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分节丝状菌Segmented filamentous bacteria(SFB)与肉鸡肠道黏膜免疫系统的关系及其体外培养

作 者: 廖宁波
导 师: 王欣;孙国昌
学 校: 浙江师范大学
专 业: 植物学
关键词: 分解丝状菌(SFB) 肠道黏膜免疫系统 荧光原位杂交(FISH) 荧光定量PCR(qPCR) 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 体外培养模型
分类号: S852.4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65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分节丝状菌segmented filamentous bacteria (SFB)是广泛存在于人或多种脊椎动物肠道内的一类形态结构特异的“土著”细菌。尽管早在1849年,leidy就在白蚁肠道内观察到了一种“内生植物体”状细菌,但是直到现在,人们仍然未能在体外培养这种肠道微生物。然而悉生动物模型研究证明SFB直接参与宿主肠道免疫系统的成熟,尤其是影响宿主免疫球蛋白SIgA的分泌,这表明SFB可能直接参与幼小动物天然免疫系统的成熟。所以,SFB的研究引起了科学家们的广泛兴趣。因此深入研究SFB的体外培养以及其与宿主之间的相互关系,对开发新一代微生态免疫调节剂有着重要的现实与应用意义。由于传统细菌培养的方法非常有限,以致于到目前为止分节丝状菌(SFB)还未能进行纯培养,而且其生活环境非常复杂,因此本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建立分子生物学方法对AA肉鸡肠道内的分节丝状菌进行原位杂交(FISH)和定量计数(Real-timePCR),同时在AA肉鸡的生长过程中采用不同的干预方法,研究SFB与宿主免疫之间的关系。另外还运用肠道微生态体外模拟模型进行分节丝状菌(SFB)的体外培养。具体结果如下:1、建立了肉鸡肠道分节丝状菌的荧光原位杂交(FISH)、荧光定量PCR(qPCR)和变形梯度凝胶电泳(DGGE)的检测方法,检测SFB在肠道不同解剖位置的分布及随肉鸡生长的动态变化情况。结果表明,SFB主要分布在AA肉鸡回肠末端的黏膜表面,在肉鸡的生长过程中,SFB的出现和消失也存在一定的规律性。2、检测AA肉鸡不同干涉组中肠道黏膜表面SIgA含量和SFB数量随日龄的变化情况。在本试验中将刚出壳的AA肉鸡随机分为三组,CL(对照组)、CTX(免疫抑制组)、LAC(乳酸菌组),通过检测各组鸡的体重及白血球的数量来确定干预作用的效果,我们检测了三组不同日龄的AA肉鸡肠道回肠末端粘膜表面SIgA含量,发现CTX组随着日龄的升高SIgA的含量也有增高的趋势,而CL和LAC组回肠末端粘膜表面SIgA的含量在第9-13天时达到最高,之后逐渐降低到一定的水平。同时我们用FISH和Real-time PCR方法对SFB做了检测,结果发现LAC组中SFB占总菌数的百分含量出现最高峰的时间要比CL、CTX都要早,此外,随着日龄的升高,LAC、CL组中的SFB逐渐降低,而CTX组中SFB却是逐渐升高的趋势,但当到了干涉后期,改变免疫抑制剂的含量时,SIgA的含量迅速升高使得SFB的含量迅速降低到正常水平,由此可见SIgA对调节SFB的数量有一定的作用。3、尝试对SFB菌群的体外厌氧连续发酵培养,包括对培养基的优化及培养条件的进一步摸索。通过肠道微生物体外培养模型对分节丝状菌(SFB)进行体外培养,尝试不同离子及抗生素对分节丝状菌(SFB)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基础培养基(HBCT)中,参入K+、Mg2+、Ca2+离子,培养至第7天,用FISH方法能够检测到SFB的存在,Co2+、Cu2+等离子则没有SFB杂交信号。在离子培养基中(IL),加入环磷酰胺、卡那霉素、氨苄青霉素,培养至第7天也能检测到SFB的存在,葡萄糖、淀粉等则无杂交信号。虽然目前对SFB的体外培养仍有不少问题,但现在的结果对下一步的培养工作将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全文目录


摘要  3-5
ABSTRACT  5-7
目录  7-10
前言  10-11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24
  1 肠道微生态理论  11-15
    1.1 肠道微生态的提出  11
    1.2 肠道微生态的研究现状  11-14
    1.3 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功能  14-15
  2 肠道黏膜免疫系统  15-19
    2.1 肠道黏膜免疫系统的组成  15-16
