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论协商民主在我国的发展及其完善

作 者: 裴静静
导 师: 郑曙村
学 校: 曲阜师范大学
专 业: 政治学理论
关键词: 民主 协商民主 政治发展
分类号: D627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205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协商民主理论是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一种理论,是政治学家针对自由主义民主或选举民主过于强调自由而忽视平等倾向的一种修正,是民主理论在当代的新发展。协商民主作为一种民主的决策体制或理性的决策形式,每个公民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并倾听别人的观点,都能平等地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包括对道德问题提供协商的空间,在理性的讨论和协商中做出大家都能接受的决策。我国社会正处于一个由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变、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由封闭文化向开放文化转变的社会进步过程中,社会利益关系更为复杂,新矛盾、新问题层出不穷,为提高我国政治体制的社会适应性和有效性,就必须切实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协商民主与目前我国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的多样性相适应,与中国传统“和谐”的政治文化相适应。协商民主在中国的运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选举民主的压力,对现阶段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具有特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很值得我们思考与研究。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在理论分析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协商民主在中国发展现状、遇到的问题,以协商民主理论和政治参与理论的相关知识为分析工具,为中国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协商民主探索一条有效的实现路径,从制度和利益以及文化层面促进中国的民主进程,最终促进国家、社会的全面发展。写作运用的具体研究手段主要有两项,一是文献法,通过多种渠道广泛收集尽可能全面的相关文献,了解和吸收90年代以来国内外理论界关于协商民主理论的研究成果,为论文的撰写提供充足的理论支撑。二是比较分析法,探讨当代中国与西方在协商民主问题上之异同,以便学习和借鉴西方协商民主的理论成果和实践形式。在对中国民主协商实然分析的基础上,推动中国民主协商的实践,促进中国民主政治发展。本文以中国当前的协商民主现状为研究对象,以中国发展协商民主取得的成绩为研究的入手点,以现在协商民主在中国发展遇到的问题为研究的关键点,借助协商民主理论和政治参与理论的相关知识,从制度方面、人民政协、扩大公民有序参与具体方式上提出了解决途径,比较系统、深入地研究中国特色协商民主的实现路径问题,体现多学科的交叉研究,拓展协商民主研究的新领域。

全文目录


摘要  3-4
Abstract  4-7
导言  7-10
  (一) 问题的提出  7
  (二) 研究综述  7-9
  (三) 学术价值  9-10
一、协商民主:兴起背景、涵义与特征  10-15
  (一) 协商民主兴起的背景  10-11
  (二) 协商民主的涵义  11-14
    1.西方学者的主要观点  11-12
    2.我国学者的主要观点  12-13
    3.我的观点  13-14
  (三) 协商民主的特征  14-15
    1.包容性  14
    2.平等性  14
    3.协商性  14-15
    4.公开性  15
    5.责任性  15
二、协商民主在我国的丰富实践形式  15-18
  (一) 政治制度框架中的协商民主实践  15-17
    1.基本政治制度蕴含的协商民主实践  15-16
    2.政党制度层面的协商民主  16
    3.人民政协是典型形态的协商民主  16-17
  (二) 社会治理层面的协商民主实践  17
  (三) 基层民主层面的协商民主实践  17-18
  (四) 公共参与层面的协商民主实践  18
三、当前协商民主在我国发展遇到的主要问题  18-24
  (一) 出现的主要问题  19-23
    1.公民参与人大立法缺少制度依据  19
    2.人民政协还不够完善  19-20
    3.社会成员之间缺乏有效协商  20
    4.协商场所的不足  20-21
    5.公民政治能力薄弱  21
    6.非制度化协商民主还不完善  21-22
    7.精英主义倾向  22-23
  (二) 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  23-24
    1.社会结构分化导致利益分配多元化  23
    2.政治参与出现了多元梗阻  23-24
五、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协商民主的对策  24-34
  (一) 发展和完善基本政治制度中的协商民主形式  24-26
    1.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24-25
    2.加强民主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  25
    3.发展社会生活中的基层民主和群众自治  25
    4.在立法过程中引进协商民主  25-26
  (二) 完善人民政协的典型协商民主形式  26-27
    1.充分发挥人民政协参与者的主体性作用  26
    2.充分发挥人民政协的科学决策作用  26-27
    3.充分发挥人民政协的协商沟通作用  27
  (三) 促进有效协商的达成  27-28
    1.发挥大众媒介的积极作用  27-28
    2.鼓励社会团体的发展  28
    3.政府应加快制定有关协商的各种制度  28
  (四) 构建"公民参与网络"  28-30
    1.构建网络平台实现官民互动  29-30
    2.运用网络科技扩大民主参与  30
  (五) 普及民主教育培育公民协商理性  30-31
    1.普及平等价值观念  30
    2.强调真诚互信  30-31
    3.培养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31
  (六) 解决非制度化参与的方法  31-32
    1.培育非政府组织力量  31
    2.促进其向制度范式转化  31-32
    3.提倡关注公共利益  32
    4.建立有效的监督系统  32
  (七) 应对精英主义的方法  32-34
    1.确保协商主体政治地位的平等  32-33
    2.提高公共决策合法性  33-34
结语  34-35
参考文献  35-37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37-38
致谢  38

相似论文

  1. 塞缪尔·亨廷顿的政治稳定理论研究,D09
  2. 毛泽东、邓小平民主政治思想比较研究,A841
  3. 广东从化参与式村民自治问题研究,D422.6
  4. 福建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研究(1949-1976),D665
  5.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阈下的增量民主研究,D621
  6. 民主法治视域下网络监督问题研究,D630.9
  7.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231
  8. 社会学视角下完善基层党组织选举制度的路径思考,D267
  9. 民进党民粹式政治动员研究,D675.8
  10. 民主化视阈下我国村民自治制度研究,D422.6
  11. 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改革与完善的路径选择,D25
  12. 论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的制度化建设,D262.11
  13. 后冷战时期国际关系民主化探究,D819
  14. 小学班干部选拔模式对学生民主参与能力的影响,G625.1
  15. 城市居民的公民参与;结构与测量,B849
  16. 中国区域性网上社区的舆情研究,G206
  17. 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民主政治思想研究,A841
  18. 党员主体性视域下的党内民主建设研究,D262.11
  19. 政府职能转换背景下人大执法检查工作的完善,D624
  20. 互联网时代下的中国网络政治发展研究,D621.5
  21. 网络政治参与分析,D621.5

中图分类: > 政治、法律 > 中国政治 > 政治制度与国家机构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