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张衡文学作品中的儒道思想研究

作 者: 张效堂
导 师: 于衍存
学 校: 延边大学
专 业: 中国古代文学
关键词: 张衡 文学作品 儒家思想 道家思想 融合
分类号: I206.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25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张衡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科学家和思想家,主要生活于东汉中期。这个时期东汉社会包含多重矛盾:政权由强盛逐渐衰落;宦官、外戚交替专政,政治腐败,边疆少数民族不断袭扰;文化学术也处于历史性的传承与渐变的态势,代表汉代学术文化之盛的经学,此时出现衰变,思想领域内,儒道两家始终主导着哲学的变迁。经学的交争,儒道的绌补成为声势浩大的学术思潮,这些时代特征,对张衡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张衡对儒家思想的接受有着时代的必然性:古文经学于光武时期被立学官,儒家思想复兴,取得了意识形态上的统治地位,从而成为社会的普遍思想基础。而对社会的关注是儒家思想自产生以来都一直坚持的核心观点,这在张衡各个时期的作品中均能得到体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对礼的崇尚,这又主要体现在对礼制的赞扬、对逾越礼制和腐化察举制度的批判三个方面,而张衡本人一生中也有两次参议“汉家礼仪”之举。第二,节俭爱民,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揭露统治者荒淫无度的生活,讽谏节俭,并积极依法打击那些为害百姓的地方豪强。第三,对国家社稷的关注,在作品中对祖国大好河山赞美,当然也有对国家前途、安危等方面的担忧。第四,对图谶的反对,图谶的流行给东汉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危害,张衡上疏请求禁绝那些自以为“立言于前,有征于后”而实无“征效”的谶书。张衡对道家思想的接受,也并非后期才有的,而是从一开始就接受了,并影响了张衡的一生。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张衡一生的为人处世上得到验证,而且在他各个时期的作品中均能得到体现。但张衡的道家思想已不是产生之初的道家思想,也不是西汉时期大为发展的黄老思想,而是有着自己独特的特征:第一,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虽然张衡自出仕以来,从来就没有真正隐居过,但无论是他所说的“朝隐柱史”,还是他在《归田赋》中描写的阳园生活,都可以看出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第二,逍遥思想,他远离功名利禄、人情欲求的束缚,达到“合体自然,无情无欲”的“逍遥”境界。另外,道家养生思想也对张衡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虽然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都为张衡所接受,并对他产生了重要影响,但他在不同时期,接受的程度是不同的,当然产生的影响也会不同。在前期作品中,这两种思想虽然都有体现,但它们之间常常有矛盾之处;而在后期作品中,则逐渐地融合,当儒家致用精神与士人应有的正直品格产生矛盾时,他则以道家求真的品格对待世俗与社会,力求协调“真性”与“俗务”的关系。如果说在前期作品中,还能看出他在两者之间选择和努力调和的痕迹的话,那么在他后期的作品中则丝毫看不出他在两者之间选择的彷徨与痛苦,而是完全地融合在了一起。

全文目录


摘要  5-7
ABSTRACT  7-9
目录  9-10
第一章 引言  10-14
第二章 张衡儒家思想  14-31
  2.1 儒家思想在两汉时期的发展状况  14-17
    2.1.1 儒家思想在西汉时期的发展  14-16
    2.1.2 儒家思想在东汉时期的发展  16-17
  2.2 张衡文学作品中的儒家思想  17-31
    2.2.1 张衡对儒家思想的接受  17-19
    2.2.2 张衡的儒家思想  19-31
第三章 张衡与道家思想  31-42
  3.1 道家思想在两汉时期的发展状况  31-35
    3.1.1 道家思想在西汉时期的发展  31-33
    3.1.2 道家思想在东汉时期的发展  33-35
  3.2 张衡文学作品中的道家思想  35-42
    3.2.1 张衡对道家思想的接受  35-36
    3.2.2 张衡的道家思想  36-42
第四章 张衡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关系  42-52
  4.1 两汉时期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关系  42-45
    4.1.1 西汉时期的儒道关系  42-44
    4.1.2 东汉时期的儒道关系  44-45
  4.2 张衡文学作品中的儒道关系  45-52
    4.2.1 前期作品中儒道思想存在许多矛盾  45-47
    4.2.2 后期作品中儒道思想渐趋融合  47-52
第五章 结语  52-53
参考文献  53-58
致谢  58-59
附录  59-60

相似论文

  1. 基于微型无人平台导航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算法研究,V249.32
  2. 多传感器组网及反隐身、抗干扰接力跟踪技术研究,TN953
  3. 图像拼接技术研究,TP391.41
  4. 舌体特征的提取及融合分类方法研究,TP391.41
  5. 双传感器图像联合目标检测及系统实现研究,TP391.41
  6. 统计与语言学相结合的词对齐及相关融合策略研究,TP391.2
  7. 红外超光谱图像的虚拟探测器研究,TP391.41
  8. 唇读中的特征提取、选择与融合,TP391.41
  9.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及其在可穿戴计算机上的应用,TP202
  10. 高光谱与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图像融合算法研究,TP751
  11. 高中语文教材古代文学作品编选研究,G633.3
  12. 农村高中生学习动机与阅读能力的相关性研究,G633.41
  13. 利用GST-标签大肠杆菌表达系统制备HPV 58 E7蛋白,R392
  14. 鸭源鸡杆菌抗体消长规律研究及抗脂多糖单抗杂交瘤细胞株的建立,S858.32
  15. 媒介融合中电视媒体的困境与出路,G206
  16. 电视传播中的粉丝文化效应,G223
  17. 稳定分泌抗羊种布鲁菌脂多糖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的建立,R392
  18. 嗜热菌几丁质结合域及其在酶固定化中应用的研究,Q814
  19. 海上平台消防系统研究,U698.4
  20. 稻瘟病菌SNARE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及Mgsec22的功能研究,S435.111.41
  21. 猪白细胞介素2/6嵌合基因的融合表达及活性研究,S858.28

中图分类: > 文学 > 中国文学 > 文学评论和研究 > 古代文学(~1840年)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