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超重力机在油气回收中的应用

作 者: 王伟
导 师: 李忠;朱宝璋;温耀彬
学 校: 华南理工大学
专 业: 化学工程
关键词: 超重力 油气回收 吸收 解吸
分类号: TE89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1年
下 载: 19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在油品开采、炼制、装卸及销售过程中,大量的油气挥发泄露不仅会造成环境污染,而且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已引起政府和社会的高度关注。在能源供给日益紧张、环保要求日益严格的今天,研究高效的油气回收装置,实行油气回收,对于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提出新型油气回收工艺“超重力机油气回收”这一概念,利用超重力机强化吸收剂与油气的传质吸收速率,以达到快速吸收油气、降低油气排放浓度的目的。本课题利用超重力机操作方便、设备体积小、强化传质效率高等特点,提出将超重力机应用于油气回收过程,采用自主设计的Higee-100超重力旋转填充床装置进行了系列油气回收实验研究,为超重力机油气回收工艺的设计和操作提供了参考。本文以AbsFOV-97为油气吸收剂,研究了主机转速、吸收剂进液流量、油气进气流量、气液比、油气浓度对油气尾气浓度和油气回收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用超重力机进行油气回收时,油气尾气浓度值随主机转速、吸收剂进液流量的增大而减小,随油气进气流量、气液比、油气浓度的增大而增大;油气回收率随主机转速、吸收剂进液流量的增大而增大,随油气进气流量、气液比、油气浓度的增大而减小;在相同的主机转速下,油气进气浓度值越高,则气液比比值越底,经超重力机作用后才能达到国家油气回收工程指定的尾气浓度值和油气回收率;对不同的油气进气浓度,只要在适宜的主机转速、气液比的情况下,经超重力机作用后,尾气浓度值和油气回收率都能达到国家油气回收工程指定值。应用旋转蒸发仪进行油气解吸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吸收剂经吸收-解吸-吸收这一循环使用过程后,吸收剂的吸收性能保持稳定,吸收剂可长期循环使用。吸收剂对油气溶解度的测定实验表明:在相同的油气浓度与反应温度下,在超重力机内进行油气吸收时,单位质量吸收剂吸收的油气量接近于在较高压力下油气溶解平衡时单位质量吸收剂吸收的油气量。

