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能源消费与四川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作 者: 阮杰
导 师: 鲁万波
学 校: 西南财经大学
专 业: 应用统计
关键词: 经济增长 能源消费 协整分析 因果关系检验 误差校正模型
分类号: F127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2年
下 载: 82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自改革开放以来,四川省的国民经济一次又一次跨越式的增长。然而高速的经济增长却是伴随着较高耗能、低效率的增长方式。在当前,节能减排思想已经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经济增长的质量也成为考核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指标。促进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发展,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要想把握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就必须深入研究能源消费增长速度,能源储藏和消费结构、能源消费强度、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经济增长方式等更具体的问题。这种研究不仅具有其理论意义,在实践上也有着很强的指导作用。在现阶段,如何在保持四川省经济平稳发展的基础上,降低单位GDP能耗以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成为了一个重要且有价值的议题。然而,纵观国内外学者关于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我们发现,不同研究方法的选取、不同地区的选取、不同时间跨度的数据选取、不同时间间隔数据的选取都会使分析结果千差万别。针对特定地区进行的研究,具有与其它地区完全不同的实践意义。尽管国内对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成果已然非常丰富,但对于四川省特有的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还少有一个系统、深入的研究。在理论意义上,关于四川省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分析,是对地区性问题的一种更系统、更深入、更具体的探索,是对国内外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理论的一种补充;在实践意义上,通过区域性能源消费及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对发现能源消费总量及构成部分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联系,引导经济发展战略方向,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科学实现节能减排等,都有着很强的指导作用。因此本文以作为西部中心区域的四川省作为研究对象,选取了自1978年改革开放后至2011年的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的年度数据作为研究资料,以理论分析、描述性统计以及计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四川省特有的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特点进行深入的研究,得到特定的四川省的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关系的结论,并进而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具体而言,本文的研究路径如下:首先,本文在第二部分对将要涉及到的理论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其中包括了国民经济增长的定义、经济增长方式的分类、经济增长的衡量指标、能源与能源消费的定义、能源消费强度的定义与计算、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的定义与计算等内容。在这一部分,通过对各个指标所反映的经济意义,以及各指标不同的数值范围所具有的不同特点进行介绍,为下文研究四川省经济增长现状及能源消费现状作了铺垫。同时,依照当前中国统计年鉴以及能源统计年鉴中的常用做法,将能源结构划分为煤类、油类、天然气以及水核电四大类,并在接下来按照这一分类对能源消费结构以及能源消费各个构成部分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然后,本文的第三部分通过对四川省1978-2011年的经济增长数据和能源消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着力指出并解释了当前四川省经济增长的现状和能源消费的现状以及其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本文认为,当前四川省经济增长的速度很快、能源消费结构日趋合理、能源消费强度即单位GDP能耗逐年下降、经济增长速度大于能源消费增长速度从而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较低,经济增长的质量日益提高。但是另一方面,四川省的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由于历史因素的影响,四川省当前的产业结构并不合理、能源消费结构也与能源储藏结构不相协调、单位GDP能耗水平就全国而言仍处于较高位置,离能源资源充分利用、合理配置仍有较大距离。紧接着,本文选取了四川省1978-2011年的GDP以及能源消费总量、煤类消费量、油类消费量、天然气消费量以及水电消费量进行计量经济分析。在对各组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之后发现,它们均为一阶单整时间序列,故对GDP与各组能源消费数据两两之间,可以建立协整关系。协整检验的结果显示,GDP与能源消费总量、煤类消费量、油类消费量、天然气消费量以及水电消费量之间均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进一步对其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又发现,存在着GDP到能源消费总量、煤类消费量、油类消费量、天然气消费量以及水电消费量的单向的因果关系。这表明GDP的增长会引起能源消费量的增加而能源消费的增加却不能导致经济增长。于是本文进一步以GDP为解释变量,各能源消费量为被解释变量,建立了五个误差修正模型并发现了它们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和短期调整路径。在建立长期均衡式的时候,通过检验结果发现模型存在自相关的问题,故对模型采用广义差分进行了修正,修正后的模型系数的显著性和可决系数均得到了提高,并且排除了自相关性。最后,根据本文的分析,针对四川省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问题,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建议:节约资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合理利用地区优势,提高清洁能源消费比重;努力开发各种能源消费,实现能源消费结构多元化发展;提高第三产业比例,优化工业结构、产业结构。当然,在得到一些有意义的结果的同时,本文的研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由于四川省各产业结构历年的能源消费的足够数据的获得比较困难,本文并没有深入针对四川省产业结构与能源消费之间的关系进行进一步深入的探究,而这个方向对于四川省能源消费政策以及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全文目录


