统的研究  74-75
    6.3.2 对病毒的生物学特性进行深入研究  75
    6.3.3 加强免疫防治研究  75-76
参考文献  76-83
附录 英文缩写对照表  83-84
附录图版说明  84-91
在学研究成果  91-92
致谢  92

相似论文

  1. 一株溶藻细菌的分离鉴定及其对虾池两种蓝藻溶藻效果的研究,S942.91
  2. 酮色林对炎性痛和神经病理性痛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R741
  3. 夏季湖光岩玛珥湖浮游细菌和浮游活性菌遗传多样性的比较,Q938
  4. 基于RNA测序技术的马氏珠母贝珍珠囊转录组及数字基因表达谱分析,Q786
  5. 稻飞虱肠道细菌多样性分析,S435.112.3
  6. 水稻白叶枯病菌和细菌性条斑病菌对噻枯唑和链霉素的抗药性监测及室内抗药性风险评估,S435.111.4
  7. 云南有色金属矿山细菌多样性初步探究,TD926.4
  8. 光合微生物制氢菌种连续培养系统及其装置研究,TQ116.2
  9. 河南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9亚型)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S852.65
  10. 根结线虫生防菌的筛选及其生物有机肥研制,S476.1
  11. 水稻黄单胞菌tal (transcription activator-like)基因功能研究,S435.11
  12. 棘胸蛙非特异性免疫在多种环境胁迫下的反应特征,Q958.1
  13. 草除灵高效降解菌的分离鉴定、降解特性及降解途径的研究,X172
  14. 连作花生红壤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及微生物制剂对连作花生的影响,S565.2
  15. 一株溶藻细菌对铜绿微囊藻的溶藻机制及其溶藻物质特性的研究,X173
  16. 酸模根际产铁载体矿物分解细菌的分离筛选及其与矿物相互作用,Q93-33
  17. 解磷菌K3的溶磷特性及其在不同土壤中定殖研究,S144.9
  18. 入侵植物薇甘菊的转录组分析及其群体遗传特征初探,S451
  19. 瓜类细菌性果斑病菌hrp基因簇部分基因的克隆及功能研究,S436.5
  20. 瓜类细菌性果斑病菌致病相关基因筛选及luxR基因功能分析,S436.5
  21. 辣椒疫病生防菌的筛选、鉴定及其微生物有机肥的生物效应研究,S436.418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水产、渔业 > 水产保护学 > 其他水产病虫害及其防治 >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