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手机出版传播特征引发的著作权思考

作 者: 张晓艳
导 师: 段维
学 校: 华中师范大学
专 业: 新闻学
关键词: 手机出版 传播特征 手机出版著作权 绿色手机出版时代
分类号: D91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58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2009年1月7日,绐国务院批准,工业和信息化部将第一批国内3G牌照发放给三家运营商——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三家分别获得TD-SCDMA牌照、CDMA2000牌照、WCDMA牌照。2009年是中国的3G元年,我国正式进入第三代移动通信时代,同时也标志着手机出版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用户使用手机就可以完成以前只能在电脑上做的事情,如网上信息浏览、下载电影、看电视和视频聊天等。手机逐渐成为大众获取信息的一种阅读终端,手机出版成为继网络出版之后的又一全新的出版样态。3G技术的逐渐成熟,使得手机出版似乎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但是上升到制度和合法性的高度,手机出版也给中国出版管理体制带来了新的问题。作为网络出版的延伸,手机出版以其简便、高速、低成本复制等优势和技术上的瓶颈必然对合理使用构成冲击,从而对著作权人构成侵权。针对目前手机出版中的无序化状态,该论文将从传播学和法理学的角度切入,力图从著作权的合理使用、集体管理以及传播技术三个方面对手机出版中的著作权保护做一个比较完善的疏理,并从自律和他律两个方向对我国如何更好地规范手机出版的运作提出有建设意义的方案,有望规范我国的手机出版业,助推其跨入绿色手机出版时代。

全文目录


中文摘要  4-5
Abstract  5-9
绪论  9-12
  一、论文的研究意义  9-10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0-11
  三、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1-12
第一章 手机出版的缘起及其传播特性  12-30
  第一节 手机跻身于出版业  12-14
    1.1 手机出版的兴起  12-13
    1.2 手机出版的界定  13-14
  第二节 手机出版的文化属性  14-18
    2.1 文化的流动性  15
    2.2 文化的多元性  15-16
    2.3 文化的渗透性  16
    2.4 文化的普及性  16-17
    2.5 文化的人文性  17-18
    2.6 文化的私密性  18
  第三节 手机出版的传播结构之特征  18-21
    3.1 传播的同步性  18-19
    3.2 传播的交互性  19
    3.3 传播的贴身性  19-20
    3.4 传播的大众性  20
    3.5 传播的分众性  20-21
    3.6 传播的离散性  21
  第四节 手机出版的传播模式之建构  21-30
    4.1 手机出版传播者:多元化  22-24
    4.2 手机出版内容:小众化  24-25
    4.3 手机出版渠道:多重性  25-27
    4.4 手机出版受众:自主性  27-28
    4.5 手机出版效果:高效性  28-30
第二章 手机出版著作权的基本问题  30-36
  第一节 手机出版著作权的主体、客体和内容  30-33
    1.1 手机出版著作权的主体  30-31
    1.2 手机出版著作权的客体  31-32
    1.3 手机出版著作权的内容  32-33
  第二节 手机出版著作权的特征表现  33-36
    2.1 作品类型的集成化  33-34
    2.2 著作权归属的模糊性  34
    2.3 著作权标准的"老龄化"  34-35
    2.4 著作权人的“无国界性”  35
    2.5 著作权人权利的"边缘化"  35-36
第三章 手机出版著作权的侵权浅析  36-46
  第一节 手机出版中著作权的侵权主体的多元化  36-37
    1.1 侵权主体的海量性  36
    1.2 侵权主体的隐蔽性  36-37
    1.3 侵权主体的集体性  37
  第二节 手机出版中著作权的侵权客体的丰富化  37-40
    2.1 手机读物  38
    2.2 手机游戏  38-39
    2.3 无线音乐  39
    2.4 手机电视  39-40
    2.5 技术平台  40
  第三节 手机出版中著作权的侵权内容的复杂化  40-42
    3.1 手机出版复制权的随意性  41
    3.2 手机出版发行权的无限性  41-42
  第四节 手机出版中著作权的侵权特征的广泛化  42-46
    4.1 侵权目的的非营利性  42-43
    4.2 侵权证据的隐匿性  43
    4.3 司法管辖的不确定性  43-44
    4.4 法定赔偿标准的低操作性  44
    4.5 侵权对象的无形性  44
    4.6 侵权、维权的不对等性  44-46
第四章 跨入绿色手机出版时代的必行途径  46-59
  第一节 手机出版中著作权之合理使用的完善  46-49
    1.1 合理使用的界定  46-47
    1.2 手机出版中的合理使用  47-49
  第二节 手机出版中著作权之集体管理的必要  49-51
    2.1 著作权集体管理  49-50
    2.2 手机出版集体管理的必要性  50-51
  第三节 手机出版中著作权之传播技术的保障  51-53
    3.1 加强技术保障的必要性  52
    3.2 如何加强技术保障  52-53
  第四节 他律:政府的法律与法规建设  53-56
    4.1 明确破坏技术保护措施行为的违法性  54
    4.2 明确服务提供商应承担的相关义务  54-55
    4.3 建立手机出版著作权的补偿金制度  55
    4.4 相关部门积极参与实行手机实名制  55-56
  第五节 自律:内容提供商的责任意识  56-59
    5.1 严格进行内容甄别  56-57
    5.2 积极参与集体管理  57
    5.3 培养专业化出版队伍  57-58
    5.4 提供创新性出版内容  58-59
结语  59-60
参考文献  60-62
后记  62

相似论文

  1. 微博客的传播特征及社会影响分析,G206
  2. 微博传播特征及传播致效机理分析,G206
  3. 体育博客传播特征及发展对策研究,G206
  4. 我国手机出版产业链研究,G237.6-F
  5. 基于内容层面的手机图书出版现状及发展趋势初探,G206-F
  6. 社会化网络服务平台的广告传播研究,G206
  7. 基于网络文化视角的SNS网站研究,G206
  8. 网络“客”文化的社会影响及传播机制研究,G206
  9. 广告中的科技信息传播研究,G206
  10. 上海世博会跨文化传播特征及其效果研究,F713.83
  11. 我国手机小说出版初探,G237.6
  12. 传播学理论视角下的手机报研究,G206-F
  13. Web2.0时代网络传播的方式研究,G206
  14. 我国手机出版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G206-F
  15. 垂直搜索引擎传播学特征及应用研究,TP391.3
  16. 基于JavaFX和Mobile Agent的手机动漫阅读系统建模与仿真分析,TN929.53
  17. 微博客的传播特征与传播效果研究,G206
  18. 基于新媒体技术条件下的文字设计与传播,J524
  19. 播客传播:对传统范式的挑战,G206
  20. 我国手机出版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G237.6-F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法律 > 法学各部门 > 民法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