    2.2 肠道黏膜免疫应答中的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  16-17
    2.3 肠道黏膜免疫系统与肠道微生物的关系  17-19
  3 正常宿主肠道内分节丝状菌(SFB)的生物学特性  19-24
    3.1 分节丝状菌(SFB)的生存特性及生活史  19-20
    3.2 分节丝状菌(SFB)系统分类学上的地位  20-21
    3.3 分节丝状菌(SFB)与宿主肠道黏膜免疫系统的关系  21-22
    3.4 分节丝状菌(SFB)在肠道微生态稳态中的作用  22
    3.5 分节丝状菌(SFB)的研究方法及待解决的问题  22-24
第二章 试验研究  24-76
  第一节 分节丝状菌(SFB)的鉴定及其在鸡肠道中的动态变化  24-54
    1 材料与方法  24-40
      1.1 材料  24-27
        1.1.1 耗材  24-25
        1.1.2 试剂  25-26
        1.1.3 试验动物  26
        1.1.4 主要仪器和设备  26-27
      1.2 试验方法  27-40
        1.2.1 SFB菌群的形态观察  27-28
        1.2.2 SFB菌群的分子鉴定  28-32
        1.2.3 SFB菌群的多样性分析  32-35
        1.2.4 SFB菌群的荧光标记  35-37
        1.2.5 SFB菌群的定量检测  37-40
        1.2.6 统计学分析  40
    2 结果与分析  40-52
      2.1 SFB菌群的形态  40-41
      2.2 SFB菌群的分子检测  41-44
        2.2.1 肉鸡肠道菌群基因组DNA  41-42
        2.2.2 SFB引物的特异性  42-43
        2.2.3 SFB在不同日龄鸡肠道内的检测  43-44
      2.3 SFB菌群多样性分析  44-45
        2.3.1 带GC夹子SFB特异引物的PCR  44
        2.3.2 SFB的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  44-45
      2.4 SFB菌群的荧光标记  45-47
        2.4.1 SFB探针的特异性  45-46
        2.4.2 SFB的荧光原位杂交  46
        2.4.3 SFB在正常鸡肠道内的分布  46-47
      2.5 SFB菌群的定量检测  47-52
        2.5.1 荧光定量PCR引物的选择  47-49
        2.5.2 含特异DNA片段克隆载体的构建  49
        2.5.3 荧光定量PCR标准曲线建立及灵敏度的确定  49-50
        2.5.4 荧光定量PCR(qPCR)与荧光原位杂交(FISH)在菌落计数中的比较  50-51
        2.5.5 SFB在不同日龄的正常鸡肠道内的动态变化  51-52
    3 讨论  52-54
      3.1 荧光原位杂交(FISH)与荧光定量PCR(qPCR)在检测SFB中的运用  52
      3.2 SFB在正常鸡肠道内的动态变化  52-54
        3.2.1 SFB在鸡肠道内的分布  52-53
        3.2.2 SFB在正常鸡肠道内的动态变化  53-54
  第二节 分节丝状菌(SFB)与鸡肠道黏膜免疫系统成熟的关系  54-68
    1 材料与方法  54-59
      1.1 材料  54-55
        1.1.1 耗材  54
        1.1.2 试剂  54-55
        1.1.3 试验动物  55
        1.1.4 主要仪器和设备  55
      1.2 试验方法  55-59
        1.2.1 鸡肠道黏膜免疫系统的干涉试验  55-56
        1.2.2 鸡肠道内SIgA含量的检测  56-58
        1.2.3 不同干涉组鸡肠道黏膜表面SFB含量的检测  58
        1.2.4 鸡肠道菌群差异的PCR-DGGE检测  58-59
    2 结果与分析  59-64
      2.1 鸡肠道黏膜免疫系统的干涉试验  59-60
        2.1.1 各组间体重的差异  59-60
        2.1.2 各组间白细胞的差异  60
      2.2 不同组间鸡肠道内SIgA含量的检测  60-62
        2.2.1 SIgA标准曲线的绘制  60-61
        2.2.2 不同干涉组鸡肠道内SIgA含量的变化  61-62
