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乡村治理中的乡一村关系研究

作 者: 唐逢九
导 师: 左高山
学 校: 中南大学
专 业: 行政管理
关键词: 乡村治理 乡—村关系 压力型体制 乡政村治 国家与社会
分类号: D422.6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38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乡—村关系是指代表国家行使行政管理权的乡镇政府和代表村民行使自治权的村民委员会之间的关系,其实质是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农民、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关系。乡—村关系不仅直接影响乡、村两级组织的运作效能,而且关系到乡村治理绩效,进而关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国家的长远发展。在追溯前人研究路向和梳理以往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分析和引介核心概念、理论和分析框架,并结合乡—村关系嬗变过程的历史性回顾,提出建国以来乡—村关系的变迁路径是:“行政指令型”—“控制指导型”——“互动合作型”。主体部分结合实证调研成果总结了乡—村关系失衡的表征及原因,包括乡镇行政权与村民自治权的相互挤压、乡镇指导的缺位与村民自治的异化、乡镇财政困境与村庄公共服务供给缺失、基层干部与群众关系日渐疏远等四大问题,以及压力型体制及其“惯性”、财权与事权失衡的基层财政体制、乡村社会传统因素制约、转型期乡村利益结构多元化、乡镇党政合一与村两委干部“一肩挑”趋势等五大原因。最后,以构建互动合作型乡—村关系为目标,分别从加强制度供给的规范性调适路径、深化治理理论的多元性调适路径和改革乡村治理结构的适应性调适路径三个维度展开论述。

全文目录


摘要  4-5
Abstract  5-9
1 导论  9-28
  1.1 研究缘起  9-10
  1.2 选题意义与研究目的  10-12
    1.2.1 选题意义  10-12
    1.2.2 研究目的  12
  1.3 核心概念  12-15
    1.3.1 乡村治理  12-13
    1.3.2 乡—村关系  13-15
  1.4 国内外研究述评  15-23
    1.4.1 国内研究述评  15-21
    1.4.2 国外研究述评  21-23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23-24
  1.6 资料来源与研究对象  24-28
    1.6.1 资料来源  24-25
    1.6.2 研究对象  25-28
2 乡—村关系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28-40
  2.1 论基础:从治理到乡村治理  28-37
    2.1.1 西方治理理论的兴起与发展  28-32
    2.1.2 国内治理理论的拓展与实践  32-37
  2.2 分析框架:国家—社会  37-40
3 建国以来乡—村关系历史变迁  40-52
  3.1 秩序恢复与重建时期的乡—村关系  40-41
  3.2 人民公社体制中的乡—村关系  41-44
  3.3 村民自治背景下的乡—村关系  44-46
  3.4 乡—村关系演变路径及趋势  46-52
    3.4.1 行政指令型乡—村关系  47-48
    3.4.2 控制指导型乡—村关系  48-49
    3.4.3 互动合作型乡—村关系  49-52
4 碰撞与冲突:乡—村关系诸问题  52-74
  4.1 乡镇行政权与村民自治权的相互挤压  52-61
    4.1.1 乡镇行政权对村民自治权的挤占  53-56
    4.1.2 村民自治权对乡镇行政权的反制  56-61
  4.2 乡镇指导的缺位与村民自治的异化  61-66
    4.2.1 村民自治制度的“选举化”  62-63
    4.2.2 民主选举的违规现象严重  63-65
    4.2.3 村委会自治取代村民自治  65-66
  4.3 乡镇财政困境与村庄公共服务供给缺失  66-70
    4.3.1 乡镇基层政府财政困境  67-68
    4.3.2 公共服务供给失衡  68-70
  4.4 基层干部与农民关系日渐疏远  70-74
5 传统与变革:乡—村关系不顺的原因分析  74-91
  5.1 压力型体制及其“惯性”  74-77
  5.2 财权与事权失衡的基层财政体制  77-80
  5.3 乡村社会传统因素制约  80-84
  5.4 转型期乡村利益结构多元化  84-86
  5.5 乡镇党政合一与村两委干部“一肩挑”趋势  86-91
6 互动与合作:乡—村关系调适路径  91-106
  6.1 加强制度供给的规范性调适路径  91-97
    6.1.1 健全法律法规,理顺乡—村关系  92-93
    6.1.2 完善基层政绩考核制度  93-94
    6.1.3 建立财权与事权对等的基层财政体制  94-96
    6.1.4 构建供给与需求相对应的基层公共物品供给模式  96-97
  6.2 深化治理理论的多元性调适路径  97-101
    6.2.1 发展村集体经济,巩固村民自治的经济基础  97-98
    6.2.2 提升农民自组织能力,拓宽社会参与途径  98-99
    6.2.3 培育和强化公民意识,提升村民民主能力  99-101
  6.3 改革乡村治理结构的适应性调适路径  101-106
    6.3.1 正确认识乡—村关系在乡村治理中的特殊地位  101-102
    6.3.2 乡镇政府的存与废:乡村治理结构改革思路  102-104
    6.3.3 创新乡村治理结构  104-106
结语:变革乡村社会中的乡—村关系  106-108
参考文献  108-115
附录1:调查问卷  115-120
附录2:访谈提纲  120-121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121-122
致谢  122

相似论文

  1. 从国家农民到社会农民的农民人权嬗变,A811
  2. 资源分配方式对乡村治理的影响,D422.6
  3. 村民自治视角下的乡村治理问题研究,D422.6
  4.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国家和民间社会的关系探究-以苏州昆曲保护为例,J825
  5. 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思想及当代意义,B089
  6. “青县模式”与乡村治理结构创新,D422.6
  7. 治理视野下中部地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影响因素研究,F320
  8. 自治抑或他治:社区居民自治中的国家控制,C912.81
  9. 宗族势力对乡村治理的影响研究,D422.6
  10. 治理性干旱,C912.82
  11. 风水信仰、地方性共识与乡村治理的文化网络,C912.82
  12. 中部农区城镇化动力机制及相关问题研究,C912.8
  13.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治理变革的探索,D422.7
  14. 国家介入与村民行动,C912.82
  15. 国家与社会互动下的社区民主自治研究,C916
  16. 乡村精英的回归:乡治的新路径,D422.6
  17. 我国基层民主与乡村治理相互促进机制及其完善途径研究,D422.6
  18. 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D60
  19. 社会转型:国家与乡村社会的互惠关系,C912.82
  20. 苗族乡村治理研究,D422.6
  21. 我国弱势群体就业援助法律制度研究,D922.5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 > 农民运动与组织 > 中国农民运动与组织 > 农民工作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