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我国农村未观测金融风险管控研究

作 者: 高之岩
导 师: 任碧云
学 校: 天津财经大学
专 业: 金融学
关键词: 农村未观测金融 内生性 风险管控 金融监管
分类号: F832.1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29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未观测金融是我国农村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逐步显现。尤其是其对于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特殊重要性,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然而,不时爆发的区域性系统风险以及崩盘、跑路、自杀等恶性事件,又使人们对之有讳疾忌医的心理趋向。为了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我国农村未观测金融的实质,更好地对其风险进行有效管控,在金融发展、农村金融、风险管理和金融监管理论的框架下,证实了其内生性,实证检验了其与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揭示了其风险的微观机理和系统性风险的成因,在借鉴他国经验和总结历史教训的基础上,本文着重从监管角度对我国农村未观测金融风险管控问题进行了探讨。首先,在阐述我国农村未观测金融和已观测金融关系基础上,分析农村投融资主体的收益函数,运用激励相容模型研究比较农户的各种融资机制,发现农村未观测金融参与机制具有显著的比较优势。利用信息经济学方法分析了农户融资的信贷问题,由于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广泛存在,农户通过已观测金融贷款融资时面临严重的信贷配给。利用信号传递模型研究了农村信贷市场效率问题,证明了在农村未观测金融参与下,信贷市场只有已观测金融的市场完全失败和部分成功类型,转变为已观测金融和未观测金融共同参与下的市场完全成功和部分成功类型,市场效率得以提高。也就是说,我国农村未观测金融具有显著的内生性。其次,以我国农村未观测货币和信贷规模指标,作为反映我国农村未观测金融发展指标,农村经济增长量GDP、货币总量M2和农村万人大学生数量,作为反映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在回顾总结学术界关于未观测经济测算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学者已有对未观测货币和信贷测算方法的研究成果,对于我国农村未观测货币和信贷规模进行了测度,运用相关分析、因果关系分析,发现我国农村未观测金融和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间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进而构建联立系统方程模型,通过模型估计,发现我国农村未观测金融与农村经济社会间具有显著的相互作用关系,进一步证明了我国农村未观测金融的内生性特征。第三,以我国农村广泛存在的“标会”为例,在实际发生案例引导的基础上,总结了风险的具体表现形式,对我国农村未观测金融的风险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一是利用现金流分拆简约模型,在不失一般性的前提下,通过研究一对一关系,认为信息不对称是造成微观风险的原因。二是对于“标会”倒会风险的微观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不同情况下当事人的策略选择,得出了“标会”人数、会金规模、会首素质、退出成本等因素是“标会”倒会的主要原因。三是论证了标会系统性风险的成因,认为广泛存在的套利机会形成了对投机者的激励,信息屏蔽和信号发送是其主要手段,高退出成本则构成了及时止损的障碍。第四,在回顾了我国对于农村未观测金融的风险管控历史之后,对于我国农村未观测金融风险管控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国际上美国、日本、孟加拉和我国台湾地区对农村未观测金融的风险管控各有特色,值得借鉴。进而从原则、方式和机制三方面构建我国的农村未观测金融风险管控体系,认为在坚持监管法治、适度与效益并重和差别化监管原则的基础上,运用政府、行业和自身三种风险管控方式,通过信息检测与征信建设机制、基于信息共享的风险管控主体协调磋商机制、风险预警机制和突发事件的预案处置机制以实现对我国农村未观测金融的有效监管和风险控制。最后,对于上述分析的结论进行了系统总结,提出了政策建议,包括要积极促进我国农村未观测金融的良性发展、积极防范我国农村未观测金融的风险、强制退出机制的建立,以及强化法治、依法监管等。本文在理论与实证研究上均有不足,随着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人的城镇化建设的推进、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相关理论的演进和研究方法的改进,本文的研究必将推向新的高度和深度。

