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新媒体环境下我国网络“媒介审判”现象研究

作 者: 苏亚娟
导 师: 高萍
学 校: 北京印刷学院
专 业: 传播学
关键词: 网络舆论 媒介审判 媒介监督 司法公正
分类号: G206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4年
下 载: 318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目前,很多学者都在研究与“媒介审判”的相关议题,特别是针对新媒体环境下的网络媒介审判现象有了更为集中的关注,如人民网舆情频道就分别在6月27日、6月28日的“今日舆情解读”栏目上发表题为《司法和舆论需要相互尊重》、《秉公执法方能消解舆论质疑》两篇文章,文章分别就最近活跃在网上的热点事件进行了数据整理和评析,试图探讨媒介监督与司法独立的关系以及相关对策,本文尝试梳理这些被大众广为熟悉的案件,并从中选取新媒体环境下网络“媒介审判”的典型案例,试图分析新媒体环境下媒介审判的表现,并辅以实证研究资料,探析网络媒介审判形成的原因,阐述其正面及负面影响,并思考解决之道。如何在司法与舆论中寻找到那个平衡点,使网络舆论和大众媒体对司法的监督不至于过度、越位而形成媒介审判,司法系统和法律工作者对网络舆论和大众媒体不至于过于排斥和厌恶,需要双方都摆出一种合作共赢的态度和努力的行为。在网络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司法机关应当把握平等沟通和资源整合的原则,积极整合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的优势资源,综合运用网络编辑“议程设置”功能去预设司法话题、引导主流民意;而新闻媒体则需坚守新闻专业主义,客观、公正、不夹杂感情地报道新闻事实,在“替民伸冤、为民请命”的道德追求之前,把握好“度”,切忌不能煽动民怨,网络媒体也应该主动把社会当中主流的声音和态度言论等带给受众,在最大程度、最广范围内疏导舆论;网民更应该善待自己的话语权,尊重司法流程,尊重司法权威,谨慎发表个人言论,提高自身的自律意识和法律素养。

全文目录


摘要  3-4
ABSTRACT  4-7
绪论  7-11
第一章 概述  11-18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1-12
  1.2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2
  1.3 基本概念的界定  12-16
  1.4 研究意义  16-18
第二章 网络媒介审判现象的成因及形成过程  18-28
  2.1 形成媒介审判现象的宏观原因  18-22
  2.2 形成网络媒介审判现象的的微观原因  22-26
  2.3 网络“媒介审判”现象和传统“媒介审判”现象的异同  26-28
第三章 个案分析及传播学解构  28-36
  3.1 网络媒介审判现象的典型案例分析  28-32
  3.2 网络“媒介审判”现象的传播学解构  32-36
第四章 网络媒介审判行为对社会的影响  36-41
  4.1 网络舆论监督对社会的正面影响  36-38
  4.2 网络媒介审判行为对社会的负面影响  38-41
第五章 对网络媒介审判行为的反思及对策  41-45
  5.1 国家权力机关要建立健全司法独立的机制  41-42
  5.2 满足网民对舆情案件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42
  5.3 司法机关和网络编辑要及时引导舆论  42-43
  5.4 新闻媒介要加强媒介自律  43-44
  5.5 加强对网民的媒介素养教育  44-45
结语  45-48
致谢  48-49
参考文献  49-52
附录  52-57

相似论文

  1. 民主法治视域下网络监督问题研究,D630.9
  2. “媒体审判”现象探析,D926
  3. 网络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其对策研究,G206
  4. 论司法公正的网络媒体监督,D926
  5. 网络舆论监督中的意见领袖分析,G206
  6. 网络社群参与公共决策的群体极化效应理论研究及实证分析,G206
  7. 突发性危机事件的网络舆论处置—考察我国网络执政的一个视角,D630
  8. 网络舆论监督与政府应对,D630
  9. 论我国公民的舆论监督权,D921
  10. 论我国陪审制度的历史演变及发展趋势,D926.2
  11. 网络舆论对我国政府决策的影响:机制与后果,G206
  12. 网络舆论影响公共政策过程研究,G206
  13. 网络事件的心理学分析,G206
  14. 论法官的自由裁量权,D926.2
  15. 网络舆论对我国公共决策的影响研究,G206
  16. 网络舆论中的网民心理与网络舆论引导,G206
  17. 公共事件视角下的交通肇事新闻报道研究,G212
  18. 论网络舆论对我国政府决策的影响,G206
  19. 食品安全事件中的网络舆论监督,F203
  20. 探析网络舆论对我国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G206
  21. 我国刑事法律援助制度回顾与反思,D924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信息与知识传播 > 信息与传播理论 > 传播理论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