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论马克斯·韦伯的法学理论及其两面性

作 者: 陈昉
导 师: 邓正来
学 校: 吉林大学
专 业: 法学理论
关键词: 马克斯·韦伯 法律社会学 公法学 两面性
分类号: D909.1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125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对马克斯·韦伯的法学理论作出一种较为全面的(即兼顾法律社会学公法学的)分析与评论。作为这一领域的研究者,无论选择从哪个角度切入,我们都应当首先对韦伯的“法本体论”及“法律”的概念加以阐释和厘清。为此,在第2章中,我们先行区分了韦伯意义上的“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价值无涉”的研究方法与“价值关联”的存在形式以及“理解社会学”与实证主义、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性分歧。在厘清了这几组基本的概念定位后,我们进一步借用了韦伯在“社会学基本概念”中所使用的这些方法论与概念工具。将它们共同加入到对韦伯法律观的分析当中来,以使其“法律观”得以在“历史-社会学”的独特视野观照之下,与“自然法学”、“法诠释学”和“历史主义法理学”等明确地区分开来。在概念界定工作基本完成后,我们将文章的关注重点放到了韦伯法律理论的两大组成部分——亦即法律社会学和公法学理论的内在结构上来。在第3章中,我们主要考察了韦伯法律社会学的核心构成——即“形式理性法理论”,并重点论述了其所秉持的“价值中立”之方法论原则、及“理想类型”的思维方式在法律社会学中的典型体现。具体的论述步骤是:为了准确而深入地剖析通常所谓的韦伯“法律社会学的历史类型学”,首先必需辨析清楚的一个问题便是:在韦伯法律理论之不同语境中出现的关键性范畴——即“形式理性主义”,究竟指称着怎样的理论意涵?为此,我们对韦伯法律理论中的核心概念——即“理性(的)”一词分别作出了七种不同含义上的分析,并进一步区分了韦伯对“法律思维的理性类型学”所作的不同划分。藉此,我们应当已经能够对现代性下的“形式理性法”之意涵作出较为完整的阐释了。其后,在此基础之上,透过对韦伯恢弘的法律社会学所作出的“历史类型学”分析,我们便可以清楚地认识到这样一重趋势:亦即在“形式理性法”及(与形式理性法有着相互依赖之关联的)自由主义法学共同大行其道的现代工业化社会中,启蒙所高扬起的人性与“去魅”(Disenchantment)之大旗,已然遮蔽掉了生活世界中一切脱离开个人利益的崇高价值与信念。因而,在“理性化”的自由市场主义所维护的舞台上,人们往往选择的,便是争相奔入韦伯意义上的物欲之“铁笼”(Iron Cage)。不过,作为一位极富民族责任感的法律学者,韦伯对此种情状更为担忧的一点在于:这股在各个领域内径行“去魅”的潮流,同样也延伸到了政治与法律的领域中。其主要表现为:宪法对官僚制的一味推崇、议会中只有“靠政治维生”的官僚——亦即一批“无精神的专家和无感情的享乐者”。而在韦伯看来,公法与政治学领域内的革新,最理想的是能寻求到一种可以产生“卡里斯玛领袖”以突破官僚制的束缚、进而建立起德意志“强权国家”的宪法方案。那么,在第4章中,我们就将具地体分析他在公法和政治学理论上的建构逻辑:简言之,即“均衡阶级地位需要发展经济——要求政治保障——需成为国际强权——在国内建立有领袖领导的宪政国家”。也正是由于这套论证逻辑的提出,使得韦伯本人经常被归纳入“马基雅维利(代表“国家理由论”)-达尔文(代表不息的“进化”发展和竞争论)-尼采(代表强人式的“领袖论”)”这一脉络下的公法及政治哲学传统中。然而,通过对韦伯法律理论的上述两部分的详细分解,我们却逐渐地发现了这样一重悖论性的现象:亦即韦伯于法律社会学部分所严厉要求的科学家的“价值中立之德行”(Virtue),在此处却已悄然被公法领域中的那种立宪者的“决断论之德行”所取代了。因而,我们试图将这一主要体现在韦伯法律社会学中的“形式理性法”及其公法学理论二者之间的“两面性”关系,提炼为韦伯法学理论中的“形式理性主义”(Legal Formal Rationalism)与“法律的国家主义论”(Legal- Nationalism)两者在性质上的内在张力。这种共存于韦伯法学理论内部的“两面性”,如果更深一层在韦伯的整体方法论中挖掘对应项的话,则还可以相应描述为:“价值中立”的社会科学方法论与“政治行动之责任伦理”二者间所隐含的内在紧张。那么,既如此,我们该如何理解韦伯法学理论中的这种方法论“两面性”呢?这便是本文在第5章所要讨论的内容。在第一节中,我们首先试图清晰地解释这一学界公认之难题的由来。其次,将讨论是否需要、以及能否做到将这些表面看来无法梳理一致的繁杂倾向归纳入某一种完整的解释体系当中去?在对这一“两面性”问题的求解过程中,我们着重介绍了三种不同角度的解说方式:第一种是施路赫特的“融贯论”解释,根据他所建构的理论模型,我们将其名之为“平衡联结法则论”;与此相对,布汝恩所提供的“积极的责任伦理”解释,则坚持了一种从始至终的“分离论”视角。最后,在本章的第四节,我们引入了“科学知识社会学”(SSK)对于“科学”与“价值”之二分关系的质疑理论。这种引入的目的,并不在于以此视角作为唯一“正确的”理论解释,来替换、甚至取代其他对韦伯这一“两面性”问题的解释方案。而只是试图提供一个新视角,以厘清韦伯的“价值中立”方法论及建立于其上的“形式理性法律方法”的局限性与其成因。进而,最大可能地扩展我们对这一“两面性”悖论的思考层次与认知的深度。在全文的最后一节中,我们还试图根据对“韦伯法律理论”的整体性研究,从而提出一些对于我国韦伯理论研究及法学研究的借鉴与启示。并尤其指出了,应当注重运用我们自身的“判断理性”来面对各种既有理论所带有的局限性问题。

