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出芽短梗霉的胞外多糖在氮源作用下的积累及其应用

作 者: 卢辉官
导 师: 彭景;郑维发
学 校: 扬州大学
专 业: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
关键词: 出芽短梗霉 菌体形态 氮源 黑色素 胞外多糖 胞外酶
分类号: R15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53次
引 用: 1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出芽短梗霉(Aureobasidium pullulan),是一种分布极为广泛的多形态真菌,其形态包括酵母样细胞、厚壁孢子、肿大细胞、菌丝体等。出芽短梗霉在一定的培养条件下产生胞外多糖,包括短梗霉多糖和β-(1,3–1,6)-D-葡聚糖等,这两种胞外多糖在营养保健、食品加工、生物医学等领域被广泛应用。而培养基成分尤其是氮源会影响出芽短梗霉的菌体形态和胞外多糖的积累。论文研究了在摇瓶培养条件下,不同氮源类型对出芽短梗霉ATCC 9348菌体形态和胞外多糖积累的影响,选用有利于胞外多糖积累的氮源。再以发酵罐培养,研究低氮(0.13 g·L-1 N)水平、高氮(0.78 g·L-1 N)水平、添加黑色素对其发酵过程中菌体形态、胞外多糖产量和结构、胞外酶活性的影响。并将短梗霉多糖提纯后研究普鲁兰膜对绿茶中茶多酚的保护作用。结果显示:摇瓶培养的三种不同氮源培养基中,出芽短梗霉单细胞生物量远远超过菌丝体生物量。以NaNO3为氮源的M1中,菌丝体生物量和单细胞生物量明显少于以酵母膏为氮源的M2和以硫酸氨为氮源的M3。M1、M2和M3中菌体形态均以肿大细胞和厚壁孢子为主,并可能是引起胞外多糖合成和黑色素积累的主要形态。发酵罐培养结果表明:出芽短梗霉以NaNO3作为氮源时,菌体形态几乎完全是单细胞,与摇瓶培养相似。但低氮(0.13 g·L-1 N)水平发酵液中,带有黑色素的厚壁孢子在数量上占有明显优势,是合成短梗霉多糖的最主要形态,但也导致黑色素的逐渐积累;而高氮(0.78 g·L-1 N)水平发酵液中,单细胞生物量明显高于低氮水平的发酵液,细胞形态以酵母样单细胞为主,同时也含有许多透明的厚壁孢子和正在出芽的肿大细胞。摇瓶培养结果表明:三种不同氮源培养基中产生胞外多糖主要为短梗霉多糖;利用出芽短梗霉合成短梗霉多糖时,以NaNO3作为氮源可获得较高的产糖率(每克菌体的产糖率最高时达3.66),并避免生物量过多使胞外多糖难以分离。发酵罐培养结果表明:培养基中产生胞外多糖主要为短梗霉多糖,也未发现β-(1,3–1,6)-葡聚糖;在高氮(0.78 g·L-1 N)水平培养基中,胞外多糖的产量会下降了约一半,而且胞外多糖的结构组成在发酵84 h后发生变化。胞外多糖产量的下降可归因于发酵液中葡糖淀粉酶的产生,并随着发酵的进行活性进一步增强。同时所有发酵液中还表现β-1,3-酶活性。出芽短梗霉的黑色素添加到高氮水平培养基中后,发酵液的抗氧化能力提高了10%,同时发酵液中β-1,3酶的活性从0.15U/mL上升到0.3 U/mL左右,但水解糯米淀粉的酶活性由0.4 U/mL下降到0.34 U/mL;水解土豆淀粉的酶活性由0.15 U/mL下降到0.05 U/mL,这种抑制淀粉水解酶活性的作用有利于胞外多糖的进一步积累。短梗霉多糖对绿茶中的茶多酚确有较好的保护作用,而且不影响茶叶的品质,为绿茶保鲜提供了一种方便、低成本、安全的新方法,同时还附加了茶叶的保健作用。

