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网络公共领域的构筑及身份/认同的建构

作 者: 戴轶飞
导 师: 陈龙
学 校: 苏州大学
专 业: 传播学
关键词: 网络公共领域 身份/认同 建构认同 归属感 豆瓣网
分类号: G206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0年
下 载: 569次
引 用: 3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近年来的一系列舆论事件表明网络舆论已愈来愈显示其影响力,其民主意义凸显无疑,已然成为社会舆论的导航媒体。每一次事件真相的揭露,每一次各方辩论的交锋,都体现出网络正成为我国公民探讨公共事务的重要空间。除了充满政治色彩话题的时政论坛,颇具生活化、人文化气息的商业性质论坛是否也属于网络时代的新型公共领域呢?本文选择豆瓣网以及豆瓣网的用户作为研究对象,以公共领域理论学说为研究框架,尝试总结出信息时代公共领域的构成因素,或者说是产生条件,包括以下四点:共同话题的产生、原则上对所有人都平等开放、有限理性的真诚言语沟通、意见多元化。在此基础上挖掘出豆瓣网所体现的网络时代的公共领域功能,并以汉娜·阿伦特等人在公共领域理论方面的相关论述作为突破口,尝试将公共领域理论与身份/认同的理论相结合,从受众心理和身份/认同建构这个新的视角来考察豆瓣网是如何让“线上”—“线下”公共领域相融合的,研究发现豆瓣网在使网络与现实公共领域建立良性互动的同时,也让其用户建构了身份认同,最后在此基础上探讨网络公共领域的存在价值,及其对于个人彰显个性、建构认同的重要意义。

全文目录


中文提要  4-5
Abstract  5-8
绪论  8-13
  一、问题的提出  8-10
  二、研究理论与论题的相关性阐述  10-11
  三、研究方法  11-13
第一章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13-28
  一、研究的理论基石  13-18
    (一) 公共领域理论  13-16
      1. 汉娜·阿伦特的公共领域观点综述  14-15
      2. 查尔斯·泰勒的公共领域学说综述  15
      3. 网络(虚拟)公共领域的概念界定  15-16
    (二) 身份/认同理论  16-18
  二、文献综述  18-28
    (一) 国外学者关于网络公共领域的研究  18-19
    (二) 我国大陆学者关于网络公共领域的研究  19-26
      1. 对于公共领域的研究  20-21
      2. 对于我国网络空间中公共领域的研究  21-26
    (三) 台湾学者关于网络公共领域的研究  26-28
第二章 信息时代公共领域的构筑要件  28-40
  一、共同话题的产生  28-30
  二、原则上平等开放  30-35
    (一) 被误读的公共领域之“平等”与“开放”  30-31
    (二) 开放性vs.“数字鸿沟”  31-32
    (三) 平等性vs.“话语霸权”和“沉默的螺旋”  32-33
    (四) 豆瓣网努力创建最大程度“平等”的网络公共领域  33-35
  三、有限理性的真诚言语沟通  35-38
  四、意见多元化  38-40
第三章 网络公共领域提供较佳论证、重构线下生活  40-46
  一、书评/影评/乐评——我读/我看/我听  41-42
  二、豆瓣同城——虚拟回归现实的桥梁  42-46
第四章 网络公共领域创造建构认同的平台  46-57
  一、认同与认同危机  46-48
  二、自我表达产生内容从而建构认同  48-54
    (一) 生产文本,展示自我  48-53
    (二) 解读他人,建构认同  53-54
  三、对于豆瓣的群体认同  54-57
结语  57-58
参考文献  58-60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60-61
谢辞  61-62

相似论文

  1. 大众标注及其在高校图书馆中的应用,G258.6
  2. 员工组织仪式文化感知对其工作绩效的影响,B849
  3. 边缘境遇下的女性书写,I313.06
  4. 交往范式及其对泰国社会现代转型的启示,B089.1
  5. 叙事时间理论下《骨》中人物的身份认同分析,I712.074
  6. 台湾文学的文化形象与身份认同,I206.7
  7. 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研究,C912.82
  8. 网络互动与公共领域的重构,G206
  9. 网络公共领域公民意识的建构研究,G206
  10. 对原开封犹太人“融回”人员的人类学调查,C912.4
  11. “群己权界”视角下的网民行为规范及保护,G206
  12. Web2.0时代的网络交往研究,G206.3
  13. 网络“圈子”的群体交往特点研究,C912
  14.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归属感研究,C913.5
  15. 微博视域下公民话语权的变迁,G206
  16. 从文化的迷失到觉醒:《最蓝的眼睛》的多重种族问题的解读,I712.074
  17. 结婚高消费的社会学分析,C913.1
  18. 身份与跨文化交际,C912
  19. 论《公主学院》中的成长主题,I712
  20. 从许霆案看网络公共领域对司法审判的影响,D926.2

中图分类: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 信息与知识传播 > 信息与传播理论 > 传播理论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