全文目录


摘要  4-7
Abstract  7-12
第1章 绪论  12-18
  1.1 研究的背景与论题的确定  12-15
  1.2 本文的论述路径与结构安排  15-18
第2章 马克斯·韦伯的法律观  18-46
  2.1 一种“历史—社会学”视野中的法律观  18-25
    2.1.1 韦伯理论中“法律”概念的出现形式  18-20
    2.1.2 韦伯理论中的“法本体论”与经典法理学说的区别  20-25
  2.2 “理解社会学”范畴下的法律社会学  25-38
    2.2.1 超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二分观  25-30
    2.2.2 把“理解社会学”视为一门“科学”的涵义  30-36
    2.2.3 “价值无涉”原则下的“理想类型”工具论  36-38
  2.3 “理解社会学”方法论下的“形式理性法律观”  38-46
    2.3.1 逾越实证主义与心理学、唯物与唯心论的藩篱  38-41
    2.3.2 两面性问题的出现:“形式理性法”与“法律的国家主义论”  41-46
第3章 韦伯法律社会学中的“形式理性法”  46-82
  3.1 韦伯的“形式理性法”的理论涵义  46-51
    3.1.1 韦伯理性理论中的“理性(的)”之界定  46-47
    3.1.2 “理性的法”的七种涵义  47-51
  3.2 法律的形式理性与“社会行动理论”  51-59
    3.2.1 “理性”的经济学与伦理学意涵  51-52
    3.2.2 法律形式理性的“目的论”性格  52-56
    3.2.3 哈贝马斯对于韦伯“目的理性”论的批判  56-59
  3.3 法律思维的“理性类型学”划分  59-61
  3.4 韦伯法律社会学中的“类型学”理论  61-70
  3.5 韦伯的法学理论与自由主义法学理论的区别  70-82
    3.5.1 现代性下的经典自由主义理论之论说逻辑  70-75
    3.5.2 韦伯对自由主义法学的认同与反思  75-82
第4章 韦伯的公法学理论辨析  82-108
  4.1 韦伯对公法的概念界定  82-90
    4.1.1 “公法”相对于“私法”的独立范畴界定  82-84
    4.1.2 “公法”与“统治”的区别及联系  84-87
    4.1.3 “公法”的实质性成立要素:对“统治权”的限制与划分  87-90
  4.2 公法理论的实践:韦伯与魏玛宪法  90-95
  4.3 韦伯公法理论所处的论争背景  95-108
    4.3.1 综述研究文献中的两类主要看法  95-96
    4.3.2 德国历史-经济学派中的韦伯  96-98
    4.3.3 为经济之发展而寻求政治保障  98-104
    4.3.4 韦伯公法与政治理论的传播史  104-108
第5章 责任伦理与价值中立  108-132
  5.1 沃尔夫冈·施路赫特的“平衡联结法则”解释  108-115
    5.1.1 韦伯伦理观的“三阶段论”  108-110
    5.1.2 “责任伦理”中的“平衡联结法则”说  110-115
  5.2 汉斯·布汝恩的“积极的责任伦理”解释  115-121
    5.2.1 列举式的“信念伦理”之三分界定  116-118
    5.2.2 “责任伦理”与“价值中立”方法论  118-121
  5.3 暂时的结论:一个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分析范本  121-126
  5.4 补论:韦伯法学理论的两面性问题带给我们的启示  126-132
    5.4.1 我国在韦伯理论研究领域的发展轨迹  126-129
    5.4.2 “判断理性”之于“第三团体”的重要性  129-132
结语  132-134
参考文献  134-144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144-146
后记和致谢  146

相似论文

  1. 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译本最佳关联研究,H315.9
  2. 诸神相争时代的国家认同,D90
  3. 《欲望号街车》中布兰奇悲剧命运的解读,I712.074
  4. 合营企业的反垄断法规制,D922.294
  5. 《白鹿原》中的宗法文化研究,I207.42
  6. 论韦伯对天职观的探析,B712.51
  7. 马克斯·韦伯的个体观与社会观,C91-06
  8. 公法学视野下的行政听证制度,D922.1
  9. 迈向现代化中国法治的探索,D909.2
  10. 法官角色转换:理论与经验的双重考查,D916.2
  11. 西学东渐,D90-05
  12. 不可期待的理性,D924
  13. 公诉权的法律社会学研究,D915.3
  14. 论构建中国产业安全法律制度,D922.29
  15. 两面性与真诚性,C912.6
  16. 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观研究,B979
  17. 冷战结束后日本对华外交战略分析,D831.3
  18. 描述性翻译研究中的价值中立尺度,H059
  19. 世事浮沉中的惊艳,I313
  20. 宗教伦理的大地之根与世俗经济的精神引导,B91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法律 > 法的理论(法学) > 法学史、法律思想史 > 世界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