全文目录


摘要  4-6
Abstract  6-11
第一章 绪论  11-23
  1.1 出芽短梗霉概况  11
  1.2 出芽短梗霉菌体形态胞外多糖积累的相关性  11-12
  1.3 出芽短梗霉代谢产物的研究与应用  12-16
    1.3.1 短梗霉多糖  12-13
    1.3.2 β-葡聚糖  13-14
    1.3.3 黑色素  14-15
    1.3.4 胞外酶  15
    1.3.5 其他产物  15-16
  1.4 选题依据与意义  16-17
  1.5 研究方案与内容  17
  1.6 本论文的创新点  17-18
  参考文献  18-23
第二章 摇瓶培养条件下不同氮源对出芽短梗霉产胞外多糖的影响  23-35
  1 材料与方法  23-27
    1.1 材料  23-25
      1.1.1 化学试剂  23-24
      1.1.2 实验仪器  24
      1.1.3 培养基  24-25
    1.2 方法  25-27
      1.2.1 种子菌液的培养  25
      1.2.2 搖瓶发酵培养  25
      1.2.3 出芽短梗霉菌体形态的观察和发酵液pH 值的测定  25
      1.2.4 菌丝体和单细胞生物量的测定  25-26
      1.2.5 胞外多糖产量和还原糖的测定  26-27
      1.2.6 胞外多糖结构的 NMR 分析  27
      1.2.7 胞外多糖结构的薄层层析分析  27
  2 结果与讨论  27-31
    2.1 形态学观察  27-28
    2.2 发酵液中菌丝体和单细胞生物量  28
    2.3 发酵液中胞外多糖的产量和还原糖的含量  28-29
    2.4 发酵液中pH 的变化  29-30
    2.5 胞外多糖结构的 NMR 分析  30
    2.6 胞外多糖结构的薄层层析分析  30-31
  3 结论  31-32
  参考文献  32-35
第三章 发酵罐培养条件下 NaNO_3水平对出芽短梗霉产胞外多糖和酶活性的影响  35-54
  1 材料与方法  36-42
    1.1 材料  36-37
      1.1.1 菌种与培养基  36
      1.1.2 试剂  36
      1.1.3 实验仪器  36-37
    1.2 方法  37-42
      1.2.1 种子菌液培养  37
      1.2.2 发酵罐发酵培养  37-38
      1.2.3 菌体生物量、胞外多糖产量、还原糖含量的测定  38
      1.2.4 发酵液中残余 NO_3~-含量的测定  38-39
      1.2.5 黑色素的制备  39
      1.2.6 发酵过程中发酵液的抗氧化能力测定  39
      1.2.7 胞外多糖的提纯  39
      1.2.8 发酵液中的 β-葡聚糖含量的测定  39-40
      1.2.9 发酵过程中胞外多糖结构的薄层层析分析  40-41
      1.2.10 发酵过程中胞外酶组成的分析  41
      1.2.11 发酵过程中胞外酶活力的测定  41-42
  2 结果与讨论  42-49
    2.1 形态学观察  42
    2.2 菌体生物量、胞外多糖产量、还原糖含量、NO_3~-含量、发酵液的抗氧化能力  42-44
    2.3 发酵过程中胞外多糖的结构组成分析  44-46
    2.4 发酵过程中胞外酶的组成和活力分析  46-48
    2.5 发酵过程中胞外酶活性的调节作用分析  48-49
  3 结论  49-51
  参考文献  51-54
第四章 短梗霉多糖对绿茶中茶多酚的保鲜作用  54-59
  1 材料与方法  54-56
    1.1 材料  54-55
      1.1.1 试剂和溶液  54-55
      1.1.2 主要仪器  55
    1.2 方法  55-56
      1.2.1 培养基及培养方法  55
      1.2.2 短梗霉多糖的提纯及鉴定  55
      1.2.3 绿茶的处理  55
      1.2.4 绿茶中茶多酚含量的测定  55-56
  2 结果与讨论  56-57
    2.1 短梗霉多糖的提纯  56
    2.2 短梗霉多糖的鉴定  56
    2.3 普鲁兰膜对绿茶中茶多酚的保护作用  56-57
  3 结论  57
  参考文献  57-59
第五章 论文小结与展望  59-62
  1 论文小结  59-60
  2 展望  60-62
攻读硕士期间出版和发表的论著、论文  62-63
致谢  63

相似论文

  1. 产酶溶杆菌OH11菌株胞外酶调控相关基因ctp的克隆及功能分析,TQ925
  2. 几种抗生素对酸奶发酵过程的影响,TS252.54
  3. 水稻黄单胞菌clp基因的克隆及功能研究,S435.111.4
  4. 不同氮源和打顶方式对烟叶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的影响,S572
  5. 水稻条斑病菌harpin基因的筛选和胞外多糖相关基因的鉴定,S435.111.42
  6. 产多糖根瘤菌Q32对硅酸盐矿物的风化作用及其机制研究,Q93
  7. 桃小食心虫病原真菌的致病性及其胞外酶的作用研究,S476.1
  8. 人黑色素瘤中TrkB的表达以及雷公藤内酯醇对其表达的影响,R739.5
  9. LPS、肿瘤细胞坏死释放物质对小鼠黑色素瘤B16细胞侵袭、转移能力的影响,R739.5
  10. 污泥消化优势嗜热菌筛选及其作用效果研究,X703
  11. 多西环素抑制黑色素瘤细胞黏附的分子机制研究,R965
  12. 人体黑色素瘤中LPPCN与VM的关系及其调控机制的初步研究,R739.5
  13. 乙型肝炎病毒抑制巨噬细胞TLR3、MDA-5和RIG-Ⅰ表达研究,R512.62
  14. 白芷提取液对内皮素ET介导的人黑素细胞黑色素合成的影响,R285
  15. 营养盐对微生物降解海水中石油污染物的影响及条件优化,X55
  16. VEGF-C表达及微淋巴管密度与黑色素瘤淋巴转移的相关性研究,R739.5
  17. 恩度对C57BL/6小鼠肺转移性黑色素瘤免疫状态的影响,R739.5
  18. α-干扰素联合化疗诱导黑色素瘤血管正常化中的初步研究,R739.5
  19. MicroRNAs及其靶基因在葡萄膜黑色素瘤和胃癌发生发展中的意义,R735.2
  20. 诱导pcDNA3.1-Egr1-EGFP-Omi/HtrA2对人眼脉络膜黑色素瘤细胞OCM-1凋亡的影响,R739.7
  21. 肿瘤损伤释放物质对肿瘤生长影响的研究,R730.2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预防医学、卫生学 > 营养卫生、食品卫生 > 营养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