摘要  4-7
ABSTRACT  7-10
目录  10-12
1 绪论  12-20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14
    1.1.1 选题背景  12-13
    1.1.2 研究意义  13-14
  1.2 文献综述  14-17
    1.2.1 国外研究成果  14-15
    1.2.2 国内研究成果  15-17
  1.3 论文特色  17
  1.4 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  17-20
    1.4.1 研究方法  17
    1.4.2 研究内容  17-20
2 经济增长能源消费的相关理论综述  20-24
  2.1 经济增长的相关理论  20-21
    2.1.1 经济增长的定义  20
    2.1.2 经济增长方式的分类  20-21
    2.1.3 经济增长的衡量  21
  2.2 能源消费的相关理论  21-24
    2.2.1 能源及能源消费  21-22
    2.2.2 能源消费强度与能源消费弹性系数  22-24
3 四川省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现状分析  24-34
  3.1 四川省经济增长现状分析  24-26
  3.2 四川省能源消费现状分析  26-34
    3.2.1 四川省能源消费总量及结构分析  26-30
    3.2.2 四川省能源消费强度及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分析  30-34
4 四川省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34-48
  4.1 数据来源与数据处理  34-35
  4.2 误差修正模型的相关理论  35-37
    4.2.1 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  35-36
    4.2.2 时间序列的协整检验  36-37
    4.2.3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37
    4.2.4 误差修正模型(ECM)  37
  4.3 基于协整理论的四川省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分析  37-46
    4.3.1 四川省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平稳性检验  37-40
    4.3.2 四川省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协整关系检验  40-43
    4.3.3 四川省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43-44
    4.3.4 四川省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误差修正模型  44-46
  4.4 本章小结  46-48
5 总结与展望  48-52
  5.1 总结  48-50
    5.1.1 结论  48-49
    5.1.2 建议  49-50
  5.2 展望  50-52
参考文献  52-55
后记  55-56
致谢  56

相似论文

  1. 青海省公路网时空演化与区域经济增长的耦合关系研究,F127;F224
  2. 研究生教育规模与经济增长关系之研究,G643
  3. 东北三省区域经济增长的趋同性研究,F127
  4. 中部地区城乡收入极化程度变化研究,F127
  5. 基于制造业集聚视角的吉林省经济增长研究,F427
  6. 中国环境管制体制及其绩效研究,X321
  7. 税收、人力资本投资和经济增长,F812.42
  8. 中国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F832;F124;F224
  9. 生产者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对江苏经济影响的实证研究,F719
  10. 制度文化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F224
  11. 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F279.2;F224
  12. 中国经济增长与经济结构的关系研究,F124;F121
  13. 后危机阶段扩大我国消费需求研究,F224
  14. 基于SD的吉林省人才流失预警模型及仿真结构研究,C964.2
  15. 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F124;F224
  16. 我国公共卫生支出的绩效分析,R197.1
  17. 低碳经济下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研究,F205
  18. 黑龙江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研究,F127
  19. 2000-2009年中国居民生活能源消费与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分析,X24
  20. 后危机时期我国积极财政政策效果研究,F812.0
  21. 技术采用成本与经济增长收敛性分析,F113

中图分类: > 经济 > 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 > 中国经济 > 地方经济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