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中国柑橘炭疽病病原种类及种群遗传多样性研究

作 者: 陈国庆
导 师: 李红叶
学 校: 浙江大学
专 业: 植物病理学
关键词: 柑橘炭疽病 胶孢炭疽菌 尖胞炭疽菌 平头炭疽菌 种群遗传多样性
分类号: S436.66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148次
引 用: 2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柑橘炭疽病是柑橘上重要的常发性病害,为害新梢、叶片、花器、幼果、果梗以及引起贮藏期蒂腐烂果,某些年份在局部地区会爆发流行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然而国际上有关柑橘炭疽病的研究并不深入,国内的研究更是屈指可数。本文就我国柑橘炭疽菌属(Colletotrichum spp.)真菌引起的病原种类,以及优势种群的种群遗传多样性开展了研究,获得如下结果。对来自浙江,江西,广东,福建,湖南,重庆和云南等地不同柑橘类型(品种),不同发病器官的炭疽病材料进行分离培养,获得220个单孢菌株。依据在PDA培养基上的培养特征和分生孢子的形态,病菌可分为3个类型,A:菌落颜色白色至深青色,变化多样,生长速率1.2-1.7 cm/天,产生鲜红色分生孢子堆,孢子呈棍棒状,两端钝圆,大小12.5~18.6×4.7~6.0μm;B:菌落灰白色,生长速率0.6~0.8 cm/d,产生淡红色孢子堆,分生孢子梭形,两端尖,12.4-14.8×4.1~5.1μm;C:菌落青色,生长速率居于A,B之间,1.0-1.3 cm/d,产生橘黄色分生孢子堆,分生孢子新月形。测定这3个类型菌株的致病性表明:A和C类型菌株均能侵染椪柑(Citrus reticulata)嫩梢、花器和成熟的果实,引起典型的症状;而B类型菌株只能感染椪柑的花器,能够在椪柑的叶片和成熟果实上存活,但不能引起发病,其寄生具有很强的组织特异性。应用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和尖孢炭疽菌C. acutatum的种特异性引物CgInt/ITS4和CaInt/ITS4进行PCR扩增,发现引物CgInt/ITS4能从A类菌株扩增到约450bp目标片段,CaInt/ITS4能从B类菌株中扩增到约490bp目标片段,但该两对引物均不能从C类菌株扩增出片段。选取3种类型部分菌株应用通用引物ITS4/ITS5扩增rDNA-ITS区域,克隆测序结果在NCBI上比对,发现A类型菌株(HN-L01,JX-F10,CQ-L03,GD-B15)与胶孢炭疽菌C.gloeosporioides(AJ301988,AM947679)同源性为99%,B类型菌株(YN01,YN02,YN-3-16)与C. acutatum(AJ301964,AJ301932)的同源性为99%,C类菌株(XY-01,XY-02)与平头炭疽菌C. truncatum(AY266380,AJ301944)相似度为99%。综合国外文献和本研究结果,A和B型可确定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和尖孢炭疽菌C. acutatum: C类型暂定为平头炭疽菌Ctruncatum,鉴于该病菌尚未在柑橘上发生和为害的报道,需要作进一步的研究确定。在获得的菌株中,C. gloeosporioides占96.3%,分布各个采样省份,占据绝对优势;C. acutatum只是从云南瑞丽的莱檬(C.aurantifolia)上发现,占1.4%;而C. truncatum菌株来自云南和广东,只占2.3%。综上所述,引起我国柑橘炭疽病的病原有3个,以胶孢炭疽菌为优势种群。利用5对引物Bt2a/Bt2b,GSF1/GSR1,GDF1/GDR1,CLl/CL2,ITS4/ITS 5分别扩增β-微管蛋白(beta tubulin-2-gene, BT),谷氨酸合成酶(glutamine-synthetase, GS),三磷酸脱氢酶(glyceraldehyde-3-phosphate dehydrogenase, GDPH),钙调蛋白基因(calmoudulin, Cal)和核糖体DNA转录间隔(ITS)的部分序列,应用软件MEGA4.0的邻接法(neighbor--joining method,N-J)构建系统进化树来研究柑橘上的C. gloeosporioides的群体遗传变异。结果表明:ITS和BT基因序列都不能有效地揭示出C. gloeosporioides种下的变异水平,来自柑橘的菌株以高相似度聚为一类;Cal,GDPH,GS对揭示C. gloeosporioides群体遗传变异是有效的,其中C. gloeosporioides群体依Cal序列可聚为Cal-Ⅰ和Cal-Ⅱ两个亚群,依GDPH可聚为GD-Ⅰ和GD-2Ⅱ两个亚群,依GS序列聚为GS-Ⅰ,GS-Ⅱ,GS-Ⅲ,GS-Ⅳ共4个亚群。3种基因序列形成的各亚群间在菌株构成上有一定的重合性,但又不尽相同。最后将5个基因序列合并后构建的系统进化树显示除了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包括Ⅰ,Ⅱ,Ⅲ,Ⅳ,Ⅴ,Ⅵ,Ⅶ,Ⅷ共8个小亚群。其中Ⅰ,Ⅱ,Ⅲ,Ⅳ,Ⅴ,Ⅵ构成大亚群Group A, VI,Ⅶ构成另一个大类群Group B。综合分析发现,柑橘上C. gloeosporioides群体遗传变异与地理来源,寄主种类,发病器官等均没有相关性,而与分生孢子的形态大小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即,Group A的菌株分生孢子为长棍棒状,长而窄,大小为16.3~18.6×4.7~5.3μm,平均为16.9×5.0μm;Group B菌株的分生孢子为短棍棒形,短而宽,大小12.5~14.7×4.9~6.0μm,平均为13.9×5.4μm.

