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养分管理对寒地水稻抗倒伏性能和产量的影响

作 者: 张明聪
导 师: 彭显龙
学 校: 东北农业大学
专 业: 植物营养学
关键词: 寒地水稻 养分综合管理 倒伏指数 产量
分类号: S51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71次
引 用: 2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水稻倒伏已经成为高产的主要限制因子之一,如何提高水稻抗倒伏能力是水稻高产的关键。针对这一问题,本文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通过养分综合管理形成不同产量群体,测试水稻茎秆物理性状、力学特性和茎秆碳氮比等指标。研究养分管理与寒地水稻抗倒伏性能的关系,探明高产条件下水稻抗倒伏能力强的主要原因,揭示养分综合管理提高寒地水稻抗倒伏能力的机制,为寒地高产稻田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基部第二节间的长度、横截面积、茎粗、叶鞘重与抗折力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习惯施肥(FFP:Farmers Fertilization Practice)相比,优化施肥(OPT:Optimal FertilizationPractice)株高增加了3.2%,一、二节间长度分别降低13%、6%,穗长增加3.7%,均达到了5%的显著水平;与FFP-H (FFP-H:Farmers Fertilization Practice for High yield)相比,OPT-H (OPT-H:Optimal Fertilization Practice for High yield)的一、二节间长度分别降低12%、4%,达到了5%的显著水平。在较高的密度条件下,与FFP相比,OPT-H株高增加3.3%,二节间的长度降低6%,达到5%显著水平。大维管束面积、薄壁细胞层数与抗折力达到了极显著正相关(P<0.01)。OPT和OPT-H与同密度条件下FFP和FFP-H相比,大维管束面积增加31%、6%,大维管束壁厚增加27%、38%,均达到了5%的显著水平;较高密度的条件下,与FFP相比,FFP-H和OPT-H的大维管束面积增加37%、45%,OPT-H的大维管束壁厚增加46%,达到5%的显著水平。基部第二节间的可溶性糖含量、碳氮比与倒伏指数达到了极显著负相关(P<0.01),淀粉含量与倒伏指数达到了显著负相关(P<0.05),钾含量与倒伏指数呈二次曲线关系(P<0.05)。与FFP相比,OPT的可溶性糖含量增加了156%,C/N增加了170%,淀粉增加150%,钾含量增加14.3%;与FFP-H相比,OPT-H的可溶性糖含量增加了16.5%,C/N增加了18.5%,钾含量增加14.7%,以上结果均达到了1%的显著水平。抽穗后10天和抽穗后30天,与FFP相比,OPT抗折力增加32.8%-41.3%,倒伏指数降低了12.3%-14.18%,均达到5%显著水平。与FFP-H相比,OPT-H倒伏指数降低了8.14%-6.19%,达到5%显著水平。在较高的密度条件下,与FFP相比,FFP-H的倒伏指数减少3.03%,OPT-H减少9.42%(P<0.05)。OPT-H和OPT间倒伏指数没有显著差异。在相同密度条件下,与FFP处理相比,OPT处理水稻产量提高了11.6%,实现了预定增产目标。FFP-H处理水稻产量比FFP处理提高了15.2%,也实现了预定的增产目标。OPT-H处理产量达到10.58 t·hm-2,比FFP处理增加23.5%,比FFP-H处理增加7.2%,达到了水稻高产的目标。以上结果表明,养分综合管理,可缩短基部第一、二节间长度、增加茎粗、壁厚,提高了基部第二节间叶鞘的重量,改善基部节间的显微结构;提高了碳氮比,促进了基部第二节间的物质充实,增加了同化物质的产出率,促进了粗壮茎秆的形成,虽然株高和重心高度增加,但倒伏指数显著降低。在较高的密度条件下,养分综合管理,可显著降低倒伏指数,在提高水稻产量的同时,保证水稻具有一定的抗倒伏能力,不增加倒伏风险。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8-9
英文摘要  9-11
1 引言  11-26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1-12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24
    1.2.1 实地养分管理研究进展  12-13
    1.2.2 水稻倒伏的研究概况  13-15
    1.2.3 水稻抗倒伏的评价方法  15-20
    1.2.4 影响倒伏的因素  20-22
    1.2.5 提高水稻抗倒性的方法  22-24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24-25
    1.3.1 主要研究内容  24
    1.3.2 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  24-25
  1.4 课题来源  25-26
2 材料与方法  26-30
  2.1 试验材料  26
  2.2 试验方法  26-30
    2.2.1 试验设计  26-27
    2.2.2 测试内容和方法  27-29
    2.2.3 数据处理及计算公式  29-30
3 结果与分析  30-52
  3.1 养分管理对水稻茎秆形态的影响  30-35
    3.1.1 对水稻株高和节间配置的影响  30-31
    3.1.2 对水稻基部第二节间壁厚的影响  31
    3.1.3 对水稻基部第二节间茎粗的影响  31-32
    3.1.4 对水稻基部第二节间叶鞘重的影响  32-33
    3.1.5 对水稻基部第二节间横截面积的影响  33-34
    3.1.6 对水稻各节间鲜重的影响  34-35
  3.2 对水稻基部第二节间显微结构的影响  35-39
    3.2.1 对基部第二节间大维管束面积的影响  35-36
    3.2.2 对大维管束壁厚的影响  36-37
    3.2.3 对机械组织细胞厚度的影响  37
    3.2.4 对水稻茎壁薄壁细胞层数的影响  37-38
    3.2.5 对茎显微结构的影响  38-39
  3.3 养分管理对水稻茎秆组成成分的影响  39-43
    3.3.1 对水稻基部第二节间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39-40
    3.3.2 水稻基部第二节间壁厚与可溶性糖的关系  40
    3.3.3 对水稻基部第二节间淀粉含量的影响  40-41
    3.3.4 对水稻基部第二节间碳氮比的影响  41-42
    3.3.5 对水稻基部第二节间钾含量的影响  42-43
  3.4 养分管理对水稻茎秆力学特性的影响  43-45
    3.4.1 对水稻重心高度的影响  43-44
    3.4.2 对水稻抗折力的影响  44-45
    3.4.3 对水稻倒伏指数的影响  45
  3.5 各指标与水稻倒伏指数的关系  45-49
    3.5.1 水稻基部第二节间长度和倒伏指数的关系  45-46
    3.5.2 水稻基部第二节间壁厚和倒伏指数的关系  46
    3.5.3 水稻基部第二节间茎粗和倒伏指数的关系  46-47
    3.5.4 水稻基部第二节间叶鞘重和倒伏指数的关系  47-48
    3.5.5 水稻基部第二节间可溶性糖含量与倒伏指数的关系  48
    3.5.6 水稻基部第二节间淀粉含量与倒伏指数的关系  48-49
    3.5.7 水稻基部第二节间碳氮比和倒伏指数的关系  49
  3.6 各指标与产量的关系  49-52
    3.6.1 水稻产量指标的实现情况  49-50
    3.6.2 水稻不同时期倒伏指数与产量的关系  50-51
    3.6.3 株高与产量的关系  51-52
4 讨论  52-54
5 结论  54-55
  5.1 养分管理对水稻茎秆形态的影响  54
  5.2 养分管理对水稻基部第二节间显微结构的影响  54
  5.3 养分管理对水稻茎秆组成成分的影响  54
  5.4 养分管理对产量和抗倒伏性能的影响  54-55
致谢  55-56
参考文献  56-62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2