全文目录


内容摘要  4-6
Abstract  6-14
第1章 导论  14-36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4-18
    1.1.1 “三农”问题依然是当今中国发展的重大命题  14-15
    1.1.2 金融供给不足是制约我国农村发展的重要问题因素  15-16
    1.1.3 未观测金融是当今我国农村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  16-17
    1.1.4 我国的农村未观测金融依然问题重重  17-18
  1.2 研究目的、意义  18-19
    1.2.1 研究目的  18
    1.2.2 研究意义  18-19
  1.3 研究思路、方法与结构  19-24
    1.3.1 研究思路  19
    1.3.2 主要研究方法  19-22
    1.3.3 研究主要内容  22-24
  1.4 相关主要概念界定  24-27
    1.4.1 农村金融的概念  24-25
    1.4.2 未观测经济的概念  25-26
    1.4.3 农村未观测金融的概念  26-27
  1.5 农村未观测金融研究综述  27-34
    1.5.1 农村未观测金融的产生原因  27-30
    1.5.2 农村未观测金融的测度  30-31
    1.5.3 农村未观测金融的风险研究  31-32
    1.5.4 农村未观测金融的风险管控研究  32-34
  1.6 本文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之处  34-36
第2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36-58
  2.1 金融发展理论  36-43
    2.1.1 金融发展理论的渊源—货币金融理论  36-38
    2.1.2 金融发展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38-39
    2.1.3 金融发展理论的深化—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论  39-40
    2.1.4 金融发展理论的复兴—内生金融理论  40-42
    2.1.5 当代金融发展理论的新发展  42-43
  2.2 农村金融理论  43-46
    2.2.1 农业信贷补贴理论  43-44
    2.2.2 农村金融市场论  44-45
    2.2.3 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  45-46
  2.3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理论  46-52
    2.3.1 资产管理理论  46-48
    2.3.2 负债管理理论  48-49
    2.3.3 资产负债管理理论  49-50
    2.3.4 风险价值管理理论  50-52
  2.4 金融监管理论  52-58
    2.4.1 主要金融监管理论  52-54
    2.4.2 20世纪后20年金融监管理念不断发展  54-58
第3章 我国农村未观测金融的内生性分析  58-78
  3.1 农村未观测金融与已观测金融的关系分析  58-61
    3.1.1 农村未观测金融与已观测金融的融资关系分析  58-59
    3.1.2 农村未观测金融与已观测金融的投资关系分析  59-61
  3.2 农村金融主体的金融活动参与约束分析  61-65
    3.2.1 模型设定  61-62
    3.2.2 农村金融主体的收益与参与约束  62-65
  3.3 农村融资主体的融资机制分析  65-69
    3.3.1 农村未观测金融的参与机制  65-66
    3.3.2 抵押担保机制  66-67
    3.3.3 利率补偿等政府干预机制  67-68
    3.3.4 农业保险机制  68-69
  3.4 农村信贷市场的信贷配给分析  69-71
    3.4.1 基于信息不对称的农村信贷配给分析  69-70
    3.4.2 基于信息对称的农村信贷市场分析  70-71
  3.5 农村信贷市场的博弈均衡分析  71-77
    3.3.1 模型设定  71-72
    3.5.2 唯有已观测金融的农村信贷市场博弈均衡分析  72-74
    3.5.3 存在未观测金融的农村信贷市场均衡分析  74-77
  本章小结  77-78
第4章 我国农村未观测金融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影响的实证检验  78-98
  4.1 未观测金融规模的估算方法  78-86
    4.1.1 直接法  78
    4.1.2 间接法  78-86
  4.2 我国农村未观测金融规模的估算  86-89
    4.2.1 农村未观测货币(NOEM)的规模估算  86-88
    4.2.2 农村未观测信贷(NOEL)规模估算  88-89
  4.3 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89-91
    4.3.1 我国农村万人大学生(UN)  89-90
    4.3.2 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90-91
  4.4 相关性与因果关系检验  91-94
    4.4.1 数据的描述性统计  91-92
    4.4.2 相关性检验  92-93
    4.4.3 因果关系检验  93-94
  4.5 模型设定与估计  94-97
    4.5.1 模型设定  94
    4.5.2 结果估计  94-95
    4.5.3 模型估计结果分析  95-97
  本章小结  97-98
第5章 我国农村未观测金融的风险分析  98-116
  5.1 案例:福建福安市“标会”倒会风波  98-99
  5.2 我国农村未观测金融的风险形式  99-103
    5.2.1 农村未观测金融的内在风险  99-102
    5.2.2 农村未观测金融的外在风险  102-103
  5.3 我国农村未观测金融风险的微观机理  103-110
    5.3.1 “标会”结构与标价分析  104-107
    5.3.2 “标会”倒会风险的博弈分析  107-110
  5.4 我国农村未观测金融的系统性风险成因分析  110-115
    5.4.1 “标会”的套利激励  111-112
    5.4.2 信息屏蔽与信号发送机制  112-114
    5.4.3 “标会”的高退出成本障碍  114-115
  本章小结  115-116
第6章 我国农村未观测金融风险管控体系的考察与构建  116-142
  6.1 我国农村未观测金融风险管控的历史考察与问题分析  116-124
    6.1.1 我国农村未观测金融风险管控的历史考察  116-121
    6.1.2 我国农村未观测金融风险管控的问题分析  121-124
  6.2 农村未观测金融风险管控的国际借鉴  124-131
    6.2.1 典型国家和地区的农村未观测金融风险管控状况考察  124-129
    6.2.2 农村未观测金融风险管控的国际比较分析  129-131
  6.3 构建我国农村未观测金融的风险管控体系  131-140
    6.3.1 构建我国农村未观测金融风险管控体系的原则  132-134
    6.3.2 我国农村未观测金融的风险管控方式  134-136
    6.3.3 我国农村未观测金融的风险管控机制  136-140
  本章小结  140-142
第7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142-148
  7.1 主要结论  142-144
    7.1.1 农村未观测金融具有显著的内生性  142-143
    7.1.2 农村未观测金融微观主体—“标会”倒会风险成因  143
    7.1.3 农村未观测金融系统性风险的成因  143
    7.1.4 我国农村未观测金融与农村经济社会具有显著的相互促进作用  143-144
    7.1.5 法治是我国农村未观测金融监管的必然选择  144
  7.2 政策建议  144-146
    7.2.1 积极促进我国农村未观测金融的良性发展  144-145
    7.2.2 积极防范我国农村未观测金融的风险  145-146
    7.2.3 强制退出机制的建立  146
    7.2.4 强化法治、依法监管  146
  7.3 未来研究展望  146-148
参考文献  148-158
后记  158-159

