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 > 优秀研究生学位论文题录展示

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检查在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评估中的价值

作 者: 吕安坤
导 师: 张小宁
学 校: 新疆医科大学
专 业: 神经病学
关键词: 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 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后循环缺血
分类号: R743
类 型: 硕士论文
年 份: 2012年
下 载: 4次
引 用: 0次
阅 读: 论文下载
 

内容摘要


目的:探讨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VEMP变化特点,及其对疾病临床评估及预后的临床意义;通过对评价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前庭及脑干功能,进一步揭示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发病机制。方法:采用双耳短声刺激记录71例PCTIA患者及68例正常受试者的P13-N23波潜伏期、波幅变化,并计算出耳间潜伏期差(ΔNP13)、耳间振幅比(SR)。所有受试者均通过TCD筛查是否存在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结果:在本次研究中共检测PCTIA患者71例,其中PCTIA组VEMP检查异常的有41例(73.47%),而在正常对照组受试者中,存在VEMP异常者6例(8.82%)。两组间存在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PCTIA组较正常组P13、N23波潜伏期均有延长,波幅也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P13波潜伏期:PCTIA组(左18.59ms、右19.57ms)要长于正常对照组(左14.14ms、右14.11ms);N23波潜伏期:PCTIA组(左31.81ms、右35.68ms)要长于正常对照组(左24.52ms、右24.10ms);P13-N23波幅:PCTIA组(左78.74μv、右79.95μv)要明显小于正常对照组(左157.3μv、右151.4μv)。两组间差异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耳间潜伏期差(ΔP13):PCTIA组(2.33ms)要宽于正常对照组(0.28ms);耳间振幅比(SR):PCTIA组(1.22)略大于正常对照组(1.08)。两组间差异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该研究中共有29例VEMP异常的后循环TIA患者治疗14天后复查VEMP,其中有21例VEMP检查完全恢复正常,8例患者VEMP检查也有明显恢复。PCTIA患者随着年龄的增大均可造成其VEMP异常比率上升(P<0.05)。结论:P13-N23波潜伏期延长与耳间潜伏期差(△P13)的增大可作为VEMP检查判断PCTIA患者是否存在脑神经传导通路障碍的参考指标。PCTIA患者随着年龄的增大可造成VEMP异常比率上升。VEMP可作为一种新的诱发电位检查用于辅助判定PCTIA患者是否存在脑干功能缺损。

全文目录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5-7
摘要  7-8
ABSTRACT  8-10
前言  10-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5
  1 研究对象  12
    1.1 后循环TIA患者组  12
    1.2 正常对照组  12
  2 研究方法  12-14
    2.1 TCD检查  12-13
    2.2 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检测  13
    2.3 技术路线图  13-14
  3 质量控制  14
  4 统计方法  14-15
结果  15-21
讨论  21-35
小结  35-36
致谢  36-37
参考文献  37-42
附录  42-43
综述  43-50
  参考文献  47-50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50-51
个人简历  51-52
导师评阅表  52

相似论文

  1. 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疗效观察,R743.3
  2. 人工耳蜗植入术对前庭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R764
  3. 后循环缺血疾病责任血管与病灶的关系、临床亚型分类及预后的判断,R743.3
  4. 联合颈动脉超声造影和经颅多普勒评估后循环缺血,R743.3
  5. 先心病患儿体外循环期脂质过氧化作用及NAC干预效果,R726.5
  6. 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的反应特性及临床研究,R764
  7. 十年住院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病历回顾分析及再评价,R743.3
  8. 生脉注射液诱导心肌组织内干细胞分化与体外循环心肌保护,R285
  9. 体外循环前后心肌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细胞因子基因表达谱的初步研究,R654.1
  10. 针刺“颅底七穴”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临床疗效观察,R255.3
  11. 益肾定眩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R277.7
  12. 补气活血定晕方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临床研究,R277.7
  13. 眩晕定颗粒对家兔气虚血瘀型血管性眩晕模型前庭系统供血障碍的影响,R285.5
  14. 七氟醚、丙泊酚及七氟醚复合丙泊酚维持麻醉对缺血再灌注心肌功能的影响,R614
  15. 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对突聋疗效的预测意义,R764.43
  16. 自主神经方加减治疗后循环缺血所致眩晕(肝阳上亢型)的临床研究,R277.7
  17. 颈部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反应特性、颈部肌力和不同刺激声影响的临床研究,R363
  18. 三血管结扎法制备兔后循环缺血模型的评价,R743.3
  19. 王健教授对于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治疗的经验总结,R743.3
  20. 磁共振成像对血管性眩晕的诊断价值,R445.2

中图分类: > 医药、卫生 > 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 神经病学 > 脑血管疾病
© 2012 www.xueweilunwen.com