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网络“客”文化的社会影响及传播机制研究

作 者: 刘琮
导 师: 张冠文
学 校: 山东师范大学
专 业: 传播学
关键词: 网络“客”文化 网络“客”族 社会影响 传播特征 传播机制
分类号: G206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189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网络“客”文化是一种伴随Web2.0技术产生的网络文化形态,它不仅存在于网络虚拟空间中,还通过网络“客”族的作用介入到现实社会生活当中。网络“客”文化影响着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并参与到公共事件的讨论和解决中,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民主化进程,使网络的舆论监督功能得到进一步的发挥;同时,由于互联网开放、匿名的特性以及网络用户媒介素养的欠缺,网络“客”文化中也出现了网络伤害、网络侵权、虚假信息等一系列问题。总之,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使用,网络“客”文化的影响力正逐渐从“线上”拓展到“线下”,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工作等多个方面影响着我们,是信息时代无法回避的文化现象。因此,研究这种文化现象的传播特征社会影响以及传播机制,对于引导网络“客”文化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其在网络舆论方面的积极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首先,本文对网络“客”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形态进行了梳理。目前学界对于网络“客”的界定并不统一,笔者通过对网络“客”的分析以及对现存网络“客”形态的总结,将网络“客”定义为互联网中所有能为网民提供自由发表意见、交流沟通并形成群体性讨论的平台和空间,在此定义的基础上展开本文的研究。其二,为进一步了解网络“客”文化的发展状况,本文利用问卷和访谈结合的方式调查了部分民众对于网络“客”的认知与使用情况。调查结果表明,网络“客”已经成为民众工作、生活、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民众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突出表现在提升民众对公共事件的参与程度上。但在网络“客”的使用上,民众依然存在一些失范行为,需要引导和规范。其三,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本文通过文本分析的方法分析了网络“客”文化的传播特征。作为一种新型的网络文化形态,网络“客”文化是一种群体文化,它的传播方式和传播效果具有积聚性;网络“客”文化又是一种技术文化,它充分发挥了互联网传播迅速、海量信息以及实时交互的特点,并使网民的想象力和能动力得到充分的施展;网络“客”文化还是一种个性文化,它传达了网民自我实现和自我表达的意愿。其四,本文使用案例分析的方法,解析了网络“客”文化所产生的社会影响。网络“客”文化改变了人们传统的交流和生活方式,提供了新型的学习方式,但同时也造成了现代人的网络依赖;网络“客”文化提供了全方位的舆论监督,建构了网络公共领域,形成了巨大的舆论压力,促进了公共事件的解决;网络“客”文化影响了社会信息传统的传播方式,但同时它也成为虚假信息的主要来源,网络交往行为失范使网络伤害事件频发。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认为网络“客”文化理想的发展状态是建立在规范的网络交往行为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最大程度地满足人的需求。而网络“客”文化的传播机制包含的两个最主要因素,即网络“客”文化的主体——网络“客”族以及网络“客”文化的传播方式——网络交往。解决网络“客”文化中出现的问题必须从这两个因素着手,一方面,从技术角度规范网络交往行为,另一方面实现网络“客”族自律与他律的统一。本文试图通过对网络“客”文化的传播特征、社会影响及传播机制的探究,进一步探讨在即将来临的Web3.0时代网络“客”文化的发展趋势与可能产生的问题,利用自律与他律的统一引导网络“客”文化健康发展,更充分地发挥网络“客”文化的舆论监督作用。

