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两种种植制度下土壤—作物体系的氮养分调控技术研究

作 者: 郭红梅
导 师: 王宏庭
学 校: 山西大学
专 业: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
关键词: 土壤-作物体系 产量 纯收益 氮肥利用率 土壤硝态氮
分类号: S154.4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09年
下 载: 20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土壤-作物体系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繁荣和稳定发挥着基础性作用。肥料是粮食的“粮食”,施用化肥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国最有效的粮食增产措施之一。当前形势下,化肥施用(尤其氮肥)不仅要求进一步提高作物产量、品质、增加农民收益,还要求兼顾保护生态环境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等多重目标。如何实现施肥目标的多元化,提高肥料利用率,是摆在农业科学工作者面前的重大技术问题。本文选择山西粮食主产区代表两种种植制度(一年一作、一年两作)的忻州市忻府区和临汾市尧都区的农田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间试验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索研究了当前两种种植制度下土壤-作物体系内氮养分的调控技术,旨在实现高产、高效、优质和环境友好等多重目标,取得了如下主要结果与新的进展:1.一年一作的春玉米种植制度下施肥结果显示:(1)在当前普施105kg P2O5/hm2、120kg K2O/hm2的生产条件下,增施氮肥(240kg N/hm2)仍是提高产量、增加收益的重要措施。施氮处理与不施氮肥处理比较,产量和收益均达到极显著水平,每公顷增产2342-3752kg,增产率达30.5%-48.8%,增收幅度为2577-4692元/hm2。氮肥的农学效益为9.8-15.6kg/kg。但不同氮肥分配方式存在差异,表现在产量、收益及氮肥农学效益等指标上。处理4的产量、纯收益氮肥利用率均表现最高,分别为11440kg/hm2、15234元/hm2、15.6kg/kg;而处理1则表现最低,分别为10030 kg/hm2、13119元/hm2、9.8kg/kg。按从高到低的排序为:处理4(1/2N作基肥+1/2N作追肥)>处理5(1/2N作追肥+1/2N作追肥)>处理3(1/3N作基肥+1/3N作追肥+1/3N作追肥)>处理2(1/3N作基肥+2/3N作追肥)>处理1(全部氮肥作基肥,农民习惯方式)。(2)氮肥施用促进春玉米的生长发育和对养分的吸收。处理4氮养分吸收量最高,为239.6kg/hm2,处理1氮养分吸收量最低,为205.8kg/hm2;氮肥利用率也表现为处理4最高,为42.1%,处理1的氮肥利用率最低,为28.0%。不同氮肥处理的养分吸收量和氮肥利用率由高到低的排序为处理4>处理5>处理3>处理2>处理1,与产量和收益的表现一致。从氮素表观平衡来看,处理4基本上收支平衡,其它四个施氮处理均有不同程度的盈余。而处理6由于不施氮肥表现大量亏缺,为-138.6kg/hm2。(3)从整个春玉米生育期土壤NO3--N含量的监测结果看,土壤表层NO3--N含量主要随施氮量的变化而变化。在0-120cm土层中,硝态氮积累量不同处理均表现从上到下依次呈降低的态势,在0-40cm的硝态氮积累量最高,占到整个垂直剖面的60%以上。处理4在0-120cm土壤剖面硝态氮含量和积累量均低于其它处理。(4)以上结果综合显示,一年一作的春玉米种植制度下,施氮240kg N/hm2,以1/2N底施、1/2N拔节期追施效果最好,可以实现高产、高效、环境友好的多重目标。2.一年两作的冬小麦/夏玉米种植制度下施肥结果显示:(1)在当前普施150kgP2O5/hm2、150kg K2O/hm2的生产条件下,增施氮肥(小麦施用225kg N/hm2、夏玉米施用195 kg N/hm2)仍是提高作物(冬小麦/夏玉米)产量、增加收益的重要措施。施氮处理与不施氮肥处理比较,冬小麦每公顷增产2774-3381kg,增产率达54.3%-66.2%,增收幅度为3367-4262元/hm2;夏玉米每公顷增产1461-2299kg,增产率达20.4%-32.1%,增收幅度为1080-2336元/hm2。