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语言自然主义:哲学与科学方法

作 者: 陈劲松
导 师: 李基安
学 校: 上海外国语大学
专 业: 英语语言文学
关键词: 语言自然主义 奎因的自然主义 乔姆斯基的自然主义 语言的自然化认识论 语言本体论
分类号: H0-05
类 型: 博士论文
年 份: 2014年
下 载: 18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语言自然主义一直是语言哲学和科学的认识方法以及研究手段之一。最早的语言自然认识方法源于柏拉图的《克拉底鲁篇》,在这部作品中阐释了语言与自然的关系,提出了语言现实主义,奠定了后世语言、思维和世界的三维模式。语言的自然主义方法与现代语言学理论密切相连,奠定了形式逻辑、心理和社会的三位一体的研究方法。形式逻辑蕴涵语言的形式化和公理化,在自然主义角度借鉴了自然哲学的认识手段;而心理和社会分别假定语言是心理和社会产物,从自然主义角度标识了经验化的语言心理和社会过程。三位一体的研究方法从认识论角度构成了语言先验主义、唯理主义和经验主义的认识论体系,分别假定语言是先天的内在禀赋和后天的行为及刺激的产物,二者均为自然主义认识方式,可依赖理性主义进行归纳和建构。传统的语言自然主义思想在本文中作为语言自然化认识论以及语言的自然方法的理论基础。在评价奎因和乔姆斯基语言自然主义思想基础上,文章尝试把语言从认识领域转到本体领域,也就是把语言放到包括心理和社会范畴的更开阔的自然主义范畴,从而描述语言的自然属性和特征。在这里,论文尝试用本体论代替认识论,即语言不仅反应客观存在,本身也是客观存在的一个部分,可以用最基本的物理法则来描述和界定。在此意义上,本文采用两个视角:哲学和科学视角。哲学构成本文的研究目的,蕴涵四位一体的语言认识论,即“心理—社会—形式逻辑—物理”四位一体的研究模式;而科学所指研究对象,也就是把语言简化成较抽象的物理实体,从而在物理学框架下分析语言的心理和社会动态过程。本论文重新认识和解读传统上世界、思维以及语言三者的关系,语言与后两者一样,为客观世界的组成部分,具有本体属性;因此,语言不仅是客观世界与心理世界的载体,本身也是所反映的对象。本文旨在为哲学认识论、科学自然论以及语言禀赋/经验论提供参考理据,为语言学的研究提供全新的认识视角。在本论文中,我们将跨越传统意义上语言各色假说,强调语言不仅是心理和社会过程,兼容了刺激-反应-理念-输出等一系列程序,同时语言也是物理过程,语言的物理过程是语言存在的根本动因。语言不仅是工具,同样也是客观存在。语言的本体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先验主义和经验主义,弱化各自理论的极端性,强化解释的充分性。本论文研究目的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尝试理解语言与自然的关系,语言可以作为自然体系的一个部分对待,享有本体上的现象和存在属性;第二,在语言自然化认识论的框架下,语言等同于抽象的物理系统,除了受制于社会和心理法则之外,同样受制于最基本物理法则。在此意义上,语言同时是微观和宏观系统,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并存。第三,语言的物理主义可以充分揭示语言所分享的热力学特征,秩序与混沌属性可以等同于语言的形式与功能,从而从自然主义角度解释了形式主义与功能主义的对立与融合,进一步在自然主义框架下融合语言的先验主义、经验主义和唯理主义。

全文目录


相似论文

  1. 俄语外来词的本土化及其深层解读,H35
  2. 翻译理论家本雅明研究,H059
  3. MDI语义标记编辑器的设计与实现,TP311.52
  4. 基于本体的工程预算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TP311.52
  5. 伽达默尔语言本体论研究,B089
  6. 仿真脚本规范化描述与应用研究,TP391.9
  7. 混杂系统中基于模型的集成智能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TP18
  8. 语言本体论观照下刘禹锡咏史怀古诗英译文本研究,H315.9
  9. 日常交际中话语的空间性研究,H0-05
  10. 文化维度理论视角下的文化差异性研究,H0-05
  11. 跨文化交际中的词汇空缺,H0-05
  12. 中美时间取向对比研究,H0-05
  13. 语言经济学相关问题研究,H0-05
  14. 语言变异视角下的流行语研究,H0-05
  15. 英汉拒绝言语行为的跨文化研究,H0-05
  16. 语言经济学视域下网络语言的分析,H0-05
  17. 基于中英文实例的网络语言社会语言学研究,H0-05
  18. 博客语言的性别差异研究,H0-05
  19. 语言研究基础的哲学思考,H0-05
  20. 交际距离理论在中国文化语境中的适用性研究,H0-05
  21. 符号学视野下的城市文化元素研究,H0-05
  22. 语言文化学框架下民族文化定型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H0-05

中图分类: > 语言、文字 > 语言学 > 语言理论与方法论 > 语言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