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陕西苹果炭疽病病原及采后发病规律初探

作 者: 王素芳
导 师: 张荣
学 校: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专 业: 植物病理学
关键词: 苹果炭疽病 尖孢炭疽菌 rDNA ITS序列 采后 发病规律
分类号: S436.61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33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苹果炭疽病又称苦腐病(Bitter rot),是苹果果实主要病害之一,引起苹果采前大量落果和采后贮藏中果腐。我国大部分苹果产区均有发生,一般年份病果率达30%左右,严重时可达50~60%。引起苹果炭疽病的病原有多种,但我国目前还没有开展此项工作。不同种类病原菌生物学特性不同,对不同的杀菌剂的敏感程度也不同,相应的防治措施可能也不同。本研究于2007年9月~2008年6月对陕西苹果炭疽病病果进行了采集、分离、鉴定,并对影响其采后发病因素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如下:在陕西省杨凌、武功、延长、陇县、眉县、宝鸡、乾县、千阳、礼泉、绥德10个地区,共采集苹果炭疽病病果标本169份。通过对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致病性测定、形态学鉴定以及对核糖体DNA的ITS(内转录间隔区)序列分析和ITS区特异引物CaInt2/ITS4扩增,鉴定出引起陕西省苹果炭疽病的病原菌有两种: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 Sacc.)和尖孢炭疽菌(C. acutatum J.H. Simmonds)。两种病原菌的区别主要在于分生孢子形态、菌落颜色和生长速度以及对引物CaInt2的特异性等。首次证实了中国苹果炭疽病可由尖孢炭疽菌(C. acutatum)引起。两种病原菌在陕西各地区均有分布,其中,胶孢炭疽菌(C. gloeosporioides)所占比例较高,为主要致病菌。采后苹果炭疽病的发生严重程度取决于储存温度、病原菌的接种量及侵入方式,25℃条件下,浓度为1×105个·mL-1,伤口接种为病害最适宜发生条件。三种贮藏方式中只有窑洞贮藏发病,其发病率高低因接种方法而异,伤口接种发病率高且快、发病严重,在接种一周后即开始发病,在接种后15天发病率达到100%,并在接种后30天发病最严重,病情指数为90.97,而以涂抹方式接种的苹果则在接种20天以后开始发病,发病率很低。冷库及MA条件下贮藏的苹果无论何种接种方式均不发病,说明冷库低温贮藏(0~2℃)可有效控制苹果采后炭疽病。不同接种方法试验结果表明:通过伤口接种的方式较涂抹、喷雾接种方式,接种成功率更高,接种发病快且严重。接种后5天,伤口发病率达77%,病斑直径为13mm;而涂抹、喷雾发病率分别为0、7%,病斑直径为0和6mm。说明炭疽菌更易从伤口侵入。在适宜温度下,伤口侵入更有利于苹果炭疽病的发生。不同浓度孢子悬浮液伤口接种苹果,在25℃恒温下暗光培养。结果表明:接种成功率在一定范围内随接种浓度增大而增大,病菌潜伏期和潜育期与接种浓度呈显著负相关;同时,接种体浓度在1×105个·mL-1,接种成功率为100%,病斑扩展速率在接种浓度1×10 5~1×106个·mL-1范围内最大。接种体浓度过高(1×107个·mL-1)或过低(1×104个·mL-1)都会影响病害的发生。不同贮藏温度试验表明:贮藏在0℃下不发病,10℃~15℃低温抑制苹果炭疽病的发生。高于15℃、低于40℃范围,炭疽病病斑直径和病情指数随温度升高而升高,而发病率则在25℃时最大。

全文目录


摘要  5-7
ABSTRACT  7-11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22
  1.1 苹果炭疽病的研究进展  11-21
    1.1.1 苹果炭疽病的发生与危害  11
    1.1.2 苹果炭疽病的症状  11
    1.1.3 苹果炭疽病的病原  11-12
    1.1.4 病原菌生物学特征  12-13
    1.1.5 苹果炭疽病的侵染与发病规律  13-15
    1.1.6 苹果炭疽病的防治策略  15-17
    1.1.7 炭疽菌的分子生物学检测和鉴定  17-21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1-22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2-30
  2.1 试验材料和仪器  22-23
    2.1.1 供试材料  22
    2.1.2 试验所用试剂和培养基  22-23
    2.1.3 试验所用主要仪器  23
  2.2 试验方法  23-30
    2.2.1 标本的采集与保存  23
    2.2.2 病原菌的分离及保存  23
    2.2.3 致病性测定  23
    2.2.4 形态鉴定  23-24
    2.2.5 rDNA ITS 序列测定与分析  24-28
    2.2.6 苹果炭疽病采后发病规律的研究  28-30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0-45
  3.1 病原菌的分离与培养  30
  3.2 病原菌的形态学鉴定  30-31
  3.3 致病性测定  31
  3.4 病原菌的ITS 序列分析  31-33
  3.5 尖孢炭疽菌特异性引物扩增  33-37
  3.6 苹果采后炭疽病发病规律的研究  37-45
    3.6.1 不同贮藏方式对病原菌侵染规律的影响  37-38
    3.6.2 不同接种方式对病原菌侵染规律的影响  38-40
    3.6.3 不同接种浓度对病原菌侵染规律的影响  40-42
    3.6.4 不同培养温度对病原菌侵染规律的影响  42-45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45-47
  4.1 讨论  45-46
  4.2 结论  46-47
参考文献  47-53
致谢  53-54
作者简介  54

相似论文

  1. 小麦茎腐病抗性鉴定及QTL初步定位,S512.1
  2. 不同气体成分和包装材料对金针菇采后品质和活性氧代谢的影响,S646.15
  3. 采后黄冠梨有机酸变化及代谢酶调控研究,S661.2
  4. 拮抗酵母菌抑菌机理及对草莓采后冷藏品质影响的研究,S668.4
  5. 马采的生命美学观研究,B83-0
  6. 安塞油田开发中后期井网调整优化技术研究,TE324
  7. 长春岭低温低压高含蜡油藏开发技术对策研究,TE349
  8. 六家煤矿综放工作面瓦斯防治技术研究,TD712
  9. 油田采出水处理技术研究与应用,X741
  10. 全胚冷冻临床应用价值的研究,R714.8
  11. 论非法电子证据排除规则,D915.13
  12. 油田采出水臭氧氧化处理试验研究,X703.1
  13. 大采高工作面生产系统优化仿真研究,TD822.1
  14. 石人沟铁矿残采边坡稳定性研究,TD854.6
  15. 不同非生物因子对大久保桃果实采后品质以及活性氧代谢的影响,S662.1
  16. 新疆机采棉的发展战略研究,F323.3
  17. 悬浮污泥过滤法处理油田采出水技术研究及应用,X741
  18. 油田采出水达标外排处理技术研究,X703
  19. 岔河集油田注采系统防腐技术研究,TE983
  20. 磷脂酶D抑制剂对蟠桃果实采后贮藏品质调控的研究,S662.1
  21. 刑事鉴定结论的可采性研究,D925.2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植物保护 > 病虫害及其防治 > 园艺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 果树病虫害 > 仁果类病虫害 > 苹果病虫害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