相似论文

  1. 黄芪、硒对金针菇生长的影响及应用研究,S646.15
  2. 遮光对丘陵茶园茶树产量指标及主要生化成分的影响,S571.1
  3. 水氮耦合对泸州烟区烤烟产量和质量的影响,S572
  4. 氮肥运筹及与留叶数互作对白肋烟生长发育和产量质量的影响,S572
  5. 甘蓝型油菜苗期耐淹性鉴定和不同耐淹性材料的光合参数差异,S565.4
  6. 温度及育苗方式对草莓生长发育的影响,S668.4
  7. 肥料用量和配比对小洋菊产量与品质的影响,S567.239
  8. 施氮模式对冬小麦/夏玉米农田土壤硝态氮变化及产量的影响,S512.11
  9. 薰衣草生长发育及物质组分积累动态研究,S573.9
  10. 玉米抗倒伏有关性状遗传的初步研究,S513
  11. 南京地区有机、特别及常规栽培对蔬菜产量、品质及土壤肥力的影响,S63
  12. 有机、SEQ、特别和常规栽培对蔬菜产质量及土壤性质影响的研究,S63
  13. 江苏省杂草稻与栽培稻的比较研究,S511
  14. 氮肥及播期对低谷蛋白水稻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影响,S511
  15. 施氮量对小麦籽粒淀粉粒粒度分布的调控效应研究,S512.1
  16. 花前干旱锻炼对花后干旱逆境下小麦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S512.1
  17. 蕾花期涝渍胁迫后棉花(Gossypium hirsutum L.)恢复生长的生理机制研究,S562
  18. 水稻生产力的基因型与播期效应模拟研究,S511
  19. 赣东北再生稻轻型化种植模式播期优化及其对源库关系的影响,S511
  20. 小麦主茎和分蘖根系发育的差异及对籽粒产量和品质的贡献,S512.1
  21. 两类不同小麦品种花后群体生理特性和物质积累运转规律的研究,S512.1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农作物 > 禾谷类作物 >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