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送别诗的交际功能及其模式化创作

作 者: 赵莉
导 师: 杨晓霭
学 校: 西北师范大学
专 业: 中国古代文学
关键词: 送别诗 交际功能 模式化 初盛唐 岑参
分类号: I207.2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106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送别诗是我国古代重要的诗歌题材之一,它不同于其它诗歌之处,在于它有独特的交际功能。因此,本文选取送别诗为研究对象,从送别诗的创作场合切入,探讨其应酬交往功能及其对送别诗创作所产生的影响。将送别诗产生的场合及其功能与送别诗创作联系分析,我们会看到,与个人送别诗相比,集体场合、宴饮饯别,即时创作的送别诗,有鲜明的应酬性。而这种创作的及时性、应酬性,使送别诗表现出鲜明的模式化特点。本文即以此视角切入点,来探讨了送别诗的交际功能及其模式化的形成。文中选取初盛唐时期为考察对象,并以岑参送别诗为个案,通过对他不同类型送别诗的研究,对模式化构成作了细致深入地分析。本文根据送别诗创作的场合,分为集体送别诗与个人送别诗。集体送别诗是君臣或同僚之间在“宴集饯别”的特定场合下相互唱和的送别诗。个人送别诗指友人之间单独送别情景下的创作。集体送别诗的创作,本文选取初盛唐时期中宗、玄宗朝的几次规模较大的集体送别为典型个案进行分析。中宗朝主要以景龙年间修文馆学士朝臣之间的集体送别诗为个案分析。玄宗朝主要以玄宗送将帅出征巡边、地方大臣赴任、外国使节归国以及著名道士还山为主要研究对象。集体送别诗表现出的是温柔敦厚、庄重严肃的“政治感情”,作为交往应酬的产物,发挥了合群团结、协和关系的作用。个人送别诗,或送人赴边、赴任,或慰勉友人落第、贬谪;或送友人归隐。送人赴边、赴任之作,多表达对友人的鼓励和祝愿;慰友落第、贬谪之作,多表现对友人的同情与安慰;送人归山隐居之作则表现出对官场的厌倦和对归隐的向往。与集体场合为应酬而作的送别诗相比,个人送别诗送别场合显得随意,情感抒发真切,总是真率地表达“个人感情”,内容和形式均表现得丰富多样。送别诗总是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创作的,有即时传播的特点。如果在君臣之间,则会发挥和谐君臣关系的作用;同僚之间,则起到了沟通感情的作用;朋友之间,有增进友谊的作用;与外国使节间,则起到了加强对外交流的作用。送别诗的交际功能在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其创作的模式化倾向初露端倪。不同诗人在同一交际应酬场合的创作有同一模式,而同一诗人在不同场合的创作则行成了不同的模式。岑参就是典型个案。岑参的送别诗在集体宴会场合的探题分韵所赋之作,呈现出应酬的模式化倾向;与集体场合的送别诗相比,他在私人送别场合则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和固有模式。用歌行体写送别诗,不仅在内容上完全出新,在形式上也大有改观,并做了大胆的尝试,在表现手法上有了质的变化。

全文目录


摘要  4-6
Abstract  6-9
绪论  9-13
第一章 集体送别诗  13-38
  第一节 中宗朝的集体送别诗  13-25
  第二节 玄宗朝的集体送别诗  25-38
第二章 个人送别诗  38-51
  第一节 送人赴边、赴任之作  38-43
  第二节 慰友落第、贬谪之作  43-47
  第三节 送友归山、隐居之作  47-51
第三章 送别诗的模式化  51-68
  第一节 探题分韵模式  51-58
  第二节 歌行体之新创  58-68
结语  68-70
参考文献  70-73
后记  73

相似论文

  1. 模糊限制语的语用交际功能探究,H030
  2. 中晚唐送别诗研究,I207.22
  3. 我国行政示范行为初探,D922.1
  4. 外交委婉语的语用研究,H030
  5. 美国影视剧对中国大学生价值观和对美国认识的影响,G645.5
  6. 中美权威媒体对三届奥运会报道的比较研究,G212
  7. 乡村风情画卷的时代素描,J905
  8. 语用模糊的交际功能及其对英语学习的影响,H319
  9. 商标翻译——跨文化交际视角,H059
  10. 盛唐边塞诗派的山水田园诗研究,I207.22
  11. 关键词的符号化生产与社会性论证,G222
  12. 基于模式化的俄语科学语篇语义结构分析,H35
  13. 张说“三教观”与诗文创作,I207.22
  14. 中国大学生与英语本族语者口语中模糊限制语的对比研究,H319
  15. 不同水分条件下化感水稻根际功能微生物研究,S154.3
  16. 建安诗歌模式化研究,I207.22
  17. 韩翃研究,I207.22
  18. 我国历史类博物馆室内设计项目的实践与反思,TU238.2
  19. 汉语无条件类条件句的模式化,H146
  20. 孟子论辩研究,I206.2

中图分类: > 文学 > 中国文学 > 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 > 诗歌、韵文 > 诗歌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