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闽北山地针阔混交林培育效果研究

作 者: 王冬雪
导 师: 陈世品
学 校: 福建农林大学
专 业: 森林培育
关键词: 针阔混交林 正交设计 土壤养分 林下植物多样性 生长状况 杉木连栽 混交方式 混交效果 评价
分类号: S725.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29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营造针阔混交林是解决人工针叶林树种单一、多样性下降、生态系统稳定性差、多代连栽地力下降等生态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本文以1995年造林的针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前茬为杉木林。采用混交树种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C hinese fir)、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e)、桤木(Alnus cremastogyne)、初植密度、混交比例、施肥、抚育管理5个试验因子进行正交设计造林。2009年对该针阔混交林的林地土壤现状、林下凋落物养分状况、林地生物多样性、林木生长等进行调查和分析,为针阔混交林的培育效果研究提供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林地土壤状况:在22个试验小区中,土壤均呈酸性,pH值范围在3.3-4.5。混交林比杉木纯林pH值略高,杉木二代连栽使土壤酸度略增大。各小区的土壤养分含量均较低,尤其是N和P含量较匮乏。以土壤肥力系数进行肥力评价,杉木二代连栽小区的土壤肥力贫瘠,低于混交林。营造混交林有助于提高林地土壤的pH值,改善土壤肥力。(2)凋落物现存量、养分和持水能力:各小区的凋落物存量范围:264.75 871.75 kg/hm-2,杉木二代连栽小区的值是:385.25 kg/hm-2,各种养分的含量范围:N为3.16-7.69g·kg-1,P为0.24-0.52 g·kg-1,K为0.26-0.75g·kg-1,混交林与杉木二代林小区比较,仅桤木×杉木(1:2)、桤木×杉木(1:3)混交林凋落物量低于杉木二代林,混交林中N、P和K含量略高于杉木二代林。混交林的持水能力也比杉木二代林强。营造混交林能提高林地凋落物量,增强持水能力。(3)林下植物多样性:多数混交林林下植物的丰富度指数草本层>灌木层>层间层, shannon-wienner多样性指数灌木层>草本层>层间层,优势度和均匀度指数层间层>草本层>灌木层。纯林中优势物种明显,物种分布不均,林下物种种类较少。但4种多样性指标在各混交林中的差异不明显。混交林与杉木二代林小区比较,差异亦不显著。(4)林木生长状况:5个树种中,桤木生长最差,桤木纯林小区立木已死亡。各小区标准木的胸径、树高均随着年龄增加而缓慢增长。现取标准木已过了速生期,但材积平均生长量和连年生长量曲线还未相交,平均生长量最大值还未出现,说明林分还有一定的生长潜力,但是林木的整体生长状况较差。与杉木二代林小区的标准木比较,其他小区的单株立木材积生长量较差,但混交林各试验小区总的蓄积量略高,平均胸径和平均树高与杉木二代林小区的标准木差异不大。(5)混交效果评价:对正交试验结果分析表明,混交树种、混交比例、初植密度、施肥和抚育管理各参试因子内,差异不显著;各参试因子间为混交比例对林分蓄积量的影响最大,但无法选出最优的组合。对蓄积量与混交处理各因子之间进行回归拟合,建立一个能反应它们之间关系的模型,经检验,回归方程显著。回归方程如下:Y|^=57.01x11+16.07x12+45.96x13+59.59x14+9.89x15-4.96x16+0.00x21+67.52x22+45.81x23+0.00x31+9.12x32+28.06x33+0.00x41-5.04x42+54.76x43+0.00x51+65.44x52+14.92x53综上所述,与杉木二代纯林比较,试验小区为混交林的,有较好的保水保肥的能力,蓄积量略高,但林下植物多样性差异不显著。对试验小区的蓄积量与林分各处理因子之间关系拟合的回归模型,能为今后的混交林营造模式的探讨提供参考依据。

