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对我国农村教育发展的启示

作 者: 顾健
导 师: 于洪波
学 校: 山东师范大学
专 业: 教育管理
关键词: 陶行知 乡村教育 乡村教育思想 农村教育 农村教育发展
分类号: G40-09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327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国家的历史任务,更是时代的发展需要。农村教育的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推动力量,其改革和发展亦是备受关注。陶行知作为乡村教育运动的领袖,其教育思想对目前农村教育的改革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辛亥革命的教训表明,革命要真正取得成功必须有人民群众的支持。但当时农民的素质普遍较低,且农村的条件非常差,于是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逐步兴起了乡村改革运动,以期通过改革农村的现有教育,逐步提高教育的普及率,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从而最终达到社会改革的目的。再加上陶行知留学美国期间曾师从于杜威,并深受其“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等思想的影响,结合我国国情,终于在山穷水尽的时候悟到了教学做合一的道理。同时,他非常认同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思想,尤其对“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理论感兴趣,通过实践提出了“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重要思想,实现了唯心思想向唯物思想的转变。第二部分主要是介绍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该部分主要从五方面进行切入:一是其教育功能观,即乡村教育是立国的根本。陶行知认为改革教育实际上就是改革社会,只有教育改革才能真正起到改革国民,提高国民素质,最终实现改革社会的目的。乡村学校是改造乡村生活的中心,并且是唯一可能的中心,并号召全国同胞一起加入乡村教育改革运动。二是教育内容观,即生活即教育。认为生活是教育的模板、原型和中心;生活中固有教育的因素和意义;生活决定教育,教育以改造生活为目标。三是教育方法观,即教学做合一。认为“教学做合一”不仅是改造乡村教育的根本方法,而且也是社会改造的根本方法;“教学做合一”是对传统注入式教授法的否定;“教学做合一”要求“在劳力上劳心”;“教学做合一”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思想。四是教师观,即乡村教师是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他认为乡村教师要做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同时还提出了好教师的标准即师范教育的目标——有农夫身手、科学头脑、改造社会精神。他提出“即知即传”的“小先生制”,人人都可以成为别人的先生。五是教育实践,即乡村师范学校和工学团。第三部分是探讨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对当代新农村教育的启示。本部分结合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和我国农村教育的实际情况,归纳了以下启示,在教育理念方面:从农村实际出发,使农村教育回归生活;农村教育要树立大教育观念,构建创新教育体系;农村教育要塑造“新农民”,切实实践“以人为本”。在教育内容方面:处理好教育与生活的关系;强化农业现代化的内容;增加有助于提高农民子女生存能力的相关内容。在教育方法方面:积极实践“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方法;重视社会调查法,进行广泛的社会调查;“十字诀”和“八问”及其借鉴。在师资方面:视师资培养工作,加强农村师范教育;村教师的“知行统一”。

全文目录


摘要  6-8
ABSTRACT  8-11
导言  11-14
  (一) 选题缘由  11
  (二) 文献综述  11-12
  (三)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3
  (四) 研究方法  13-14
一、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14-16
  (一) 社会历史背景的影响  14
  (二) 杜威思想的影响  14-15
  (三) 王阳明思想的影响  15-16
二、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实践  16-26
  (一) 教育功能观:乡村教育是立国的根本  16-17
  (二) 教育内容观:生活即教育  17-19
  (三) 教育方法观:教学做合一  19-21
  (四) 教师观:乡村教师要做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  21-23
  (五) 教育实践:乡村师范学校、工学团  23-26
三、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对当代新农村教育的启示  26-34
  (一) 教育理念方面  26-28
    1、从农村实际出发,使农村教育回归生活  26-27
    2、农村教育要树立大教育观念,构建创新教育体系  27-28
    3、农村教育要塑造“新农民”,切实实践“以人为本”  28
  (二) 教育内容方面  28-30
    1、处理好教育与生活的关系  29
    2、强化农业现代化的内容  29-30
    3、增加有助于提高农民子女生存能力的相关内容  30
  (三) 教育方法方面  30-32
    1、积极实践“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方法  31
    2、重视社会调查法,进行广泛的社会调查  31-32
    3、“十字诀”和“八问”及其借鉴  32
  (四) 教育师资方面  32-34
    1、重视师资培养工作,加强农村师范教育  32-33
    2、农村教师的“知行统一”  33-34
结语  34-35
注释  35-38
参考文献  38-4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著  41-42
致谢  42

相似论文

  1. 昨天能自然到今天吗—教育引领,G629.2
  2. 浙江近代乡村教育与农村人口变迁,G529
  3. 裴斯泰洛齐与陶行知教育思想和实践及比较,G40-09
  4. 我国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困境与对策,G718.3
  5. 陶行知社会教育思想简论,G40-092
  6. 我国西部地区农村教育政策分析,G521
  7. 苏霍姆林斯基农村教育思想研究,G40
  8. 农村“特岗教师”稳定性问题的个案研究,G451.1
  9. 乡村学校教育功能弱化问题的个案研究,G521
  10. 中越边境瑶族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研究,G759.2
  11. 可行能力视角下的中国农村教育公平性研究,G521
  12. 福建省农村教育发展研究,G725
  13. 新农村建设视角下的吉林省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研究,F323.6
  14. 陶行知德育思想及其对当代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启示,G641
  15. 高中化学教学开展“两贴近”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个案研究,G633.8
  16. 我国农村地区实现教育公平的困境与对策研究,G521
  17.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人本意识探究,G40-092
  18. 江西省农村教育对城镇化建设影响的研究,F299.22
  19. 试论陶行知乡村教育思想及其对海南农村教育改革的启示,G527
  20. 陶行知的生活德育理论对当代高校德育工作的启示,G641
  21. 我国农村教育发展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F320;F224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教育 > 教育学 > 教育学史、教育思想史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