全文目录


摘要  5-6
ABSTRACT  6-11
第一章 绪论  11-27
  1.1 超重力技术简介  11-13
    1.1.1 超重力技术的诞生  11
    1.1.2 超重力场的实现及技术特点  11-13
  1.2 超重力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13-16
    1.2.1 国外研究与应用情况  13
    1.2.2 国内研究与应用情况  13-16
  1.3 超重力机内的流体力学研究  16-20
    1.3.1 超重力场液体流动形态  16
    1.3.2 持液量  16-17
    1.3.3 液滴直径  17
    1.3.4 液膜厚度  17-18
    1.3.5 停留时间分布  18
    1.3.6 气相压降  18-20
  1.4 油气回收简介  20-21
    1.4.1 油气的来源  20
    1.4.2 油气的危害  20
    1.4.3 实施油气回收的必要性  20-21
  1.5 常用油气回收技术简介  21-25
    1.5.1 吸收法  21-22
    1.5.2 膜分离法  22-23
    1.5.3 吸附法  23
    1.5.4 冷凝法  23-25
  1.6 油气回收技术(装置)综合评价  25
  1.7 本论文的研究背景、目的和内容  25-27
    1.7.1 本论文研究背景和目的  25-26
    1.7.2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26-27
第二章 油气吸收实验研究  27-49
  2.1 实验部分  27-29
    2.1.1 实验设备与仪器  27-28
    2.1.2 实验药品  28-29
  2.2 实验流程及步骤  29-30
  2.3 实验分析方法  30-32
    2.3.1 油气回收系统国家标准  30
    2.3.2 油气进气浓度分析  30-31
    2.3.3 油气尾气浓度分析  31
    2.3.4 油气回收率  31-32
  2.4 结果与讨论  32-47
    2.4.1 不同型号汽油油气对吸收剂吸收效果的吸收效果的影响  32-33
    2.4.2 主机转速对油气吸收效果的影响  33-35
    2.4.3 油气进气流量对油气吸收效果的影响  35-38
    2.4.4 吸收剂进液流量对油气吸收效果的影响  38-40
    2.4.5 气液比对油气吸收效果的影响  40-42
    2.4.6 主机转速对不同油气进气浓度吸收效果的比较  42-44
    2.4.7 进气流量对不同油气进气浓度吸收效果的比较  44-46
    2.4.8 进液流量对不同油气进气浓度吸收效果的比较  46-47
  2.5 本章小结  47-49
第三章 油气解吸实验研究  49-56
  3.1 实验原理  49
  3.2 实验部分  49-50
    3.2.1 实验设备和仪器  49
    3.2.2 实验步骤  49
    3.2.3 实验分析方法  49-50
  3.3 结果与讨论  50-55
    3.3.1 解吸时间对吸收剂再生效果的影响  50-51
    3.3.2 解吸温度对吸收剂再生效果的影响  51-52
    3.3.3 吸收剂反应一次后未解吸对油气吸收效果的影响  52-53
    3.3.4 吸收剂经解吸后对油气吸收效果的影响  53-54
    3.3.5 吸收剂使用次数对油气吸收效果的影响  54-55
  3.4 本章小结  55-56
第四章 油气溶解度实验研究  56-62
  4.1 油气溶解度实验  56-58
    4.1.1 实验原理  56
    4.1.2 实验设备  56
    4.1.3 实验流程及步骤  56-57
    4.1.4 实验分析方法  57
    4.1.5 实验结果  57-58
  4.2 超重力技术油气吸收实验  58-61
  4.3 液气质量比比较  61
  4.4 本章小结  61-62
第五章 结论和建议  62-64
  5.1 结论  62
  5.2 本论文的创新点  62
  5.3 建议  62-64
参考文献  64-68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68-69
致谢  69-70
附件  70

相似论文

  1. 固定床钙基吸收剂同时脱硫脱硝实验研究,X701.3
  2. 基于红外吸收原理的甲烷浓度检测仪,TP216
  3. 三峡库区水环境中营养盐磷分布规律的数值研究,X832
  4. 锅炉排烟中二氧化硫吸收装置的设计与试验研究,X701.3
  5. 单细胞中光敏化单态氧的间接成像,Q2-3
  6. 蛋膜固相萃取在环境水样微量金属元素分析中的应用,X832
  7. 基于高光谱遥感的太湖水体藻蓝素和CDOM浓度估算模型研究,X87
  8. 氮肥及播期对低谷蛋白水稻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影响,S511
  9. 水分管理对不同积累特性水稻镉吸收转运的影响研究,S511
  10. 日光温室切花百合生长动态预测模型的研究,S682.29
  11. 蔬菜地土壤磷素累积特征及淋失风险研究,S63
  12. 外加秸秆与柠檬酸对土壤中铜和镉有效性的影响,X131.3
  13. 双穗雀稗对猪场污水中氮磷吸收及净化效果研究,X713
  14. 玉米氮磷钾吸收利用的基因型差异研究,S513
  15. 骨性Ⅱ、Ⅲ类错(牙合)上前牙代偿性治疗对根吸收影响的临床研究,R783.5
  16. 水库水体叶绿素a光学性质及浓度遥感反演模式研究,S127
  17. 多种还原性药物的测定与分析研究,O657.3
  18. 高寒草甸优势物种吸收土壤氮素多元化途径研究,S812
  19. 微乳载药系统促奥曲肽肠吸收研究,R943
  20. 四叔丁基苝多面体微纳晶体的制备与XANES和XEOL的研究,TB383.1
  21. 色素在家蚕体内转移的研究,S881

中图分类: > 工业技术 > 石油、天然气工业 > 石油、天然气储存与运输 > 其他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