全文目录


摘要  7-9
ABSTRACT  9-11
1 前言  11-20
  1.1 人工混交林研究的历史  11
  1.2 人工混交林的主要效益  11-12
    1.2.1 生态效益  11-12
    1.2.2 经济效益  12
    1.2.3 防护效益  12
    1.2.4 社会效益  12
  1.3 人工混交林研究成果  12-14
  1.4 杉木多代林研究概况  14-19
    1.4.1 杉木多代林的背景  14-15
    1.4.2 杉木多代林代际效应研究  15-17
    1.4.3 解决杉木多代林问题的主要研究成果  17-19
  1.5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9-20
2 试验地概况  20-22
  2.1 地理位置  20
  2.2 试验林分概况  20
  2.3 试验设计  20-21
  2.4 试验实施步骤  21-22
    2.4.1 林地准备  21
    2.4.2 造林  21-22
3 研究方法  22-27
  3.1 林地调查  22
  3.2 林下植物多样性调查和数据处理  22
  3.3 养分研究方法  22-24
    3.3.1 土壤样品采集及分析  22
    3.3.2 土壤肥力的综合评价  22-24
  3.4 林下凋落物的收集及分析  24
    3.4.1 凋落物的收集  24
    3.4.2 凋落物持水量的测定  24
    3.4.3 养分含量的测定  24
  3.5 林木生长状况的调查和分析方法  24-25
    3.5.1 解析木的选取及处理  24
    3.5.2 生长方程的建立  24-25
    3.5.3 树干生长过程分析  25
  3.6 林分生长预报模型的建立  25-27
4 针阔混交林培育对林地土壤肥力状况的影响  27-34
  4.1 林地土壤有机质和PH 值的状况  27
  4.2 林地土壤大量元素潜在供应能力状况  27
  4.3 林地近期内土壤大量元素供应状况  27
  4.4 土壤肥力综合评价  27-33
  4.5 小结  33-34
5 凋落物持水能力和养分状况  34-36
  5.1 凋落物持水能力  34
  5.2 林下凋落物养分状况  34-35
  5.3 小结  35-36
6 林下植物多样性  36-40
  6.1 林下灌木层、层间层、草本层植物物种丰富度分析  36
  6.2 林下灌木层、层间层、草本层植物物种多样性指数分析  36-37
  6.3 林下灌木层、层间层、草本层植物物种优势度指数分析  37
  6.4 林下灌木层、层间层、草本层植物物种均匀度指数分析  37-38
  6.5 结论与讨论  38-40
7 人工林林分生长状况  40-56
  7.1 人工林林木生长过程分析  40-53
  7.2 人工林林木生长分析  53-54
  7.3 小结  54-56
8 混交效果评价  56-60
  8.1 正交试验设计结果与分析  56-57
  8.2 回归模型的建立  57-59
  8.3 小结  59-60
9 结论与讨论  60-62
  9.1 混交模式对林下土壤状况的影响  60
  9.2 混交模式林下凋落物的持水能力和养分含量的变化  60
  9.3 混交模式对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60
  9.4 混交模式对林木生长的影响  60-61
  9.5 建议  61-62
参考文献  62-67
附图:林地实地示意图  67-68
致谢  68

相似论文

  1. 纳米稀土硬质合金YG11R的成分与工艺优化及磨损研究,TG135.5
  2. 基础教育改革中过程性评价平台的构建与完善,G521
  3. 基于信息熵的课堂观察量化评价模型研究,G632.4
  4.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评价方法的实施研究,G633.67
  5. 基于感兴趣信息的高光谱图像压缩技术研究,TP391.41
  6. 城市商品住宅开发风险分析与应对研究,F293.35
  7. 冬青属植物资源收集与无性繁殖技术研究,S184
  8. 泽泻和土茯苓的提取工艺与降血尿酸作用研究,R284
  9. 高校绿色办公指标体系的设计与评价研究,G647
  10. 牡蛎壳海卤缓释氮肥对辣椒和香菜生长影响的研究,S145.6
  11. 云南省人力资本空间网络结构关键效率因素研究,F249.27
  12. 高校科技创新环境评价研究,G644
  13. 黑龙江省高校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体系研究,G644
  14. 我国高校BOT工程项目风险评价研究,G647
  15. 市级旅游用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X820.3
  16. 山野菜石参营养成分与品质分析,S647
  17. 论初中语文学科的教学评价改革,G633.3
  18. 黄磷储罐区安全评价方法研究,TQ126.317
  19. 女性乒乓球服的热湿舒适性研究,TS941.15
  20. 孔光一教授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及清宣法为主辨治小儿外感咳嗽的临床研究,R249.2
  21. 课堂互动对高中生英语口语能力影响的行动研究,G633.41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林业 > 造林学、林木育种及造林技术 > 造林技术 > 混交造林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