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地方政协民意表达机制研究

作 者: 王力
导 师: 张正军
学 校: 西北大学
专 业: 公共管理
关键词: 人民政协 民意表达 协商民主
分类号: D628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14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使社会结构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一些原有的社会群体不断分化,一些新的社会群体相继涌现,群众的利益诉求也呈现出多样化。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和民主政治建设的深入发展,这些群体迫切需要参与公共事务管理,将自身的利益诉求体现在政府的公共决策之中。在这种形势下,人民政协作为以社会群体为单位进行公共参与的一条制度化渠道,就必须对群众表达民意的愿望做出回应。同时,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把人民政协作为发扬我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平台,把协商民主作为我国民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党中央赋予人民政协的一项新任务。一个民主的制度,要求体现大多社会成员的意志,保障社会大多数成员的利益。因此,提高民意表达工作的水平,使大多数人的意愿能够体现在公共决策之中,是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个基础层面。人民政协要实现从民主协商向协商民主的转变,解决其在民意表达方面存在的问题就是工作的核心。但以人民政协目前的组织形式和工作方式要应对这一需求还存在许多困难。参加人民政协的单位覆盖面不够广,一些新的社会群体尚未进入政协组织;现有的参加单位的职责和工作方式还不科学,所反映的意见代表性不强;政协各种工作手段之间缺少配合和联系,对于收集的意见难以作出科学的分析、整合和运用。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以民意表达机制为导向,对人民政协的组成结构和工作职能进行调整。首先要明确人民政协的定位,通过对比人民政协、人民代表大会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找出人民政协在民意表达工作中的特性。其后,按照协商民主理论的要求,从体现协商的多元性出发,拓宽政协组织的覆盖面,将不同群体的意愿纳入政协民意表达的范围;从体现协商的包容性出发,增强反映民意的代表性,注重对不同意见的分析和整合:从体现协商民主的平等性出发,调整人民政协工作方式,使不同的民意主体能够平等、自主的表达意愿;从体现协商的程序性出发,科学设置人民政协民意表达机制的流程,使民意表达工作规范运行。同时,要注重对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提高人民政协民意表达工作的效率,使人民政协能够从容应对群众日益增长的民意表达需求。

全文目录


摘要  3-4
Abstract  4-8
第一章 引论  8-15
  1.1 研究的意义  8-9
  1.2 研究综述与本文创新  9-13
    1.2.1 文献综述  9-11
    1.2.2 本文的研究成果和创新  11-13
  1.3 研究方法和结构  13-15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简析  15-26
  2.1 民意表达  15-20
    2.1.1 民意的概念分析  15-16
    2.1.2 民意表达研究对民意概念的使用  16-19
    2.1.3 民意表达的概念  19-20
  2.2 人民政协的民意表达  20-26
    2.2.1 人民政协的民意表达职能  20-22
    2.2.2 人民政协民意表达机制的定位  22-26
第三章 地方政协民意表达机制的现状  26-35
  3.1 地方政协民意表达机制的特殊性  26-28
  3.2 地方政协民意表达机制的运行情况  28-35
    3.2.1 人民政协的组成  28-30
    3.2.2 人民政协民意表达工作的方式  30-35
第四章 地方政协民意表达工作存在的问题  35-40
  4.1 民意代表性不强  35-37
  4.2 民意表达的主体缺位  37-38
  4.3 民意表达工作的质量不高  38-40
第五章 原因分析和协商民主理论的治理启示  40-51
  5.1 对地方政协民意表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0-43
    5.1.1 民意表达自身产生的原因  40-41
    5.1.2 传媒技术发展所带来的影响  41-43
  5.2 协商民主理论的治理启示  43-51
    5.2.1 协商民主理论阐释  43-45
    5.2.2 协商民主理论的主要理念  45-48
    5.2.3 协商民主理论对于改进政协民意表达工作的启示  48-51
第六章 地方政协民意表达工作发展思路及建议  51-63
  6.1 对地方政协民意表达工作的思路  51-52
    6.1.1 确立民意表达在地方政协工作中的核心地位  51-52
    6.1.2 巩固地方政协作为制度化民意表达渠道的地位  52
  6.2 建议  52-63
    6.2.1 增强委员的民意代表性  52-55
    6.2.2 加强界别工作  55-58
    6.2.3 规范协商程序  58-61
    6.2.4 加强政协机关工作  61-63
总结  63-64
参考文献  64-70
后记  70

相似论文

  1. 公众参与城市规划的制度研究,D922.181
  2. 新时期人民政协参政议政职能研究,D628
  3. 中国乡村协商民主研究,D422.6
  4. “围脖”·围观·围堵,G206
  5. “协商民主”理论视角下公民参与问题研究,D621.5
  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研究,D627
  7. 政协提案在政府决策中的作用研究,D628
  8. 协商民主视角下农村基层民主机制建设研究,D422.6
  9. 网络民意的公共政策功能分析,D630
  10. 论政治博客对协商民主的建构,D627
  11. 论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协商民主,D627
  12. 网络民意与网络问政,D630
  13. 中国社会背景下协商民主稳定功能研究,D627
  14. 政协组织通过协商民主参与政府决策研究,D627
  15. 网络民意表达与司法独立关系之研究,D926
  16. 中西协商民主之比较,D627
  17. 论协商民主的文化基础,D627
  18. 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的起源、形成和发展,D627
  19. 中国协商民主实现依据及实现形式研究,D627
  20. 论协商民主在我国的发展及其完善,D627
  21. 协商民主视野下的中国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研究,D627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中国政治 > 政治制度与国家机构 > 地方各级政治协商会议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