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叙事语篇研究的修辞视角

作 者: 徐永
导 师: 胡曙中
学 校: 上海外国语大学
专 业: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关键词: 叙事语篇 西方修辞 理据 契合点 跨学科研究
分类号: H05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4年
下 载: 5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语篇研究是现代语言学继结构主义语言学和生成语言学之后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语言学的一个研究领域,而且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已涉及许多不同的学科和领域,比如,人类学、哲学、心理学、认知科学等学科,呈现出跨学科研究的特点和趋势。目前语篇研究包括结构、功能、体裁、类型、语境、互动交际、语篇与社会秩序的建构等其它跨学科性研究。然而语篇研究领域针对语篇类型所作的分析比较少,更鲜有对语篇类型之一的叙事语篇开展跨学科性的研究。修辞理论,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易经》上就有了“修辞立其诚”;西方从古希腊修辞学传统直至当今的修辞观,传承几千年,构成极具西方特色的西方修辞学理论体系。20世纪语言研究领域的“修辞转向”更是凸显了修辞学在人文学科中的位置,以及对其它学科的解释力。本论文正是从西方修辞学的视角对语篇类型之一——叙事语篇,进行跨学科的综合研究。之所以选择从修辞的视角来解读叙事语篇,另一层原因是国内外语言学界还很少有这方面的研究,而文学批评领域对叙事以及文本的叙事性的修辞诠释比较片面。随着跨学科研究的不断兴起,这种从修辞的视角对叙事语篇所开展的这种交叉学科研究无疑是人文学科研究的发展趋势。本研究尝试探索叙事语篇研究的修辞理据,以Aristotle等为代表的古希腊修辞思想家所构筑的古典修辞学理论体系是当代语言学科研究之基础,叙事语篇研究或者说话语分析理论之缘起。就西方修辞学理论和叙事语篇研究的关联性而言,研究发现二者在目的、结构、语境、交际、作者与受众、动机、跨学科性等几方面的研究有契合之处,两门学科研究的最大契合点都是通过语言这种象征符号,以受众为对象的交际活动,而且都和社会现实密切相关,注重研究的社会交际性,这也为从修辞的视角研究叙事语篇给出了学理理据。论文选择相关修辞理论,其中包括修辞象征性、修辞动机、修辞情境、修辞互动观、劝说、同一等经典修辞学理论对叙事语篇进行阐释,研究发现从西方修辞的视角能廓清叙事语篇的生成和理解机制。本课题作为一种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注重以质性研究方法为主,这种研究重视以思辨研究为基础,并适时地结合量性研究方法,加以一定的实证分析,廓清了叙事语篇研究的修辞理据性,明确了西方修辞学和叙事语篇研究的契合之处,最为重要的是确定了从西方修辞的视角能澄清叙事语篇的生成和理解过程。而且这种对叙事语篇的阐释,从理论层面上讲,拓宽了叙事语篇研究的视野,同时课题从修辞的视角诠释叙事语篇,在一定程度上也拓展了修辞学的研究范围;研究成果也有一定的应用和推广价值。

