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甲骨卜辞文学研究

作 者: 刘昕
导 师: 蔡先金
学 校: 济南大学
专 业: 中国古代文学
关键词: 甲骨卜辞 卜辞文体 诗性特质 散文特质 传播接受
分类号: I206.2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3年
下 载: 16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甲骨卜辞具有文学性。对甲骨卜辞进行文学关照,分析其在文体结构、诗歌属性、叙事方式、传播接受等方面的文学属性,对于再现文学源头以及深刻理解中国文学传统中的诗乐思想、忧患意识、审美意绪、民族精神等十分必要,有助于推动卜辞文学以及整个古代文学的研究与发展。甲骨卜辞中已经蕴含着丰富的文学思想。在卜辞的文体结构考察中,从叙辞、命辞、占辞、用辞、验辞的各自属性入手,可以归纳出殷商时期独具特性的卜辞文体。通过综合衡量促使这一文体形成的历史条件与当时先民的思维水平和表达能力,可以管窥殷周先民的民族文化特质及其思维方式与心理机制的深层结构。在卜辞的诗性特质考察中,典型的诗性卜辞所呈现出有规律的书面状态、音韵性质和表达方式。我们将其与相对成熟的诗歌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卜辞确实具备诗歌的某些特征,卜辞与诗歌之间也的确存在着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先民在卜辞文学的创作过程中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诗性思维。在卜辞的散文叙事考察中,卜辞文学的叙事模式得到梳理。通过归纳这一模式所表现出的典型形式,我们进一步发掘出卜辞文学在叙事过程中所体现出的文学特性。从文学的叙事角度入手,分析卜辞文学的叙事风格、叙事方式、叙事顺序,探寻卜辞作为早期文学所表现出的独特叙事特征,及其与后世文学叙事手法的发展、流变之关系,以及对后世文学叙事的深远影响。在卜辞的传播接受考察中,我们从文学理论的角度研究了卜辞文学的仪式性传播和社会性接受。卜辞文学以敬畏的心态、特殊的选材、复杂的程式为卜辞仪式注入一种神秘色彩,在当时因无法认知自然想象而迷信征兆、希望神迹的情况下,使先民达到一种心理需求上的自我满足,并以此牢牢掌握群众心理,起到愚民效应。而当时普遍存在的神灵观念使得民众愿意相信人与神之间可以通过某种途径产生沟通,进而获得神灵的指引,又因某些时候卜辞的应验,愈发加剧了民众对神灵的崇拜,因而笃信神灵、重视仪式,使得神灵观念、巫术观念深入人心,进而形成一种社会风气,促进了卜辞文学的传播与接受。以甲骨卜辞为依据,我们可以充分还原当时社会生活面貌及族群中的重大事件,展现殷周时期各个层面的人物形象及物质、精神、文化、生活。结合当时的狩猎、战争、婚嫁、农耕、生育、祭祀、审美等方方面面,铺展开一副生动而完整的先民生活画卷,反映出先民的浪漫主义以及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在卜辞中先民对于现实世界与精神世界的表述中,折射出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两种艺术表现手法的并存。

全文目录


摘要  7-9
Abstract  9-11
第一章 引言  11-23
  1.1 卜辞文学的研究状况  12-16
  1.2 甲骨卜辞的文学认识  16-19
    1.2.1 口头文学与书面文学  17
    1.2.2 文本文学与图像文学  17-18
    1.2.3 仪式文学与行动文学  18
    1.2.4 神秘文学与简约文学  18-19
  1.3 深入探讨的研究条件  19-20
    1.3.1 文献基础:资料翔实  19
    1.3.2 研究基础:成果丰硕  19-20
    1.3.3 理论基础:方法成熟  20
  1.4 卜辞文学的研究意义  20-23
    1.4.1 弥补方向缺失  21
    1.4.2 丰富殷商文学史研究  21-22
    1.4.3 推动甲骨学进一步发展  22-23
第二章 卜辞的文体结构  23-35
  2.1 独特的文体  23-25
    2.1.1 格式化的结构  23-24
    2.1.2 发问体的滥觞  24-25
  2.2 叙辞  25-27
  2.3 命辞  27-29
  2.4 占辞  29-30
  2.5 用辞  30-31
  2.6 验辞  31-35
第三章 卜辞的诗性特质  35-49
  3.1 诗的音韵  35-41
  3.2 乐的生态  41-44
  3.3 舞的场域  44-49
第四章 卜辞的散文特征  49-69
  4.1 要素完备齐全  49-51
  4.2 叙事独立完整  51-55
  4.3 想象丰富浪漫  55-56
  4.4 表现灵活多样  56-69
    4.4.1 宏大的场面描写  57-59
    4.4.2 细腻的心理描写  59-61
    4.4.3 巧妙的间接描写  61-62
    4.4.4 系统的串联描写  62-69
第五章 卜辞文学传播接受  69-97
  5.1 卜辞文学的仪式性传播  69-78
    5.1.1 根源:笃信先兆  69-70
    5.1.2 特征:半天启半人为  70-71
    5.1.3 选材:龟灵观念  71-72
    5.1.4 程式:复杂规范  72-77
    5.1.5 内涵:巫教盛行  77-78
  5.2 卜辞文学的社会性接受  78-97
    5.2.1 信而有之  79-80
    5.2.2 接受的巫史传统  80-91
    5.2.3 接受的过程——兆绪象灵  91-97
第六章 结语  97-99
参考文献  99-103
致谢  103-105
附录  105-106

相似论文

  1. 《世说新语》在中国古代的传播和接受,I206.2
  2. 欧阳修散文经典的传播与接受,I207.6
  3. 李清照接受史研究,I207.23
  4. 基于统计NLP技术的甲骨卜辞的分析研究,TP391.1
  5. 陆羽《茶经》的传播与接受,I206.2
  6. 李渔戏曲及拟话本的传播研究,I207.41
  7. 中国古典戏剧在20世纪英国的传播与接受,I106.3
  8. 南朝书体文研究,I206.2
  9. 赫·乔·威尔斯在中国的译介与影响,I561
  10. 古代戏曲同题材作品的文化嬗变与传播接受,I207.3
  11. 基于本体的甲骨卜辞语料标注的研究,TP391.1
  12. 甲骨卜辞中的几个“羊”族字研究,K877.1
  13. 魔幻现实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I207.42
  14. 商代畜牧业探微,K223
  15. 甲骨卜辞所载商晚期刑罚考论,K877.1
  16. 甲骨卜辞所见商王国对外战争过程及行为的研究,K877.1
  17. 殷墟甲骨第二至五期卜辞文例研究,K877.1
  18. 《九歌》文体研究,I207.22
  19. 从甲骨卜辞中看帚好的社会地位,K223
  20. 殷墟E16坑甲骨研究,K877.1
  21. 商代的继承制度,K223

中图分类: > 文学 > 中国文学 > 文学评论和研究 > 古代文学(~1840年)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