(2)不同氮肥分配方式存在差异,冬小麦季各处理相比较,以处理5(1/3N作基肥,2/3N返青期作追肥)获得最高产量和收益,分别为8489 kg/hm2和9744元/hm2;处理4(1/4N作基肥+1/4N返青期作追肥+1/4拔节期作追肥+1/4N抽穗期作追肥)产量与收益分别为8382 kg/hm2和9554元/hm2,与处理5差异不显著。处理5与处理1全部氮肥底施(农民习惯施肥方式)比较,增产607kg/hm2,增产率为7.7%,增收995元/hm2。处理5每形成100kg籽粒吸收的N最高,为2.68kg,氮肥利用率及氮肥农学效率均为处理5最高,分别为56.7%和15.0kg/kg。夏玉米季表现为处理4(1/4N 5-6叶期追施+1/4N拔节期追施+1/4N大喇叭期追施+1/4N抽雄期追施)可以获得最高产量、收益,分别为9464kg/hm2和13085元/hm2;比处理1全部氮肥一次追施(农民习惯方式)增产838kg/hm2,增产率为9.7%,产量差异达10%水平显著,增收1257元/hm2。氮肥利用率及氮肥农学效率也是处理4最高,分别为37%和11.8kg/kg,比处理1分别高14.2%和4.0 kg/kg,并且土壤硝态氮含量和积累量在环境安全范围内。(3)氮肥不同调控方式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存在显著影响,1/4N分四次施肥和1/3N作基肥+2/3N作一次追肥处理,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可以获得最高产量,分别为17846kg/hm2和17671kg/hm2;收益也最高,为22638元/hm2和22391元/hm2;并获得最高养分吸收量413kg/hm2和424kg/hm2;氮肥效益分别为13.3kg/kg和12.9 kg/hm2;肥料利用率也最高,为47.6%和50.2%,明显高于农民习惯方式(37.6%);土壤剖面硝态氮含量和积累量符合环境安全的要求。(4)以上结果综合显示,一年两作的冬小麦/夏玉米种植制度下,施氮420kgN/hm2,以1/4N分四次施肥和1/3N作基肥+2/3N作一次追肥效果最好,可以实现高产、高效、环境友好的多重目标。3.两种种植制度下的氮肥结果显示:在不同土壤类型下氮素养分调控对作物产量、农民收益、土壤养分消耗及氮肥利用率影响显著,主要表现在:(1)两种种植制度下的作物氮素养分吸收规律;春玉米整个生育期以抽雄期为界,前、后养分吸收大体上各占50%;而冬小麦以抽穗期-乳熟期吸收最多,占39.3%,其次是返青期-拔节期(18.3%)和乳熟期-成熟期(16.4%),拔节期-抽穗期吸收15%的养分,从播种到返青期共吸收11%;夏玉米以苗期-拔节期和拔节期-大喇叭口期吸收最高,分别占31.2%和32.7%,灌浆期-成熟期为21.7%,其余三个时期总和占14.4%。(2)两种种植制度下土壤-作物体系氮养分调控对作物产量的影响:春玉米和冬小麦/夏玉米都是以处理四产量最高,说明1/2N底施+1/2N追施和分四次施肥最能满足春玉米和冬小麦/夏玉米生长需求,也与作物氮素养分吸收规律相吻合。(3)两种种植制度下土壤-作物体系氮肥调控对农民收益的影响: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总收益明显高于春玉米一年一作种植体系,在一年一作(春玉米)种植系统中,以处理4(1/2N底施+1/2N拔节期追施)获得最高收益,为15234元/hm2;在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种植系统中以1/4N分四次施肥和1/3N作基肥+2/3N作一次追肥两个处理,获得最高收益,为22638元/hm2和22391元/hm2。(4)两种种植制度下土壤-作物体系氮养分调控对土壤养分消耗的影响:除不施氮肥处理6表现明显亏缺外,春玉米种植系统和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系统中其他施氮处理表现略有盈余,其中不同氮肥分配方式下土壤养分消耗有所差异。春玉米种植系统中以处理4(1/2N底施+1/2N追施)表现最好,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系统中以处理5表现最好;而两种种植制度下都以处理1(全部底施的农民习惯施肥)盈余最高。(5)两种种植制度下土壤-作物体系氮肥调控对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两种种植制度下由于复种指数不同,一年两作种植制度下明显高于一年一作种植制度下的氮肥利用率。在同一种植制度下,不同氮肥分配方式的氮肥利用率也有差异。春玉米种植系统中以处理4(1/2N底施+1/2N追施)氮肥利用率最高,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系统中以处理5表现最高;两种种植制度下以处理1(全部底施的农民习惯施肥)氮肥利用率最低,这也与土壤养分表观平衡相一致。

