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饶阳凹陷留西—河间地区古近系储层沉积学研究

作 者: 张健
导 师: 国景星
学 校: 中国石油大学
专 业: 矿产普查与勘探
关键词: 饶阳凹陷 古近系 层序地层格架 储层沉积学 沉积相 储层 储层物性
分类号: P618.1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110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以层序地层学、沉积学、储层地质学理论为指导,从地层划分对比入手,将研究区古近系划分为10个三级层序,并进一步细分为27个体系域。根据岩心、钻井、测井、地震资料的综合分析认为,研究区古近系主要发育河流、辫状河三角洲、湖泊、冲积扇和扇三角洲等5种沉积相,并进一步划分出15种亚相和近50种微相类型,其中辫状河道、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席状砂、河道充填、心滩、河漫滩和滩坝是本区主要的微相类型,并详细总结出各种亚相和微相在岩石类型、颜色、结构、沉积构造、韵律性、测井曲线响应和地震相中的识别标志。系统研究了不同三级层序和体系域下沉积相和砂体的平面展布特征,认为本区古近系储层的砂体类型主要为辫状河三角洲相的三角洲前缘砂体、河流相中的河道砂体、浅湖亚相中的滩坝砂体。依据大量岩石薄片、铸体薄片和扫描电镜分析,系统研究了不同成因类型储集砂体的岩石学特征、物性特征以及储层的孔隙类型,认为本区砂岩储层的成分成熟度与结构成熟度中等偏低;储层在沙河街组以低孔低渗为主,中孔低渗和低孔特低渗次之,东营组大多为中高孔中高渗储层,少数为低孔低渗储层;研究区砂岩储层孔隙类型分为原生粒间孔、残留粒间孔和由溶蚀作用形成的粒间溶孔、粒内溶孔、铸模孔、自生矿物晶间微孔及微裂缝等。本区储层主要受构造、沉积和成岩作用影响。构造在宏观上控制着沉积体系的发育,进而控制砂体的分布,不同构造部位发育不同成因类型的砂体。相同的埋深条件下,沉积相带基本控制着储层物性的好坏,优质储层多分布于河流相中的河道砂体和心滩砂体、辫状河三角洲相的分流河道砂体和河口坝砂体。压实作用对储层物性的影响表现在埋深小于4000m范围内,每增加100m,孔隙度平均降低0.75%。胶结作用在埋深2500~3500m范围内,对储层物性起较强的破坏作用。溶解作用是改善埋深在2800~4000m的深部储层储集性能的主要因素。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9
第一章 前言  9-15
  1.1 选题目的和研究意义  9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9-13
    1.2.1 层序地层学研究现状  9-10
    1.2.2 储层沉积学 的学位论文">储层沉积学研究现状  10-13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4
    1.3.1 研究内容  13
    1.3.2 技术路线  13-14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4-15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15-19
  2.1 构造特征  15
  2.2 地层发育特征  15-17
  2.3 构造演化与沉积关系  17-19
第三章 层序地层格架  19-28
  3.1 层序界面的识别方法  19-21
    3.1.1 层序界面的地震识别  19-20
    3.1.2 层序界面的测井、录井识别  20
    3.1.3 层序界面的古生物识别  20-21
  3.2 层序地层划分方案  21-24
    3.2.1 研究区层序地层的划分  21-22
    3.2.2 体系域的划分  22-24
  3.3 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  24-28
    3.3.1 单井层序地层学分析  24-26
    3.3.2 连井层序地层对比  26-28
第四章 沉积相及沉积体系研究  28-57
  4.1 相类型及相标志  28-43
    4.1.1 河流相  29-32
    4.1.2 辫状河三角洲相  32-37
    4.1.3 湖泊相  37-41
    4.1.4 冲积扇相  41-42
    4.1.5 扇三角洲相  42-43
  4.2 沉积相平面展布  43-55
  4.3 沉积体系类型及特征  55-57
第五章 储层特征  57-82
  5.1 储层岩石学特征  57-60
    5.1.1 孔店组和沙四段  57
    5.1.2 沙三段  57-58
    5.1.3 沙二段  58-59
    5.1.4 沙一段  59
    5.1.5 东三、东二段  59
    5.1.6 东一段  59-60
  5.2 储层物性特征  60-64
    5.2.1 主要层段储层物性特征  60-63
    5.2.2 孔渗相关性  63-64
  5.3 储层孔隙类型  64-66
  5.4 储层平面展布特征  66-72
  5.5 储层控制因素分析  72-78
    5.5.1 构造及沉积对储层发育的控制  72-75
    5.5.2 成岩作用对储层的影响  75-78
  5.6 有利储集相带预测  78-82
    5.6.1 预测依据  78-79
    5.6.2 有利储集相带分布  79-82
结论  82-84
参考文献  84-88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88-89
致谢  89

相似论文

  1. 鄂尔多斯盆地樊学油区延安组延8、延9沉积相及储层特征研究,P618.13
  2. 南泥湾八连沟—金庄地区三叠系延长组储层特征及油气富集规律,P618.13
  3. 姬塬油田长6油藏储层评价及开发技术政策研究,P618.13
  4. 渤海湾盆地北部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储层特征及分布规律,P618.13
  5. 菏泽地区煤成气储层沉积学研究,P618.13
  6. 南华北盆地周口坳陷油气储层沉积学研究,P618.13
  7. 基于地球物理特征的岩相古地理研究,P618.13
  8. 中国东北地区泥盆纪沉积特征与岩相古地理研究,P618.13
  9.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延长组长3油层组沉积相与沉积环境分析,P618.13
  10. 临清坳陷石炭—二叠系储层沉积及成藏条件研究,P618.13
  11. 元宝山凹陷烃源岩系沉积体系与层序地层分析,P539.2
  12. 环渤海湾地区石炭—二叠纪关键成煤期岩相古地理恢复,P618.11
  13. 东营凹陷牛庄西部沙三中砂体储集层特征研究,P618.13
  14. 地层条件下煤层气的赋存规律及CH_4压缩因子对煤吸附量测定影响的研究,P618.11
  15. 渤中凹陷北坡古近系层序地层与岩性圈闭预测,P618.13
  16. 英买力地区古近系末期流体势场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对成藏的影响,P618.13
  17. 牛心坨油田注水井强穿透化学解堵技术研究,TE358
  18. 大牛地气田DX井区上古生界储层测井评价方法研究,P631.81
  19. 潞安矿区山西组3#煤层储层特征及成因机理,P618.11
  20. 鄯善油田三间房组沉积特征研究,P512.2
  21. 乌尔逊凹陷乌北次洼南屯组沉积特征研究,P618.13

中图分类: > 天文学、地球科学 > 地质学 > 矿床学 > 矿床分类 > 燃料矿床 > 石油、天然气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