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科技进步与软实力:中国如何运用双边科技外交

作 者: 高慕思
导 师: 陈志敏
学 校: 复旦大学
专 业: 国际政治
关键词: China national innovation institution issue building between nations global 最大化 National Chinese diplomacy world strategy increasingly more development information govern
分类号: G322.0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180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科技进步与软实力:中国如何运用双边科技外交——以中国-丹麦科技关系为例科技外交这一术语的产生,是基于对科技日益增强的全球重要性的认识,也是对其在国家的外交中独特地位的认可。学术界有许多对这一术语的讨论,但令人奇怪的是,在这方面却只有很少的实质性研究。这篇论文主要研究中国怎样运用双边科技外交推进其国家发展。论文假设,为了更好地在概念上使用科技外交,我们必须首先理解它是什么以及它将可以实现什么目标。在当今的全球环境下,科技的主导性地位日益明确。在经济全球化让世界各地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的情况下,高科技在产品设计及生产方式上的运用在世界范围内将科学、技术及创新带到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前沿。同样重要的是,人类正在面临多重的挑战,如气候变化、能源短缺、粮食供应不足、环境恶化、疾病防治和传染性疾病的扩散。人们坚信科学的力量可以应对这些挑战。科技的重要性激起了人们对推广和促进科学知识的关注。对中国来说,情况也是一样的。在2006年,中国政府宣布,中国应该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并在2020年的时候成为创新型国家。尽管科技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角色是公认的,其作为外交的一个主要部分却在现在才被认识到。经济外交作为外交的一部分由来已久。当前,科技在外交中的角色正在从“科技为外交”转变为“外交为科技”。但是科技外交的定义仍然非常模糊。在美国和中国,一些关于这个主题的研究都已出现,但是,即使在这些研究中,在有关科技外交能做到什么的观点上仍有分歧。本文以确定中国运用科技外交的背景开始。2006年的中国特色自主创新战略是中国科技战略的支柱。为了执行这一战略、达到成为一个创新型国家的目标,中国需要依靠国际科技合作和协作。但是中国面临着另一个挑战,即关于它的国家形象的问题。中国如何看待它自己,以及世界如何看待中国目前代表了两种并彼此相异的视角。国家形象和国家品牌塑造与一个国家的吸引力及其拥有的软实力相联系。中国发展的主要挑战之一便是培育和展现一个能助其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的国家形象。本文认为,中国的这两个目标,即推进自主创新的战略和培育有利的国家形象,是相互依赖、彼此有利的。一个有利的国家形象对吸引科技领域中有效的合作及协作伙伴是非常必要的。另一方面,中国的国际科技关系和其对科学、技术和创新进展的关注是推广一个强大积极的国家形象的主要渠道,也是提升中国软实力的途径。本文第二章考察了科技外交的定义的问题。在本文中,科技外交被界定为拥有两个总体目标:其一、推进科技发展;其二、作为公共外交的一种类型,培育一个有利的国家形象及提升软实力。科技外交被定义为:“科技外交是在科技领域内,在科学界学术同仁之间的国际交流、合作和协作,其旨在推进科技发展、同时促进其他国家对本国的了解及欣赏,从而以对本国有利的方式影响其他国家的观点及行为。”不同种类理论可以被用来描述如何在实现科技外交的两个目标上获得成功。一种“学习经济”的经济理论描述了知识的性质及关于知识的传播的问题,表明为了通过国际科技关系推进科学发展,知识不能仅是简单地被转移。中国为了缩小自己与发达国家的知识差距,必须强调在科技领域中的社会关系及学习。只有在那时,它才能获得、吸收和交换知识。为了构建这样的社会关系、促进学习,致力于建立强大的长期关系并在这些关系中培养信心是必需的。关于公共外交的理论表明,科技外交可以被理解为公共外交的一种类型,它在长期的关系建立过程中存在。公共外交可以通过增进他国对本国的理解而开始,并通过提升它们对本国的欣赏而增加影响力,并最终通过与它国人民接触去影响他们。公共外交为一国树立起品牌,并能获得、最大化和利用软实力。科技外交可以成为中国公共外交的强有力的工具。长期的关系和信任是重要的,中国需要考虑它所想要传达的战略信息。在科技外交领域,这一信息应该是,中国是一个科技创新型国家和能带来利益的伙伴。科学家被认为是值得信赖的人,能够真诚地传达中国是一个科技之国的信息。为了展示科技外交应该在哪些领域开展,本文考察了中国-丹麦科技关系。丹麦本身即致力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其在一些科学领域、特别是在可再生能源和环境持续发展方面是全球领先者。在此,本文考察了三个不同的、在国家和机构层面上的中国-丹麦科技合作和协作的案例。本文发现,中国-丹麦科技关系是基于长期关系的建设上的。这里考察的三个例子都表明,增强对中国来说是必要的社会关系和信任,以利用这种伙伴关系去获得、吸收及交换知识,最终以达到推进科学发展、促进其成为创新型国家的目标,是有着很大的可能性的。同时,这一关系为中国的公共外交提供了强大的渠道。在考虑中国-丹麦科技关系的设计时,它突出了中国已经证明了其作为一个科技伙伴的吸引力。此外,这一长期关系和信任对传播知识来说是必要的,同时也为传达中国作为一个科技创新性国家的战略信息提供了很好的途径。对中国来说,这一途径能帮助其提升国家形象。本文还进一步更广泛地讨论了中国可以如何运用科技外交达成其目标。基于以上分析,本文的结论是:科技外交为中国推进其国家发展战略、培育和展示有利的国家形象提供了强大的工具。这两者对中国的未来发展都是很关键的。