全文目录


致谢  5-7
摘要  7-9
Abstract  9-11
目录  11-15
第一章 引论  15-24
  1.1 选题题解  15-19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9-20
  1.3 研究框架和方法  20-21
  1.4 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  21-23
  1.5 主要创新点  23-24
第二章 相关研究述评  24-49
  2.1 引言  24
  2.2 语言学中的叙事语篇研究  24-28
    2.2.1 语类、语篇类型、语域  24-27
    2.2.2 语言学中的叙事语篇研究  27-28
  2.3 文学中的叙事研究  28-38
    2.3.1 经典叙事学  29-31
    2.3.2 后经典叙事学  31-38
      2.3.2.1 修辞性叙事学  32-37
      2.3.2.2 女性主义叙事学  37-38
      2.3.2.3 认知叙事学  38
  2.4 叙事语篇研究方法  38-48
    2.4.1 Schiffrin 的语篇分析分类法  39-44
    2.4.2 Gee 的语篇分析分类法  44-45
    2.4.3 国内语篇研究  45-47
    2.4.4 叙事语篇研究方法  47-48
  2.5 小结  48-49
第三章 叙事语篇研究的修辞理据  49-87
  3.1 引言  49
  3.2 修辞学 —— 叙事语篇研究之源  49-77
    3.2.1 西方修辞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49-58
      3.2.1.1 古典修辞理论  49-54
      3.2.1.2 中世纪及文艺复兴时期修辞理论  54-55
      3.2.1.3 近现代时期修辞理论  55-56
      3.2.1.4 新修辞理论  56-58
    3.2.2 叙事语篇研究的修辞理据  58-77
      3.2.2.1 语言研究与修辞学  58-65
      3.2.2.2 语篇研究中的修辞理据  65-74
      3.2.2.3 叙事的修辞性  74-77
  3.3 西方修辞学研究与叙事语篇研究的接口  77-86
    3.3.1 修辞研究与叙事语篇研究之异  77-78
    3.3.2 修辞研究与叙事语篇研究的契合点  78-86
  3.4 小结  86-87
第四章 叙事语篇的修辞阐释  87-133
  4.1 引言  87
  4.2 西方修辞学理论对叙事语篇研究的启示  87-101
    4.2.1 修辞作为诱发合作的象征行为对叙事语篇的阐释  87-95
      4.2.1.1 修辞的诱发合作的象征特性  87-92
      4.2.1.2 作为诱发合作的象征行为的修辞对叙事语篇的阐释  92-95
    4.2.2 修辞作为叙事语篇研究的旨归  95-101
      4.2.2.1 修辞性叙事语篇  95-99
      4.2.2.2 Fisher 的叙事范式  99-101
  4.3 修辞情境与叙事语篇生成  101-115
    4.3.1 修辞情境  101-110
      4.3.1.1 Bitzer 的修辞情境理论  102-106
      4.3.1.2 Vatz 的修辞情境论  106-108
      4.3.1.3 Burke 的修辞情境观  108-110
    4.3.2 修辞情境与叙事语篇生成  110-115
      4.3.2.1 语境  110-112
      4.3.2.2 语境与叙事语篇  112-113
      4.3.2.3 修辞情境与叙事语篇生成  113-115
  4.4 修辞动机与叙事语篇理解  115-124
    4.4.1 修辞动机  115-121
      4.4.1.1 动机  115-116
      4.4.1.2 Burke 的戏剧五元模式  116-120
      4.4.1.3 Burke 的修辞动机观  120-121
    4.4.2 修辞动机与叙事语篇理解  121-124
      4.4.2.1 叙事语篇理解  121-123
      4.4.2.2 修辞动机与叙事语篇理解  123-124
  4.5 修辞互动观与叙事交流  124-132
    4.5.1 修辞互动观  124-129
      4.5.1.1 修辞中的施事者  124-125
      4.5.1.2 修辞中的受众  125-126
      4.5.1.3 修辞互动观  126-129
    4.5.2 叙事交流  129-131
    4.5.3 修辞互动观与叙事交流  131-132
  4.6 小结  132-133
第五章 叙事语篇的修辞视角研究的应用  133-139
  5.1 引言  133
  5.2 实例 1  133-136
  5.3 实例 2  136-137
  5.4 小结  137-139
第六章 结论  139-143
  6.1 本研究的核心观点  139-140
  6.2 本研究的主要贡献  140-141
  6.3 问题与展望  141-143
附录  143-148
参考文献  148-160

相似论文

  1. 从西方修辞的角度评析新华网对外报道的有效性,H315
  2. 俄汉语名称特点对比研究,H136
  3. 数字短片在非正式学习中的应用研究,G206
  4. 文化视角下的英汉词语理据性对比研究,H313
  5. 典型理论与中国经典诗词意境的典型效应及其延伸,I207.22
  6. 从西方修辞学受众的角度解读《汤姆叔叔的小屋》及其舞台改编剧中受众意识的转换,I712
  7. 试谈西方修辞学在大学英语课程中的建设,H319
  8. 越南汉文写卷俗字研究,H44
  9. 喜剧台词变异修辞艺术探究,H15
  10. “不由不听的讲坛”,H315
  11. 俄汉全译之换译探析,H35
  12. 以彼之道,来振己声,H05
  13. 对外汉字字理教学法研究,H195
  14. 从西方修辞学角度比较研究中美媒体可信度,H05
  15. 西方修辞学视角下的先秦儒家话语,H13
  16. 中西方传统书信艺术差异之修辞分析,H315
  17. 从西方修辞学角度看“CCTV杯”英语演讲大赛,H311.9
  18. 英汉日复合动词对比分析,H36
  19. 广告中的修辞人格,H05
  20. 修辞与合作,H030
  21. 从西方修辞学的角度重新解读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H05

中图分类: > 语言、文字 > 语言学 > 写作学与修辞学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