相似论文

  1. 东亚金融合作研究,F833.1
  2. 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F279.2;F224
  3. 高管团队内部薪酬差距对公司绩效的影响研究,F224
  4. 人身意外险风险管控应对策略分析,F842.6
  5. 论金融消费者的法律保护,D923.8
  6. 广东电信公司法律风险管理体系优化研究,F626
  7. 基于我国房地产行业的保险资金投资研究,F842
  8. 论次贷危机后美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对我国的启示,F832.1
  9.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监管研究,F832.33
  10. 金融监管制度博弈分析,F224.32
  11. 工程项目风险管控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建模研究,F284
  12. 昆钢海外公司的风险管控及制度建设研究,F272
  13. 当代艺术品投资的风险管控,J124
  14. 保险资金运用过程中的风险管控国际比较与研究,F842
  15. ABC银行企业信贷风险管控研究,F832.4
  16. 上市银行高管薪酬和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F832.3;F224
  17. 影子银行体系风险监管研究,F224
  18. 彭州市长城节能有限公司融资担保案例,F279.26
  19. 混业经营趋势下对中国金融监管协调问题的研究,F832.1
  20. 茶树内生真菌与宿主植物相互作用的初步研究,S435.711
  21. 衍生金融交易信息披露制度研究,D922.28

中图分类: > 经济 > 财政、金融 > 金融、银行 > 中国金融、银行 > 金融、银行体制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