全文目录


致谢  6-9
摘要  9-11
ABSTRACT  11-14
第一章 文献综述和本研究的意义  14-32
  第一节 柑橘炭疽病  14-26
    1 炭疽病的危害与分布  14-15
    2 炭疽病症状  15-16
    3 炭疽病病原  16-18
    4 病害流行  18-20
      4.1 病害循环  18-20
      4.2 流行因素  20
    5 病害防治  20-26
  第二节 炭疽病菌遗传多样性  26-30
    1 遗传多样性研究方法  26-28
      1.1 同工酶分析技术  26
      1.2 分子标记技术  26-28
      1.3 DNA序列分析  28
    2 植物炭疽病菌遗传研究进展  28-30
      2.1 形态学变异  28-29
      2.2 致病性  29
      2.3 分子手段  29-30
  第三节 本研究的意义  30-32
第二章 柑橘炭疽病病原分离鉴定  32-47
  一 前言  32-33
  二 材料与方法  33-36
    1 供试材料  33
    2 实验方法  33-36
      2.1 菌株分离纯化  33
      2.2 病原菌形态与培养性状  33-34
      2.3 致病性测定  34
      2.4 PCR检测  34-36
  三 结果与分析  36-45
    3.1 分离结果与供试菌株的选择  36-40
    3.2 致病性测定  40-43
    3.3 PCR检测结果  43-44
    3.4 ITS序列分析  44-45
  四 结论与讨论  45-47
第三章 柑橘炭疽病菌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  47-69
  一 前言  47-48
  二 材料与方法  48-51
    2.1 供试材料  48
    2.2 培养性状、孢子形态和多菌灵敏感性  48-49
    2.3 致病性  49
    2.4 基因组DNA提取  49
    2.5 引物设计  49-50
    2.6 PCR反应体系  50
    2.7 克隆测序  50
    2.8 数据分析处理  50-51
  三 结果与分析  51-67
    3.1 菌株来源  51
    3.2 生物学特性  51-52
      3.2.1 菌落特征  51
      3.2.2 生长速率  51
      3.2.3 孢子形态  51-52
    3.3 多菌灵敏感性  52
    3.4 致病性测定  52-56
    3.5 各菌株间遗产多样性分析  56-67
      3.5.1 基于β-微管蛋白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进化树  56
      3.5.2 基于ITS序列构建的系统进化树  56
      3.5.3 基于钙调蛋白基因Cal序列构建的系统进化树  56-57
      3.5.4 基于三磷酸脱氢酶GDPH序列构建的系统进化树  57
      3.5.5 基于谷氨酸合成酶GS序列构建的系统进化树  57-58
      3.5.6 基于5基因组合序列构建的系统进化树  58-67
  四 讨论  67-69
参考文献  69-73

相似论文

  1. 双钩异翅长蠹不同地理种群遗传多样性研究,S763.3
  2. 我国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社会型鉴定及不同地理种群遗传差异性分析,S433
  3. 橡胶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致病相关突变体表型分析及插入位点定位,S763.7
  4. 柑橘炭疽病的生物学特性及其拮抗酵母菌的研究,S436.66
  5. 黄柏炭疽病(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的研究,S435.671
  6. 阿月浑子炭疽病的鉴定及其防治,S436.64
  7. 中国葡萄炭疽病病原菌的鉴定及种群分化的研究,S436.631.1
  8. 开封地区桂花炭疽病菌的生物学特性及病菌毒素性质的研究,S436.8
  9. 橡胶树对炭疽病抗病机制的研究,S435.76
  10. 柱花草炭疽病原菌的RAPD分析,S435.424
  11. 胶孢炭疽菌的遗传多样性,S432.4
  12. 薏苡炭疽病的鉴定及一氧化氮在植物抗病性中作用的研究,S432.42
  13. 橡胶老叶炭疽病病原菌的生物学、对药物的敏感性及ITS序列分析,S763.7
  14. 浙江省两地草莓灰霉病菌对异菌脲和嘧霉胺的抗药性评价及其分子机制研究,S436.68
  15. 胶孢炭疽菌作为防除波斯婆婆纳的生物除草剂产业化相关技术的研究,TQ457
  16. 红掌炭疽病病原的鉴定、分子检测及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S436.8
  17. 胶孢炭疽菌侵染柿树的细胞学研究及CGTA1基因的克隆,S436.65
  18. 林麝AFLP的多态性研究及产麝性能的标记分析,S865.41
  19. 东祁连山高寒阴湿地区山生柳种群遗传多样性研究,Q948
  20. 栉孔扇贝中分子遗传标记的研究及应用,Q953

中图分类: > 农业科学 > 植物保护 > 病虫害及其防治 > 园艺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 > 果树病虫害 > 柑桔类病虫害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