全文目录


摘要  6-8
Abstract  8-10
绪论  10-15
  一、选题的价值与意义  10-11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1-13
  三、研究方法  13
  四、主要观点与创新  13-15
第一章 网络“客”文化的产生与发展形态  15-21
  第一节 网络“客”文化的产生和发展  15-18
    一、网络技术发展为网络“客”文化的产生提供了技术基础  15-16
    二、网络“客”族的出现为网络“客”文化提供了发展动力  16-17
    三、社会民主进步推动了网络“客”文化的发展  17-18
  第二节 网络“客”文化的形态  18-21
    一、网络“客”文化释义  18-19
    二、网络“客”文化的形态  19-21
第二章 民众对网络“客”的认知与使用情况调查与分析  21-41
  第一节 调查的实施  21-23
    一、调查目的与问卷指标  21
    二、抽样方案  21-22
    三、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22-23
  第二节 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23-38
    一、民众对网络“客”的客观使用情况  23-29
    二、民众对网络“客”的认知与态度  29-33
    三、网络“客”使用者特征简析  33-38
  第三节 调查结论与思考  38-41
    一、网络“客”成为民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38-39
    二、网络“客”提高了民众对公共事件的参与程度  39-40
    三、民众对网络“客”的使用需要合理指导  40-41
第三章 网络“客”文化的传播特征  41-49
  第一节 网络“客”文化的传播内容特征  41-44
    一、网络“客”文化的传播内容具有广泛性  42-43
    二、网络“客”文化的传播内容具有创造性  43-44
    三、网络“客”文化的传播内容具有个性化特征  44
  第二节 网络“客”文化的传播方式特征——群体性  44-47
    一、网络“客”文化的传播形式具有积聚性  45-46
    二、网络“客”文化的传播主体具有不稳定性  46-47
    三、网络“客”文化传播易出现群体感染的情况  47
  第三节 网络“客”文化的传播载体特征——技术性  47-49
第四章 网络“客”文化的社会影响  49-59
  第一节 网络“客”文化对网络“客”族的影响  49-52
    一、网络“客”文化改变了人们传统的交流和生活方式  49-50
    二、网络“客”文化影响了社会信息传统的传播方式  50-51
    三、网络“客”文化提供了新型的学习方式  51-52
  第二节 网络“客”文化对公共舆论的影响  52-56
    一、网络“客”文化为公共事件的解决提供了全方位的舆论监督  52-53
    二、网络“客”文化为公共事件的解决带来了巨大的舆论压力  53-54
    三、网络“客”文化成为网络公共领域中重要的表意方式  54-55
    四、网络“客”文化对公共事件的影响具有现实意义  55-56
  第三节 网络“客”文化的负面影响  56-59
    一、网络“客”文化成为虚假信息的主要来源  56-57
    二、网络“客”文化中网络交往行为失范使网络伤害事件频发  57-58
    三、网络“客”文化造成了现代人的网络依赖  58-59
第五章 网络“客”文化的传播机制  59-66
  第一节 网络“客”文化的传播方式——网络交往  59-61
    一、网络技术促成网络虚拟交往环境的形成  59-60
    二、网络虚拟交往环境刺激新场景与新行为的产生  60-61
  第二节 网络“客”文化的主体——网络“客”族  61-63
    一、网络“客”文化是网络“客”族自我表达和自我实现的产物  61-62
    二、网络“客”文化是网络“客”族的狂欢  62-63
  第三节 网络“客”文化的理性发展状态与现实路径探讨  63-66
    一、网络“客”文化理想的发展状态  63-64
    二、网络“客”文化的发展需要网络“客”族实现自律与他律的统一  64-66
结语  66-67
注释  67-70
参考文献  70-72
附 录: 民众对网络“客”的认知与使用情况调查  72-74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著(文)  74-75
致谢  75

相似论文

  1. 南京明城墙垂直墙体上维管植物多样性及传播机制研究,Q948.1
  2. 乡村旅游的社会影响研究,C912.82
  3. T公司企业文化内部传播机制研究,F270
  4. 微博客的传播特征及社会影响分析,G206
  5. 微博传播特征及传播致效机理分析,G206
  6. 传播学视阈下网络群体极化研究,G206
  7. 网络舆论的政府规制及其限度研究,G206
  8. 西医在宁波的成长及其社会影响,R197.3
  9. 和谐社会视角下的民众幸福感研究,C913.1
  10. 网络传播中的草根新闻初探,G210
  11. 体育博客传播特征及发展对策研究,G206
  12. 图像文化解析,B842.1
  13. 手机出版传播特征引发的著作权思考,D913
  14. 网络群体极化事件研究,G206
  15. 我国建筑节能法律体系建构研究,D922.6
  16. 我国公共政策传播机制研究,D630
  17. “两弹一星”工程中的组织传播研究,G206
  18. 我国灾害信息传播的机制及策略研究,G206
  19. 矿区土地复垦项目后社会影响评价研究,TD88
  20. 唐代北方地区的茶叶传播及其社会影响,K242
  21. 我国东西部大学生非理性消费行为的实证研究及社会影响分析,G645.5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信息与知识传播 > 信息与传播理论 > 传播理论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