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马克斯·韦伯的个体观与社会观

作 者: 蔡能鑫
导 师: 王祥俊
学 校: 广西师范大学
专 业: 社会学
关键词: 马克斯·韦伯 个体观 社会观
分类号: C91-06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137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理论是抽象化、体系化的“描述”。按“构成理论的逻辑先后顺序”来划分,可将理论分解为:术语、预设、命题阐述。理论预设是构成理论的最初平台之一,通常属于每个学科的哲学反思层面。在理论上,理论预设的变换直接影响术语构成和命题阐述;在实践上则改变方法论。社会学理论史中,“社会唯名论”和“社会唯实论”的争执即可论证该观点的解释力。因此,研究理论从研究理论假设开始无可厚非。社会学理论史中,“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是一个永恒的问题。它如同“行动与结构”、“自由与规训”等基本问题一样,是社会学理论的基本假设。“个体与社会”问题贯穿于社会学创立初期、美国社会学鼎盛时期、欧洲社会学的复兴时期。乃至今天,现代社会的规训与惩罚仍不时提醒个体:人是生存于社会当中的,无法脱离其存在。马克斯·韦伯(Max Weber,1864——1920)是德国著名社会学家,社会学创始人之一。他著述多。日前德国出版的《韦伯全集》已不下20卷,而整套全集仍在整理出版当中。韦伯著作涉及多个方面:宗教(《宗教社会学论文集》)、政治学(各时期的政论文章及《经济与社会》中支配社会学部分)、经济学(《经济通史》、哲学(《社会科学方法论》)、社会学(《经济与社会》等)。其中主要代表作为:《宗教社会学论文集》(包括至为著名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儒教与道教》、《古印度教》、《古犹太教》)和以遗著形式出版的《经济与社会》。韦伯并没有写作关于“个体观”与“社会观”的专论文章或书籍。他的相关论述散见于各本著作当中。在通读中文版本的韦伯著作、文章、演讲的基础上,笔者对其进行归纳。个体观是以个体为原点,各种关于个体的论述总结。这个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为个体观究竟是什么,二为它与其他相关范畴的联系。对于人的思考没有终结。学者亦难以全面将其分类概括。然无概括则无简练。本着马克斯·韦伯“理想类型”的精神,此处去除“枝叶”,留下主干。“个体观”所展示的是人本质(如亚里士多德、托马斯·阿奎那、卢梭、拉美特利、霍尔巴赫、叔本华、克尔凯郭尔、尼采、卡西尔、海德格尔)、人的自我意识(萨特)、人的生活态度(赫拉克利特、苏格拉底、康德、密尔)、人与社会的关系(柏拉图、康德、边沁、霍尔巴赫)。社会观是一套围绕着“社会”这个中心而进行阐述的观点。“社会秩序如何形成”仅仅为其中之一。这也就是采取列举法而最终才定义范畴的原因。社会观内容庞大。几乎跟“社会”沾边的都涉及于内,它们包括:什么是社会、“社会的性质、特点”、社会的起源、社会与国家的关系、社会秩序的产生、维持、社会的变迁等。本文研究“马克斯·韦伯的个体观与社会观”的灵感来源于以上思想史中所展示的相关问题。这些阐述给予归纳一个有效的模版。韦伯的个体观包括两方面内容:“存在主义”式的个体描述与“精英主义”倾向。前者的论述基于韦伯对存在意义的追问。以“学术为业”研究为例,它包含三个层次:学术工作者、学问本身、人存在意义的追问。这种追问是典型存在主义式的思考模式。它的产生受到存在主义者克尔凯郭尔、托尔斯泰及雅斯贝尔斯的影响。“精英主义”倾向部分则阐述韦伯提倡精英政治的内容、原因与精英培养方式。韦伯的社会观包括两大方面内容:“个体与社会的联结”与“悲观主义的社会预期”。前者将展示韦伯的研究起点“社会行动”是如何与社会结构发生联系的。而后者将阐述韦伯对于理性化的牢笼、社会发展的悲观预期。本文的创新部分主要在于韦伯的“个体观”部分。“‘存在主义’倾向”详细描述韦伯与存在主义之间的联系以及存在主义思考模式在其著作中的展示。“精英主义倾向”则梳理韦伯对于德国现实政治、精英统治、循环、训练的一系列看法。切身感受韦伯企图救德国于水火之中的赤诚之心。“社会观”部分的创新性突出了“个体与社会”的连接。通过文献综述得知目前中国韦伯研究中还未曾见到相关系统研究。

全文目录


摘要  3-5
Abstract  5-8
一、绪论  8-10
二、选题意义  10-14
  (一) 预设——理论的根基  10-11
  (二) “个体与社会”问题  11-14
三、个体观社会观的内涵  14-22
  (一) 个体观的含义及其操作化  14-17
  (二) 社会观的含义及其操作化  17-22
四、韦伯的个体观与社会观  22-34
  (一) 个体观  22-28
    1. “存在主义式“的个体描述  22-25
    2. 精英主义  25-28
      (1) 精英政治  25-27
      (2) 精英培养  27-28
  (二) 社会观  28-34
    1. 社会的起点:个体的“社会行动”  28-29
    2. 个体与社会的联结点:社会关系  29-30
    3. 社会秩序的产生:社会关系的“定型化”  30-31
    4. 秩序的变更  31-32
    5. 悲观主义的社会预期  32-34
五、结论  34-35
注释  35-38
参考文献  38-40
附录:韦伯生平著作年表  40-43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43-44
致谢  44-47

相似论文

  1.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十九世纪英国小说研究,I561.074
  2. 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译本最佳关联研究,H315.9
  3. 诸神相争时代的国家认同,D90
  4. 对古典社会学物化社会观的解构与重构,C91-06
  5. 论韦伯对天职观的探析,B712.51
  6. 从“价值中立”看中国社会学的“理论自觉”,C912
  7. 马克斯·韦伯法社会学思想研究,D909.1
  8. 描述性翻译研究中的价值中立尺度,H059
  9. 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观研究,B979
  10. “理性化”的现代性,C91-06
  11. 道德与法律的困境,D90-05
  12. 论马克斯·韦伯的经济伦理思想及其意义,B82-06
  13. 西欧转型时期宗教作用刍议,K56
  14. 论马克斯·韦伯的法学理论及其两面性,D909.1
  15. 宗教伦理的大地之根与世俗经济的精神引导,B91
  16. 马克思的社会观及其当代意义,B03
  17. 《尼伯龙根的指环》中所体现的瓦格纳的社会观初探,J832
  18. 经济法与社会法关系研究,D912.29
  19. 关于毛泽东思想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问题研究,D61
  20. 论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社会观,A841

中图分类: > 社会科学总论 > 社会学 > 社会学理论与方法论 > 学派及其研究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