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大学生课程学习投入度的影响因素分析-以H大学为例

作 者: 赵蕾
导 师: 张俊超
学 校: 华中科技大学
专 业: 教育经济与管理
关键词: 大学生 课程 学习投入度 影响因素 建构主义
分类号: G642.0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66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大学生学习投入度是国际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近几年来日益受到国内学者的重视,但总体来说,我国对于大学生学习投入度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对大学生学习投入度的研究不仅彰显了“以学生学习和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而且对于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质量评估和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具有重要意义。为探索大学生课程学习投入度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采用质的研究方法,运用扎根理论研究范式,在预研究基础上选取了H大学学的9名全日制在校大二工科生和2名大学教师进行了深度访谈,并辅之以课堂实地观察等方式收集了大量一手资料。论文严格遵循扎根理论的研究程序,对收集的一手资料进行编码、分析和归纳,最终构建了大学生课程学习投入度影响因素理论分析模型,并运用一些描述性材料对模型中的子范畴进行了解释和说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本研究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观察视角。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的过程,同时,个体的学习是在一定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的,学习是知识的社会协商。这些思想奠定了本文的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通过对大学生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学习行为研究,笔者发现,当前大学生课程学习缺乏主动性,学习有效性较低,课程学习投入度普遍不高。影响大学生课程学习投入度的因素主要有认知因素、情感因素和制度行为因素。认知因素作为大学生课程学习的原有经验,在课程学习过程中起到基础性的作用。情感因素彰显了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主体性地位,作为非智力因素在课程学习中起到了能动性的作用。大学生既具有个体性,也具有社会性,身为社会人的大学生,与之密切相关的制度行为因素对其课程学习投入起到了较强的潜隐性作用。由于个体差异性,这三个因素对大学生的影响程度和作用力度又是不尽相同的。在影响大学生课程学习投入度的过程中,这三个影响因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也不是独立发生作用的,更不是非此即彼的,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作为一个整体共同影响着学习主体的学习投入行为。最后,本研究在深入分析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提高大学生课程学习投入度的方法路径。第一,要注重大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兴趣,鼓励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加强元认知监控能力,提高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做好充分的准备;第二,打破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藩篱,根据学科性质和学科特点,强化提高大学生专业认知和实践能力,革新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提倡情境性教学和合作式探究教学,将学生的知识学习浸润到现实生活当中;第三,完善学校建制,实行课程改革,优化课程设计,改革高等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最近发展区”,适当增加学业挑战度。

全文目录


摘要  5-7
Abstract  7-11
1 绪论  11-42
  1.1 问题缘起  11-13
  1.2 研究意义  13-17
  1.3 核心概念界定  17-20
  1.4 文献综述  20-40
  1.5 问题聚焦  40-42
2 研究设计  42-58
  2.1 研究思路  42-44
  2.2 研究内容  44-45
  2.3 研究方法  45-47
  2.4 抽样说明  47-50
  2.5 资料收集  50-52
  2.6 资料分析和概念框架的建构  52-56
  2.7 信度和效度检验  56-57
  2.8 伦理道德问题  57-58
3 大学生课程学习投入度的现实扫描  58-75
  3.1 课前 准备学习——实然与应然的反差  58-63
  3.2 课中 教师与学生——最熟悉的陌生人  63-69
  3.3 课后 被动地主动投入学习  69-73
  本章小结  73-75
4 大学生课程学习投入度影响因素分析  75-121
  4.1 认知因素  75-89
  4.2 情感因素  89-104
  4.3 制度行为因素  104-118
  本章小结  118-121
5 提高大学生课程学习投入度的方法路径  121-135
  5.1 注重培养大学生非智力因素  121-125
  5.2 鼓励教师探索多元化教学方式  125-129
  5.3 完善学校建制,使管理者成为合格的“牧羊人”  129-134
  本章小结  134-135
6 结论、创新与不足  135-138
  6.1 结论  135-136
  6.2 研究的创新之处  136-137
  6.3 研究的不足之处  137-138
后记  138-140
参考文献  140-147
附录1 学生用访谈提纲  147-149
附录2 教师用访谈提纲  149-150
附录3 观察指南  150-151
附录4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课题及发表文章  151

相似论文

  1. 新课程下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与问题表征的研究,G633.6
  2.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评价方法的实施研究,G633.67
  3. 高中政治新课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整合探索,G633.2
  4. 断指再植患者重返工作的影响因素分析,R658.1
  5. 马洛—克罗恩社会赞许性量表的修订及相关研究,B841.7
  6. 美国“写作教室”理论与实践初探,G633.3
  7.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科教电视节目编导策略研究,G222.3
  8. 中印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之比较研究,G623.58
  9. 中考数学创新性试题分析与命题研究,G633.6
  10. 农村高中教师课程观现状调查研究,G632.3
  11. 对农村初级中学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调查与研究,G633.6
  12. 中职学校数学课程校本教材编写研究,G633.6
  13.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科学信仰研究,G641
  14. 独立学院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研究,G642.3
  15. 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管理研究,G642.3
  16. 高职课程改革研究,G712.3
  17. 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几个问题及其解决策略,G632.3
  18.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高中地理概念教学策略研究,G633.55
  19. 对体育类大学生学业自尊、身体自尊、内隐自尊以及与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G807.4
  20. 大学生应对能力现状及其干预研究,B844.2
  21. 来华留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B849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教育 > 高等教育 > 教学理论、教学法 > 教学研究与改革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