全文目录


Abstract  3-7
论文摘要  7-11
Dedication  11-12
Acknowledgements  12-14
Curriculum Vitae  14-15
Table of Content  15-18
List of Figures  18
List of Tables  18-19
Introduction  19-27
  Problem formulation  20-22
  Methodology and limitations  22-25
  Roadmap of the thesis  25-27
Chapter 1:Innovation-oriented nation and China's national image  27-42
  1.1 China's campaign towards becoming an indigenous innovative nation  27-34
  1.2 The issue of China's national image  34-40
  1.3 Sum-up:The mutual dependency between the innovation-oriented nation strategy and the issue of China's national image  40-42
Chapter 2:Science Diplomacy  42-74
  2.1 The revival of science diplomacy  42-45
  2.2 Definition of science diplomacy  45-49
  2.3 Science diplomacy to promote scientific advancement  49-60
    2.3.1 What constitutes the knowledge base?  52-54
    2.3.2 Is knowledge public or private, and is it a scarce resource?  54-58
    2.3.3 The mediation of knowledge  58-59
    2.3.4 The learning economy and what it means for science diplomacy  59-60
  2.4 Science diplomacy as a type of public diplomacy  60-72
    2.4.1 Public diplomacy as an academic field  60-64
    2.4.2 The mechanisms of public diplomacy  64-68
    2.4.3 Attraction/Relevance  68
    2.4.4 Trust  68-69
    2.4.5 Strategic message  69-70
    2.4.6 Relationship building vs. one-way message  70-72
  2.5 Sum up:the defining aspects of science diplomacy  72-74
Chapter 3:Case study of the Sino-Danish S&T relationship  74-93
  3.1 Overview of the Sino-Danish S&T relationship  75-76
  3.2 Collaborative Energy research between China and Denmark  76-85
  3.3 Sino-Danish Center for Education and Research  85-88
  3.4 Nordic Centre at Fudan University  88-93
Chapter 4:Analysis-how China can use and benefit from science diplomacy  93-119
  4.1 Analysis of the Sino-Danish S&T relationship  94-108
    4.1.1 The issue of attractiveness in the S&T relationship  94-99
    4.1.2 The issue of long-term relationship building and trust in the S&T relationship  99-108
  4.2 Overall comments of China's use of science diplomacy  108-119
    4.2.1 The issue of a strategic message for China  108-111
    4.2.2 The issue of building win-win relationships and the complexity of maintaining the image  111-115
    4.2.3 The advantages of China's returnees in building science diplomacy relationships  115-116
    4.2.4 The issue of the government's role in public diplomacy  116-119
  4.3 Sum up:China is well-positioned to use science diplomacy  119
Conclusion  119-121
Further research possibilities  121-124
Bibliography  124-130

相似论文

  1. 光伏电池MPPT系统中动态自适应负载电流最大化技术的研究与设计,TM914.4
  2. 基于关键帧混合建模的视频对象分割技术研究,TP391.41
  3. 中德色彩词汇比较,H136
  4. 序列标注的在线算法研究,TP391.1
  5. Factors Affecting Tourism and Strategi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in Mauritius,F594.84
  6. 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的识别与分析,Q811.4
  7. 基于CDMA终端的GPS数据处理模块的设计及实现,U463.6
  8. 成人后悔倾向问卷编制及其相关研究,B844.2
  9. Recognition and Enforcement of Foreign Arbitral Awards: A Comparisoj between the Law and Practice in Pakistan and China,D997.4
  10. 北京女子足球运动发展现状与培养模式的调查研究,G843
  11. 小学唐宋词教学探究,G623.2
  12. 从医药行业报纸看专业报纸的发展方向,G216.3
  13. 随机库存模型的研究,F274;F224
  14. Managing Business Ethics in China-Lessons Learned from the SanLu Milk Company\'s Scandal,F426.82
  15. 基于GPS的SCADA-EMS煤矿供电调度系统的研究,TM734
  16. 新平县林业生态建设和林业产业发展研究,F326.2
  17. 人肉瘤长春新碱耐药细胞系MS5/VCR的建立,R73-3
  18. 益肾颗粒剂联合强的松治疗狼疮性肾炎临床疗效观察,R593.242
  19. 中国语母语话者の日本语の敬语の习得への考察,H36
  20. 我国公司社会责任的理论及其实现机制研究,D922.291.91
  21. The Capacity Building of Cambodia Parliament Based on the Strategic Framework and Action Plan,D733.5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科学、科学研究 > 世界各国科学研究事业 > 中国 > 方针政策及其阐述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