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道教场所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究

作 者: 孙茂文
导 师: 武联
学 校: 长安大学
专 业: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关键词: 道教场所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利用 楼观台
分类号: B958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63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道教场所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代传承、演进下来的智慧结晶,具有巨大的社会、历史、文化、经济及教育价值。这类遗产的保护利用,对于我国悠久历史文化内涵的延续和发扬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有助于提高我国的软实力;有利于增强道德文化建设,促进社会和谐,从而达到和谐社会建设的核心和目标—群体认同、民族认同、社会认同。目前道教场所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二者的保护利用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物质层面的保护利用要远远大于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利用。因此对于道教场所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与保护利用应成为目前道教场所保护工作的首要问题。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归纳总结法、分析法、实证法。选取道教场所为研究对象,总结了道教场所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道教场所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空间之间的关系;道教场所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扬的方法;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的道教场所的空间营造方法。本文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果:(1)道教场所是文化遗产中物质形态的一种表现形式,道教场所的各组成要素并不一定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但是他们组合所构成的空间环境却能够反映某一历史时期的文化价值和风貌特征;(2)道教场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载体,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道教场所的真正内涵所在。本文的研究结论如下:(1)不同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特定的物质空间或者载体与之相对应,为此应该在设计中为不同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寻找其传承、展现的恰当的载体;(2)道教场所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既离不开它的创造者也离不开它周围的保护者;(3)保护利用仅仅是一种手段,对道教场所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应该积极地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态可持续发展。

全文目录


摘要  5-6
Abstract  6-14
第一章 绪论  14-18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4-15
    1.1.1 研究背景  14-15
    1.1.2 研究目的  15
    1.1.3 研究意义  15
  1.2 研究方法和框架  15-18
    1.2.1 研究方法  15-16
    1.2.2 研究框架  16-18
第二章 道教场所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概念研究  18-26
  2.1 相关概念  18-20
    2.1.1 非物质文化遗产  18-19
    2.1.2 空间与场所  19-20
  2.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  20-21
    2.2.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分类  20-21
    2.2.2 我国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  21
  2.3 道教场所的文化内涵研究  21-23
    2.3.1 以宗教为核心的凝聚、聚集活动空间  22
    2.3.2 依托道教场所的民俗、民间文化活动空间  22-23
    2.3.3 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净心活动空间  23
    2.3.4 以道教场所为依托的延伸功能活动空间  23
  2.4 道教场所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的价值  23-25
    2.4.1 道教场所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价值  23-24
    2.4.2 道教场所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实价值  24-25
  2.5 本章小结  25-26
第三章 道教场所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及与物质空间关系  26-39
  3.1 道教场所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  26-31
    3.1.1 与以宗教为核心的凝聚、聚集活动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6-29
    3.1.2 与民俗、民间文化活动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9
    3.1.3 与净心活动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9-30
    3.1.4 与延伸功能活动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30-31
  3.2 道教场所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空间的关系  31-37
    3.2.1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道教场所中的存在方式  32-36
    3.2.2 道教场所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空间的关系  36-37
  3.3 本章小结  37-39
第四章 道教场所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经验与启示  39-51
  4.1 湖北武当山道教场所案例分析  39-42
    4.1.1 武当山道教场所的概况  39
    4.1.2 武当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经验  39-42
  4.2 佳县白云山道教场所案例分析  42-46
    4.2.1 白云山道教场所的概况  43
    4.2.2 白云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经验  43-46
  4.3 道教场所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启示  46-50
    4.3.1 道教场所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键点  46-47
    4.3.2 道教场所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存在的问题  47-50
  4.4 本章小结  50-51
第五章 道教场所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方法研究  51-64
  5.1 保护利用的基本原则  51-54
    5.1.1 原真性保护  51-52
    5.1.2 整体性保护  52-53
    5.1.3 公众参与  53
    5.1.4 以人为本  53-54
    5.1.5 合理利用、促进保护  54
  5.2 道教场所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方法  54-63
    5.2.1 整合资源,打造特色主题功能  54-56
    5.2.2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的建立  56-57
    5.2.3 道教场所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场所设计方法  57-63
  5.3 本章小结  63-64
第六章 道教场所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设计实践——楼观台道教文化景区  64-81
  6.1 楼观台的发展演变  64-66
    6.1.1 楼观台的历史发展  64-65
    6.1.2 楼观台的现状  65-66
  6.2 楼观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  66-70
    6.2.1 与以宗教为核心的凝聚、聚集活动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66-68
    6.2.2 与民俗、民间文化活动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68-69
    6.2.3 与净心活动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69
    6.2.4 与延伸功能活动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69-70
  6.3 楼观台道教文化景区规划项目的背景  70-71
    6.3.1 西安楼观中国道文化展示区规划的提出  70-71
    6.3.2 楼观台道教文化景区用地现状  71
  6.4 道教场所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场所设计方法  71-79
    6.4.1 道教宫观建筑空间场所的设计方法  71-76
    6.4.2 道教宫观建筑外部空间场所的设计方法  76-77
    6.4.3 山水园林空间场所的设计方法  77-79
    6.4.4 延伸功能空间场所的设计方法  79
  6.5 本章小结  79-81
结论  81-83
参考文献  83-85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85-86
致谢  86

相似论文

  1. 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地方高校传承问题的探究,G122
  2.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永新盾牌舞的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G852
  3.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D923.4
  4. 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生存现状及保护策略研究,G122
  5. 古商城文化旅游开发研究,F592.7
  6. 布努瑶密洛陀文化传承探究,C955
  7.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文圣拳的传承及创新发展研究,G852
  8. 当代社会变迁下侗族大歌的传承与保护研究,J607
  9.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D922.16
  10. 古道遗址的保护与利用,K878
  11. “胜浦三宝”文化内涵的探究与开发,G127
  12. 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保护法律问题研究,G122
  13. 市场经济下对“高密三绝”的保护形式及功能价值探析,G124
  14. 对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体性特征及相关问题的探析,G122
  15. 马街书会中民间组织的角色研究,J826
  16. 从海城高跷秧歌变迁看民间艺人的能动作用,J722.211
  17. 文化人类学视域下的巴渝民歌文化初探,J607
  18.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民俗体育文化研究,G852.9
  19. 天津古海岸与湿地自然保护区的保护与利用研究,X37
  20. 娲皇宫古建筑研究,TU-092

中图分类: > 哲学、宗教 > 宗教 > 道教 > 对道教的分析与研究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