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国民党人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问题研究

作 者: 谭园园
导 师: 仲崇建
学 校: 齐鲁工业大学
专 业: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关键词: 国民党人 马克思主义 早期传播
分类号: A811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4年
下 载: 0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占据重要地位。在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早期研究中,学术界将注意力主要集中在李大钊、陈独秀、瞿秋白、邓中夏等共产党人及其作品上,对国民党人在此领域的研究相对较少。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主要从苏俄十月革命正式开始的,正如毛泽东所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①然而,在此之前,国民党人就已经开始对马克思主义展开了介绍和探究,毛泽东就说“讲马克思主义倒还是国民党在先”,②为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和应用做出了重要努力与贡献。在马克思主义传播史上,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起主流作用,但国民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早期国民党人因国际、国内等方面环境的影响,通过日本、欧美等渠道在《星期评论》、《建设》等理论阵地将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让其在中国大地广泛传播,促使马克思主义深入民众,并最终使其成为指导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深入而全面的对此领域的展开研究,对于梳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学说在中国由“星星点点”到广泛传播的发展历程,对于深入理解和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有着重要意义。本文着重从四个方面展开对国民党人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分析研究。在第一部分,从国际和国内两个角度分析了国民党人传介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环境;第二部分,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入华的传播渠道及理论阵地,从日本、西欧等的传入渠道和《民报》、《星期评论》等为代表理论阵地进行了研究;第三部分,这一部分为本文的重点,即国民党人与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的内容,本文通过大量原始文献着重在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阶级斗争、劳工思想、科学社会主义这五个方面展开论述,力图完整清晰的表达出国民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具体内容的宣传及研究贡献;第四部分,国民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早期传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文最后一部分对国民党人传介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做出了中肯的评价,既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又带有一定的缺憾和不足。

全文目录


摘要  8-9
ABSTRACT  9-11
前言  11-21
  一、 选题目的和意义  11-12
  二、 学术界研究现状  12-18
  三、 主要内容与构架  18-19
  四、 研究方法  19-20
  五、 创新点  20-21
第一部分 国民党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环境  21-29
  一、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国际环境  21-23
    (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引起中国革命者的反思  21-22
    (二)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引起中国革命者的关注  22-23
    (三) 欧美日社会革命运动高涨使中国革命者寄希望于马克思学说  23
  二、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国内环境  23-29
    (一) 社会条件——五四运动爆发  24-25
    (二) 文化条件——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25-26
    (三) 物质条件——工人阶级的崛起  26-27
    (四) 历史契机——学习西学的失败  27-29
第二部分 国民党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方式  29-37
  一、 传入渠道  29-32
    (一) 日本渠道  29-30
    (二) 西欧渠道  30-32
  二、 理论阵地  32-37
    (一) 《民报》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32-33
    (二) 《觉悟》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33-34
    (三) 《星期评论》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34-36
    (四) 《建设》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36-37
第三部分 国民党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内容  37-51
  一、 唯物史观  37-39
    (一) 说明唯物史观产生、发展的过程并给予较高评价  37-38
    (二) 概括和阐述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38
    (三) 驳斥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非难  38
    (四) 以唯物史观解读历史、观察现实  38-39
  二、 政治经济学  39-42
    (一) 阐释经济学基本概念、论述经济进化历史过程  40
    (二) 介绍剩余价值学说及阶级对立的基本观点  40-41
    (三) 阐述劳动的二重性学说  41-42
  三、 阶级斗争学说  42-44
    (一) 阶级及阶级斗争的基本概念  42
    (二) 产生阶级及阶级斗争的原因  42-43
    (三) 运用阶级斗争探究社会和历史  43
    (四) 阶级斗争产生的客观必然性  43-44
    (五) 如何消灭阶级斗争  44
  四、 劳工思想  44-47
    (一) 中国劳工运动的状况  45
    (二) 中国与欧美劳工运动的差距  45-46
    (三) 解决劳工问题的办法  46
    (四) 戴季陶劳工思想的转变  46-47
  五、 社会主义学说  47-51
    (一) 阐释社会主义的产生及含义  47-48
    (二) 对社会主义态度的转变  48
    (三) 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设想  48-49
    (四) “社会主义社会实现”的途径  49-51
第四部分 国民党人在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过程中的评价分析及现实启示  51-63
  一、 国民党人对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的评价分析  51-56
    (一) 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51-53
    (二) 奠定国共合作基础  53-55
    (三) 国民党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局限性  55-56
  二、 国民党人对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的现实启示  56-63
    (一) 马克思主义一开始就表现出较强的生命力  57
    (二) 重视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57-60
    (三)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青年中的宣传教育  60-63
结语  63-65
参考文献  65-75
致谢  75-77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77

相似论文

  1.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A811
  2. 遭遇乌托邦: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困境及其可能出路,X2
  3.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231
  4. 唯物史观视域下的民生问题,D61
  5.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宗教政策研究,D635
  6. 传播学视域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研究,B27
  7.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D61
  8.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研究,A811
  9. 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研究,D61
  10. 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考察与经验启示,D231
  11.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研究,D26
  12. 国际金融危机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分析,A811
  13.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创新思想研究,D61
  14.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生态文明建设研究,A811
  15. 农民主体性问题探微,D420
  16.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探析,G641
  17. 爱德华·苏贾社会—空间辩证法的哲学批判,B712.59
  18.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际竞争地位研究,A811
  19. 论当代中国大学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传统,G641
  20. “灌输理论”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G641
  21. 大学生村官:农村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的现实选择,G641

中图分类: >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 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 > 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 > 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的学习和研究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