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特高含水期低效无效循环识别研究

作 者: 姜红芹
导 师: 王克亮;张英志
学 校: 东北石油大学
专 业: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关键词: 特高含水期 低效循环条带 储层物性 分析判别 渗透率级差
分类号: TE357.6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77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大庆长垣油田即将进入特高含水开发期,经过长期注水开发,由于注入水的冲刷,油藏储层孔隙结构发生变化,在部分储层内油水井间形成了不利于提高驱油效率的大孔道,导致大量注入水沿大孔道低效循环,很难再扩大水驱波及体积,造成强水淹并使油井处于高含水,降低了油井产量。为改善注水效果达到稳油控水目的,需采取特低效循环井层调剖、封堵等措施,而快速、准确地识别低效循环井层是问题的关键。本文分析和研究了低效无效循环条带形成机理及特征,根据选出的低效循环井层,总结出了油田高含水后期无效和低效循环的几种类型;以“动态普查、静态确认、测试验证”为指导思想,根据高精度注、产剖面等测试资料识别层位及方向,以能大量、方便录取、信息来源充足为原则,选取油水井日常生产过程中录取的动、静态资料,通过分析筛选,选取具有独立性,能分别代表低效循环条带的不同特征及与形成低效循环条带有直接的相关性的参数,建立四参数决策系数法判定低效循环条带,圈定低效无效注水循环的可疑井组,初步应用动态分析手段判断低效无效循环形成的大体时间,最后利用静态资料加以确认,并运用该方法对典型区块进行了普查及验证,针对不同的低效循环条带类型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为减缓水驱开发的产量自然递减率、控制综合含水上升速度、提高水驱采收率提供技术支持,现场应用该技术后初步见到了效果。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6
创新点摘要  6-9
前言  9-10
第一章 低效无效循环条带形成机理及特征研究  10-16
  1.1 影响低效无效循环条带形成的因素分析  10-11
    1.1.1 胶结程度对低效无效循环条带形成的影响  10
    1.1.2 渗透率对低效无效循环条带形成的影响  10
    1.1.3 孔隙度对低效无效循环条带形成的影响  10
    1.1.4 生产速度对低效无效循环条带形成的影响  10
    1.1.5 流体粘度对低效无效循环条带形成的影响  10-11
    1.1.6 非均质性对低效无效循环条带形成的影响  11
  1.2 低效无效循环条带在开发中所表现的特征  11-13
    1.2.1 注水油压低、启动压力低、吸水指数大  11-12
    1.2.2 吸水剖面差异大  12
    1.2.3 压力指数PI 值小  12-13
    1.2.4 注采压差比较大  13
    1.2.5 采液指数增加幅度大  13
    1.2.6 含水率高  13
    1.2.7 井组采注比大  13
    1.2.8 油、水井井底压力变化  13
  1.3 低效循环条带对开发效果的影响  13-16
第二章 低效循环条带的判别  16-46
  2.1 建立四参数决策系数法  16-30
    2.1.1 参数选取原则  16-19
    2.1.2 建立判别方法  19-30
    2.1.3 建立判别标准  30
  2.2 进行精细地质研究确认低效循环条带  30-38
    2.2.1 沉积微相图的数字化  31
    2.2.2 油水井所处沉积微相描述  31-32
    2.2.3 低效循环层位判定方法研究  32-34
    2.2.4 低效循环层位判断识别  34-38
  2.3 低效循环类型划分  38-40
  2.4 水井主要注水方向和油井主要来水方向的确定  40-41
  2.5 运用测试资料对低效循环条带进行验证  41-46
    2.5.1 测井资料的应用  41-43
    2.5.2 利用相对渗透率曲线判别大孔道  43-44
    2.5.3 注水井压降资料的应用  44
    2.5.4 动静态资料验证低效循环井层  44-46
第三章 低效无效循环形成条件研究  46-58
  3.1 低效无效循环形成条件研究  46-54
    3.1.1 垂向上高渗透层模型  46-49
    3.1.2 厚油层底部模型  49-51
    3.1.3 主流线模型  51-54
  3.2 典型区块的低效循环带的初步调查及挖掘方向  54-58
结论  58-59
参考文献  59-62
致谢  62-63
详细摘要  63-78

相似论文

  1. 烤烟不同香型烟叶质量特点及判别分析,S572
  2. 南华北盆地周口坳陷油气储层沉积学研究,P618.13
  3. 浙江省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F127
  4. 基于SPC的近海水体环境参数监控系统的研究与开发,X834
  5. 临清坳陷石炭—二叠系储层沉积及成藏条件研究,P618.13
  6. 温厚朴的现代炮制加工及UPLC-DAD-TOF-MS指纹图谱研究,R284
  7. 东营凹陷牛庄西部沙三中砂体储集层特征研究,P618.13
  8. 徐家围子以东地区葡萄花油层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P618.13
  9. 塔中地区下古生界储层评价与分布,P618.13
  10. 黄骅坳陷上古生界砂岩成岩作用及储层特征研究,P618.13
  11. 北三东注采关系及井网调整,TE324
  12. 企业财务预警体系实证分析方法,F224
  13. 石油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研究,F416.22;F713.35
  14. 小波变换在储层沉积学中的应用,P618.13
  15. 秘鲁Capahuari Sur油田三维精细地质建模,P618.13
  16. 盆腔炎反复发作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的研究,R271
  17. 英语语法水平评估体系的建立—运用判别分析方法,H319
  18. 辽河油田锦150块中生界油层储层地质建模研究,P618.13
  19. 饶阳凹陷留西—河间地区古近系储层沉积学研究,P618.13
  20. 特高含水期水驱油藏层系井网重组优化研究,TE324
  21. 长沙金霞保税物流中心评价与发展对策研究,F224

中图分类: > 工业技术 > 石油、天然气工业 > 油气田开发与开采 > 采油工程 > 提高采收率与维持油层压力(二次、三次采油) > 油层注水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