      2.3 不同组之间鸡肠道内SFB的检测  62-63
      2.4 不同干涉组之间的菌群差异  63-64
        2.4.1 PCR-DGGE检测结果  63-64
    3 讨论  64-68
      3.1 乳酸菌与宿主黏膜免疫系统关系  64-65
      3.2 环磷酰胺对动物免疫系统成熟的影响  65-66
      3.3 分节丝状菌(SFB)对肉鸡肠道黏膜免疫系统成熟的影响  66-68
  第三节 分节丝状菌(SFB)的体外培养  68-76
    1 材料与方法  68-72
      1.1 材料  68-69
        1.1.1 耗材  68
        1.1.2 试验动物及试培养菌群  68-69
        1.1.3 培养基  69
        1.1.4 药品及试剂  69
        1.1.5 主要仪器和设备  69
      1.2 方法  69-72
        1.2.1 取样  69
        1.2.2 培养基的配置  69-70
        1.2.3 体外厌氧静置培养  70-71
        1.2.4 体外厌氧连续发酵培养  71-72
    2 结果与分析  72-74
      2.1 体外厌氧静置培养  72-73
        2.1.1 液体培养  72-73
        2.1.2 固体培养  73
      2.2 体外厌氧连续发酵培养  73-74
    3 讨论  74-76
第三章 文章总结  76-80
  1 分节丝状菌(SFB)在正常鸡肠道内的动态变化  76
  2 分节丝状菌(SFB)与鸡肠道黏膜免疫系统成熟的关系  76-77
  3 分节丝状菌(SFB)的体外试培养  77-78
  4 前景展望  78-80
参考文献  80-88
附录一:DGGE相关试剂的配制  88-91
附录二:细菌、SFB、德氏乳酸杆菌的FISH图  91-94
附录三:各种发酵系统模型  94-96
致谢  96-9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97-98

相似论文

  1. 硫化镍铜矿浸出体系中菌群组成及浸出效果研究,TF18
  2. 染色体1p、19q缺失与少突胶质细胞瘤的相关性研究,R739.4
  3. 叶酸、核黄素及MTHFR多态性对人类淋巴细胞8和17号染色体非整倍体的影响,R737.9
  4. 广西地区bc16基因断裂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分布特点的研究,R733.1
  5. 荧光原位杂交应用于胎盘滋养细胞染色体数目检测的研究,R714.5
  6. 人卵母细胞第一极体活检及荧光原位杂交对非整倍体诊断的研究,R714.8
  7. IgH/CCND1基因的检测及其在MCL中意义的研究,R733.1
  8. 乙型肝炎病毒经生殖细胞垂直传播的实验研究,R512.62
  9. 应用BAC探针对食管癌染色体3q中基因变化的研究,R735.1
  10. 非淋菌性尿道炎局部免疫与其临床过程的相关性研究,R759
  11. 大肠癌mtDNA诱导NIH3T3细胞恶性转化的研究,R735.34
  12. 松属植物rRNA基因的变异模式及其进化生物学意义,Q943
  13. 21号染色体畸变与恶性血液病发生机制的研究,R733
  14. 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铜锌重金属离子对活性污泥微生物的影响,X172
  15. 利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进行鸡功能基因的物理定位及其比较基因组学研究,S831
  16. 小分子化合物丙戊酸促进大鼠坐骨神经再生的研究,R651.3
  17. 松科三属植物的染色体研究,Q943
  18.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河南地方株分离鉴定及HN104株与HN091株全基因组序列测定,S852.65
  19. 河南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9亚型)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S852.65
  20. 羊种布鲁氏菌16M优势蛋白抗原的鉴定,S852.61
  21. 河南省乙型脑炎病毒的分离鉴定及分子特性分析,S852.65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 > 动物医学(兽医学) > 兽医基础科学 > 家畜免疫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