全文目录


摘要  10-13
ABSTRACT  13-19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9-27
  1.1 施肥的依据及其技术体系的发展  19-20
    1.1.1 国外推荐施肥技术研究与应用  19-20
    1.1.2 我国推荐施肥技术研究与应用  20
  1.2 施肥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分析  20-22
    1.2.1 科学合理的施肥技术对作物产量提高、品质改善、环境改善的促进作用  20-22
    1.2.2 过量或不合理施肥对作物产量、品质、环境的负面影响  22
  1.3 土壤-作物系统养分收支平衡状况分析  22-23
  1.4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23-24
  1.5 本研究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4-27
    1.5.1 研究目标  24
    1.5.2 研究内容  24
    1.5.3 技术路线  24-27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7-33
  2.1 试验地特性  28-29
  2.2 试验设计  29-30
    2.2.1 试验方案一  29-30
    2.2.2 试验方案二  30
  2.3 样品采集与分析  30-32
    2.3.1 样品采集与处理  30-31
    2.3.2 分析指标与方法  31-32
      2.3.2.1 植株养分测定  31
      2.3.2.2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31
      2.3.2.3 作物生长发育指标测定  31-32
      2.3.2.4 作物产量测定  32
  2.4 数据统计及有关计算  32-33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33-61
  3.1 氮肥运筹对春玉米产量、收益及土壤硝态氮的影响  33-43
    3.1.1 氮肥运筹对春玉米产量的影响  33-34
    3.1.2 氮肥运筹对春玉米收益的影响  34-35
    3.1.3.氮肥运筹对春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35-37
      3.1.3.1 氮肥运筹对春玉米生长指标的影响  35
      3.1.3.2 春玉米干物质积累规律和养分吸收特性  35-37
    3.1.4 氮肥运筹对春玉米养分吸收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37-38
    3.1.5 氮肥运筹对春玉米种植系统氮素养分平衡的影响  38-39
    3.1.6 氮肥运筹对土壤NO_3~-—N分布和积累的影响  39-42
      3.1.6.1 不同处理土壤剖面NO_3~-—N分布  39-41
      3.1.6.2 不同处理土壤剖面NO_3~-—N积累量  41-42
    3.1.7 小结  42-43
  3.2 氮肥运筹对冬小麦/夏玉米产量、收益及土壤硝态氮的影响  43-56
    3.2.1 氮肥运筹对冬小麦/夏玉米产量的影响  43-45
    3.2.2 氮肥运筹对冬小麦/夏玉米收益的影响  45-47
    3.2.3 氮肥运筹对冬小麦/夏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47-50
      3.2.3.1 氮肥运筹对冬小麦/夏玉米生长指标的影响  47-49
      3.2.3.2 冬小麦/夏玉米干物质积累规律和养分吸收特性  49-50
    3.2.4 氮肥运筹对冬小麦/夏玉米的养分吸收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50-52
      3.2.4.1 氮肥运筹对冬小麦养分吸收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50-51
      3.2.4.2 氮肥运筹对夏玉米养分吸收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51-52
    3.2.5 氮肥运筹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氮肥利用率和养分平衡的影响  52
    3.2.6 氮肥运筹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土壤硝态氮的影响  52-55
      3.2.6.1 不同处理土壤剖面NO_3~--N分布  52-53
      3.2.6.2 不同处理土壤剖面NO_3~--N积累量  53-55
    3.2.7 小结  55-56
  3.3 两种种植制度下土壤-作物体系氮养分调控比较  56-61
    3.3.1 两种种植制度下的作物氮养分吸收规律  57
    3.3.2 两种种植制度下土壤-作物体系氮养分调控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57-58
    3.3.3 两种种植制度下土壤-作物体系氮养分调控对农民收益的影响  58
    3.3.4 两种种植制度下土壤-作物体系氮养分调控对土壤养分消耗的影响  58-59
    3.3.5 两种种植制度下土壤-作物体系氮养分调控对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59-61
第四章 结论  61-65
参考文献  65-75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75-76
致谢  76-77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77-78

相似论文

  1. 黄芪、硒对金针菇生长的影响及应用研究,S646.15
  2. 遮光对丘陵茶园茶树产量指标及主要生化成分的影响,S571.1
  3. 水氮耦合对泸州烟区烤烟产量和质量的影响,S572
  4. 氮肥运筹及与留叶数互作对白肋烟生长发育和产量质量的影响,S572
  5. 甘蓝型油菜苗期耐淹性鉴定和不同耐淹性材料的光合参数差异,S565.4
  6. 温度及育苗方式对草莓生长发育的影响,S668.4
  7. 肥料用量和配比对小洋菊产量与品质的影响,S567.239
  8. 施氮模式对冬小麦/夏玉米农田土壤硝态氮变化及产量的影响,S512.11
  9. 薰衣草生长发育及物质组分积累动态研究,S573.9
  10. 玉米抗倒伏有关性状遗传的初步研究,S513
  11. 南京地区有机、特别及常规栽培对蔬菜产量、品质及土壤肥力的影响,S63
  12. 有机、SEQ、特别和常规栽培对蔬菜产质量及土壤性质影响的研究,S63
  13. 江苏省杂草稻与栽培稻的比较研究,S511
  14. 氮肥及播期对低谷蛋白水稻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影响,S511
  15. 施氮量对小麦籽粒淀粉粒粒度分布的调控效应研究,S512.1
  16. 花前干旱锻炼对花后干旱逆境下小麦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S512.1
  17. 蕾花期涝渍胁迫后棉花(Gossypium hirsutum L.)恢复生长的生理机制研究,S562
  18. 水稻生产力的基因型与播期效应模拟研究,S511
  19. 赣东北再生稻轻型化种植模式播期优化及其对源库关系的影响,S511
  20. 小麦主茎和分蘖根系发育的差异及对籽粒产量和品质的贡献,S512.1
  21. 两类不同小麦品种花后群体生理特性和物质积累运转规律的研究,S512.1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农业基础科学 > 土壤学 > 土壤生物学 > 土壤-植物系统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