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论我国环境法的区域控制原则

作 者: 刘赛
导 师: 闫立宏
学 校: 山西财经大学
专 业: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关键词: 区域控制 可持续发展 区域环境利益 环境公益 污染防治 生态保护
分类号: D922.68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35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环境立法之初,其原则和制度设定基本是围绕“点源控制”展开的,因为当时的的环境问题是以“点源污染”为主要特征的。伴随着人类开发、利用环境资源程度加深,范围扩大,环境问题也日趋复杂化和多样化,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污染由局部扩散至区域,以致即使点.源污染得到控制,整体环境质量仍急剧下降。与此同时,现代生态学所揭示的生态规律成为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科学理性基础。人们开始思考,解决区域化环境问题是否也应该根据生态规律和自然法则确定行为方式。确立“区域控制原则”是由现代环境问题的特点和客观生态规律决定的。区域控制原则以生态系统运行规律、可持续发展思想和协调论为三大基本理论支柱。它能够最大程度地平衡区域环境利益与环境公益的冲突,实现区域环境的综合规划。并在实践中通过建立流域管理制度,区域环境的综合规划制度,区域生态的系统利用制度等方式,实现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在污染防治方面,将环境法控制的对象从单纯的污染点源转向整体的区域环境质量,采取统一控制、集中处理等方式防治环境污染;在生态保护方面,则根据生态资源的自然分布特点,通过综合规划、划分保护区等环境法律制度达到资源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目的。区域在环境法中的界定更倾向于按照天然的地理特征形成的自然区域,而非简单的人为强制划分的行政管辖区。以此为基础确立的区域控制原则,不仅符合环境法基本原则的内涵,更符合生态规律和环境自身的本身属性,体现着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理念。一直以来,环境法学界对环境区域控制的研究只停留在技术层面的分散性讨论,而未对其理论进行深刻的理论性的深层面的讨论,本文尝试着从区域控制的理论基础、区域环境利益冲突间的矛盾等多角度出发,并结合环境法的基本理论及环境管理机制的建立等方面的总结,将区域控制的理论完整化、系统化、人性化,以期“区域控制原则”成为贯穿环境法始终,切实指导环境法实践活动的一项基本原则。

全文目录


摘要  6-8
ABSTRACT  8-14
引言  14-15
1 环境问题区域化  15-19
  1.1 区域的概念  15
  1.2 环境区域及其特点  15-17
  1.3 环境问题区域化  17-19
2 区域控制原则的概念、特征和意义  19-25
  2.1 区域控制原则的含义  19
  2.2 区域控制原则的特征和意义  19-20
  2.3 区域控制是环境法的基本原则  20-25
    2.3.1 环境法基本原则的确立标准  20-23
    2.3.2 区域控制是环境法的一项新原则  23-25
3 区域控制原则的基本原理  25-38
  3.1 区域控制原则的理论基础  25-28
    3.1.1 生态理论基础——生态规律  25-26
    3.1.2 生态发展理论基础——可持续发展  26-27
    3.1.3 管理理论基础——协调论  27-28
  3.2 区域控制原则的环境利益分析  28-31
    3.2.1 区域环境利益  28-29
    3.2.2 区域环境利益的矛盾冲突  29-30
    3.2.3 区域环境利益的平衡与环境公益冲突的协调  30-31
  3.3 区域控制的环境行政权分配与管理体制  31-34
    3.3.1 区域控制的环境行政权分配  31-33
    3.3.2 区域控制的环境管理体制  33-34
  3.4 区域控制的环境管理机制  34-38
    3.4.1 环境行政指导机制  34-35
    3.4.2 环境利益补偿机制——跨行政区的区域控制  35-38
4 区域控制原则的制度体现  38-51
  4.1 区域控制和点源治理的关系  38-39
  4.2 污染防治中的区域控制原则  39-44
    4.2.1 区域控制是合理控制污染的首选途径  39-40
    4.2.2 污染防治中区域控制的主要制度  40-41
    4.2.3 区域环境的整体规划  41-42
    4.2.4 污染物集中控制处理  42-44
  4.3 生态保护中的区域控制原则  44-51
    4.3.1 生态系统的特点  44
    4.3.2 生态系统的区域划分  44-45
    4.3.3 生态保护中区域控制的主要制度  45-51
5 区域控制原则的实践模式  51-58
  5.1 流域管理模式  51-54
    5.1.1 流域控制的现存缺陷  51-52
    5.1.2 流域机构的完善  52
    5.1.3 流域环境利益补偿机制的建立  52-53
    5.1.4 流域控制的合理模式  53-54
    5.1.5 流域控制的法律制度  54
  5.2 区域环境的综合规划  54-55
  5.3 区域生态系统的利用  55-58
    5.3.1 生态经济区  55-56
    5.3.2 生态工业园区  56-58
结语  58-59
参考文献  59-62
致谢  62-6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63-64

相似论文

  1. 云南民族旅游地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变迁研究,F592.7
  2. 高校绿色办公指标体系的设计与评价研究,G647
  3. 基于能源消耗的建筑工程生态足迹评价,X826
  4. 高原湖泊湖区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及模式研究,X22
  5. 论环境权的可诉性,D922.68
  6. 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研究,D925.1
  7. 西部地区发展低碳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探讨,X24
  8. 宜兴市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措施的费用效益分析,X592
  9. 哈尼族聚落乡土建筑“再生”之路研究,C95
  10. NGO在我国环境公益诉讼中的原告资格问题研究,D922.68
  11. 江苏省作物生产生态足迹与消费生态足迹评价,F123
  12. 江苏蚕业可持续发展研究,F326.3
  13. 笔架山景区旅游生态足迹实证研究,F592.7
  14. 基于可持续发展观的森林经营权益融资创新研究,F326.2
  15. 论高校校园戏剧活动的思想教育功能及可持续发展,G641
  16. 黑龙江省普通高校篮球教学可持续发展研究,G841-4
  17. 生态消费的哲学思考,X2
  18. 新疆柴窝堡湖2005年-2009年水环境质量状况及变化趋势,X832
  19. 河南省城市中学排球运动现状调查及可持续发展研究,G842
  20. 可持续发展观下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盈利质量实证研究,F224
  21. 绿色金融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研究,F832;F205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法律 > 中国法律 > 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法 > 环境保护法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